精讲100首古诗词
文 | 谢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
今日中秋,宜团圆,宜赏月,宜和孩子斗中秋诗词。除了“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之外,还有一首唐诗写出了幽微、细腻的中秋月色之美。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琰,为孩子生动地解析这首诗的运笔和意境之妙,还有各种写月诗句的比拟。
本日我们来讲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目很明确地见告我们,是在中秋节的夜晚看玉轮。在浩瀚描写中秋之夜的诗歌里,这首诗不是最范例的,没有充分强烈地去表达情绪。
不像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读起来让民气潮澎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给人的觉得是幽微的,细腻的,隐约的。通过一些细节,去描写内心细细流淌的感情。
01
没有玉轮,
玉轮藏在句子里面
“中庭地白树栖鸦”第一句写的就比较隐晦,隐约。不直接说玉轮,玉轮藏在句子里面。
庭院里边一大片空地白花花的,由于天上的月光照着,让这个庭院呈现出像水面一样的,亮闪闪的觉得。
苏东坡有一篇小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也记录了这样的景致: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还写出了月色下的地面空灵、透亮、洁白、皎洁那样一种觉得。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里面也有一句:“汀上白沙看不见”。
还有一个信息叫“树栖鸦”,乌鸦很安静,解释月色也很安静,夜晚也很安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表面上看,这写确当然是桂花,同时点出了时令。柳永的《望海潮》里面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秋日桂花飘喷鼻香。
露水是悄悄凝集在桂花上的,无声。解释他不是看到触摸到,而是听到。为什么用听觉去把握这个露呢?
孟浩然有句诗,“竹露滴清响”。王建特意见告大家,无声,露水安定悄悄地凝集在桂花上。后来姜夔的《扬州慢》里面,化用这个句子,说“波心荡,冷月无声”。
之前讲白居易《忆江南》时候有一句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月中寻桂子,既是月光下在这个寺庙里面看桂花,赏桂花,闻桂花,同时也在看玉轮上的桂树。
以是桂花这个桂,跟玉轮也是相呼应的。“冷露无声湿桂花”,打湿的既是人间的桂花,打湿的也是玉轮上的桂花。换句话说,打湿的是天上的月色。
写到这里,我们就会觉得,作者不动声色,彷佛非常的安静。但这个安静中,透露出一种孤独,一种生僻。
不写月,但是处处都在写月。不抒怀,但是处处有情,情绪都在这些细节里面,统统都很安静,好孤独。
02
同一个夜晚,
不同的心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秋赏月的习俗,“隔千里兮共明月”,“千里共婵娟”。
第四句,对前面的三句有一个整体的回应,“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道在这样的中秋月色下,谁家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呢?
他不说谁家有秋思,他说秋思落谁家。那秋思在哪儿?在前面统统的景物里面。在庭院里,在栖鸦中,在露水里,在桂花里,在月色下,在明月中,处处都是秋思。
前面三句我们可以看到,他处处在写秋月,秋天景色,处处也在写这秋月之下,秋天景色之中的秋思。而秋思飘到了正在思念远方亲人的民气里。
《春江花月夜》里面也有类似的句子,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套用“同一个天下,同一个梦想”,这里可以说“同一个夜晚,不同的心情”,有人团圆,有人却在相思。有人热热闹闹的,有人却很孤独。
宋代有一首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快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以是这首诗没有那么饱满,那么深情,那么热烈,那么隽永。但是写得细腻,写得精微,写得隐约。
图片来自中秋奇妙游、网络
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谢琰
精讲100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