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诗歌,很秘闻的日本特色,统统,都来自中国。

本人写一个汉字,不足为奇,写的书法,也颇见功底。

尤其日本人正式公函中的那些文言文,如天皇敕谕之类的,真是用词讲求,雕琢精准。

即便本日读来,也令人不禁感叹,其汉文化涵养,真对得起秦时漂去的老祖宗。

日语与汉语读音大年夜不合为啥日本人能写出那么押韵的汉诗

日本人的汉文

这是文章书法,看了知其意,品其逼格,心领神会完了,也就罢了。

但对付唐诗宋词,我们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为一个汉字,日语发音与汉语迥异,他们是怎么做出汉诗的?

一、日本人的汉字汉诗

首先解释,日本人管自己模拟唐诗做的古诗,叫汉诗。

除了汉诗,他们还有和歌、俳句,状如唐诗,但没有汉诗正统、有品、高大尚。

说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几首日本人作的汉诗。

日本人爱诗

奈良时期(公元710—794年),这天本人写汉诗最盛行的时候。

从天皇到贵族,从出游到宴饮,无论感时花溅泪,还是恨别鸟惊心,不论赠朋侪还是欢迎外国使节,都犹如期的唐人墨客,喜好赋诗一首。

如文武天皇(683—707年)的这首《咏月》,便是在夜宴时所作:

月舟移雾渚,枫楫泛霞滨。
台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轮。
水下斜阴碎,树落秋光新。
独以星问镜,还浮云汉津。

日本人爱诗

那波觚的《雪后眺望》,写的是景致之美,颇故意境:

千树著花俄遇春,万蹊铺玉净无尘。
上苍白日一时雨,浑似人间薄幸人。

日本历史上有很多墨客,写得汉诗都不错,而且汉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成为中小学必修课。

安倍的书法

越有文化的人,越喜好汉诗。
这是骨子里的基因,如夏目漱石曾写道:

《山路不雅观枫》石苔淋雨滑难攀,渡水穿林往又还。
处处鹿声寻不得,白云红叶满千山。

还有明治维新的元勋,西乡兴盛,他的一首诗曾被毛主席引用:

《七绝·改西乡兴盛诗赠父亲(1909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故里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后两句是西乡兴盛的原创。
(另一说是西乡改写他人的)

东条英机的书法

西乡兴盛是明治元勋,却在1877年的西南战役中,作为反贼被政府军清剿,自己自尽而终。

他的墓碑后面,至今刻着当年他写的汉诗,非常能代表他的品质志向,末了一句也非常有名:

几历酸楚志始坚,丈夫玉碎愧砖全。
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西乡兴盛诗作

二、日本人如何读诗的

这些汉诗例子,读来无不朗朗上口。
其意境、感情、形式,乃至平仄,都如此符合中国人口味儿,敢问作者,莫非他们都会中文?

非也。

日本人的这些诗作之人,没有一个会像我们这样去读他们的诗。

相反,如今的日本人,在读中国唐诗时,也全部用得这天语,听起来呜啦呜啦的。

比如这首李白的《静夜思》,翻译过来是这样:

《静夜思(静夜に思ふ)》

床前明月光→牀前 月光を看る (读音:しょうぜん げっこうをみる)疑是地上霜→疑ふらくは是れ地上の霜かと(读音:うたがうらくは これちじょうのしもかと)昂首望明月→頭を挙げては山月を望み(读音:こうべをあげては さんげつをのぞみ)低头思故乡→ 頭を低れては故郷を思ふ(读音:こうべをたれては こきょうをおもう)

大家把稳到没有,日文并非按照我们的读法,按顺序一字一字的读的,而是把他们翻译成日语,然后再读。

这4句诗,我们读,押的是ang这个韵,以是顺口,具有美感。

而日语呢,第一句因此lu结尾,第二句是to结尾,第三句是mi,第四句是wu。

这就完备失落去了唐诗的品味,犹如唐诗翻译为英语一样,一没有我们这么上口的平仄和韵律,二没有我们这么工致的对仗。

更为要命的是,他们的一句,听起来像是两三句,乃至你分不清是在说话,还是在吟诗。

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干系小视频,很多日本人读唐诗的,不少网友听后留言不堪忍受,“想去世”。

日本人爱吟诗

三、日本人如何作诗的

然而,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丝毫没有影响日本人写诗,也没有影响日本人对唐诗的品鉴、吟诵和热爱、传承。

这就好比一个不会说英文的中国人,竟然能够写出完美押韵的英文诗歌一样,太神奇了。

他们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这汉诗的写作,是有技巧的,尤其是韵律,他们虽然完备不懂“韵”,不说“韵”,却研究韵,而且研究得细致、精准。

他们为了写出正宗的汉诗,对汉字发音的韵进行研究,写作时作为工具书,拿来利用,这样的书,就叫《韵书》。

他们对韵的发音进行研究,乃至推测出中国古代唐朝人,是怎么发音的。

而且还有专门研究这个学问的人,写了一本《唐人如何吟诗》,俨然成了日本研究出的专利。

对此,我只能说,这符合日本人的作风。

韵书也是中国人写诗工具

写“外国”诗是一回事,写出来后,再把它读出来,又是一回事。

它得把这个“外国的笔墨”,读得日本人能听懂,怎么办呢?

这里又有一个技能含量很高的东西:返点。

便是在诗歌句子中,字的阁下,下面,用蝇头小字,标出日本人该当如何读,哪个先读,哪个读什么音。

有的读音,还和平时的汉字很不一样,以是必须标出来。

标出来怎么读,却不直接用日本式的措辞写出来,如此这样麻烦,便是为了在形式上,与中国的汉诗千篇一律,以显示作者的文化涵养高。

你说这样折腾累不累。

用自己国家的措辞和思维,寻章摘句扒辞书,去创造出符合他国发音的诗句,然后再用自己国家的思维,把它翻译和读出来,这,这,这活儿……难熬痛苦啊!

恐怕只有日本人津津有味,乐在个中了。

或许,唯一可以阐明的,是基因上的召唤和眷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