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平常来说,对付诗词的欣赏就在于个中的美感,但当时来看这篇文章险些没有任何的美感。不便是写的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从相好、结婚到摈弃的过程吗?虽然末了表示出了女性的觉醒和反抗,那也不过是末了一句的“亦已焉哉”,能有多大的力量?
为什么偏爱《氓》,而不是《关雎》和《蒹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早起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说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比较而言,相信大多数人更喜好《诗经》当中的《蒹葭》,还有《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多美的诗句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也同样充满着美感吗?这两首诗词里面的那一句,不比这首《氓》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要美得多?
以是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一定要把这首诗歌入选高中语文教材,而不选择其他的两首?
很快有人得出了却论,说其他两篇有勾引学生们早恋的嫌疑。
什么?!
好吧,说来这个不雅观点也是有几分道理的。毕竟,那两首诗歌都是讲的追求爱情的过程,什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什么“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不便是追求爱情的细节吗?
而这首《氓》,看上去更像是用这个女子的爱情悲剧,来告诫这些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不要轻易考试测验爱情!
想来这也该当是教材编纂者考虑的主要成分吧。
但是本日重读这首古诗我们可以创造,这首古诗并不是在反对早恋,而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精确的爱情不雅观,避免遭遇爱情的悲剧。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须要从这首古诗当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开始提及。
这首诗歌当中,这个陷于爱情的女子被抛弃了。这当然是由于“氓”这个男子始乱终弃带来的结果,但实际上来看,这和女子自身的性情毛病,还有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太痴情的结果是埋葬自己
客不雅观来说,实在对待爱情的痴情并没有错,所有俏丽的爱情、值得祝福的爱情,都该当是痴情的,这也是爱情之以是打动人心的缘故原由之一。
但是痴情归痴情,不应该让这份痴情蒙蔽了双眼,所谓过犹不及。遇人不淑还如此痴情,岂不是引火烧身?
先看诗歌当中的女性对待爱情的痴情是如何表现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便是她的痴情。爱情来了,她的生命当中彷佛就没有了别的,眼中只有那个氓。为他欢畅,为他忧闷。这显示出了女子天真无暇的激情亲切旷达的个性,但同时,也已经隐含了她在这份爱情当中的付出要比那个男子要更多,所受到的侵害也更深。
二、太稚子的结果是把自己推向深渊虽然从前半部分的阐述来讲,两人有着甜蜜的爱情,但也展现出了女子对付爱情的想象太过美好,被“氓”虔诚的表面蒙蔽了双眼。“氓之蚩蚩”,看上去是一个虔诚的可以值得请托的人,但不过是女主的自我觉得而已。
从后面的诗句来看,女子之以是要把自己请托给氓,还是由于对方对他信誓旦旦。月下花前说出一些海枯石烂的话语,非常世俗,不过也算是人之常情,但就怕对方仅仅是为了讨她的欢心而说出这些话。
对付那些甜言蜜语,对方只是为了讨她的欢心,但是他却坚信不疑。以至于在后来被抛弃了还在责备氓“不思其反”,可以看得出她在爱情的表现上非常的稚子。
轻易听信,盲目追求,稚子!
三、太迁就只能是自食其果在爱情当中一个人对其余一个人的迁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在爱情当中处于从属地位,一味地迁就对方,那么这份爱情的终极闭幕没有任何的悬念。
诗歌中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解释女主人公对付当时的婚嫁一些礼数还是理解的,也并未打算急速结婚。但显然这个男子表现得不耐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一看到对方要发怒,就做出了让步迁就着对方。
从婚前就开始迁就,到了婚后更是一步步的妥协。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我嫁过来之后,一贯过着清贫的日子。“早起夜寐,靡有朝矣”,逐日的劳碌,逐日的操持家务,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主并没做错什么,但是男子的态度越来越恶劣,到末了乃至发展到了“言既遂意,至于暴矣”,男子提出的任何条件,女子都无条件的答应,却没能够换来对方对自己的珍惜,反而提出更加苛刻的哀求,乃至是暴力相向。
这是女主悲剧命运最值得惋惜的一个方面。她自身太过于懦弱,太过于没有自傲,面对对方的变革无常和粗暴无礼,只知道一味的迁就,乃至放弃了原则。终极只能是自食其果,用自己俏丽的生命之花喂了狼心狗肺。
四、太过固执把自己逼向绝境爱情当中的人都是有几分偏执的,尤其对付女子来说更是如此。我们本日看很多的爱情悲剧,大多数都是在嗟叹女子的选择。
说好听一点,她们是对爱情过于执着;说难听一点,那便是太过于固执,听不进别人的劝。诗中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姐妹为什么会讥笑她本日的处境?
在当时大家庭兄弟姐妹关系还是非常和谐的,期间涌现了这样的征象,只有一个缘故原由,那便是当时她的这些兄弟姐妹肯定劝过她遇人不淑,但是她固执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到头来只能自食其果。
小结实在纵不雅观这首古诗,点出了女子(实在也包括男子)在爱情中常常犯的错,太稚子,太盲目,太迁就对方,太固执,这都有可能把自己推向深渊。
由此来看,这首古诗实在是为了告诫这些处于生平当中最好年纪的孩子们,要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来分辨,而且要用足够理性的眼力来看待爱情。
作者把这篇诗歌放置于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用意,也就很清楚了。高中校园都是十七八岁花一样年纪的少男少女,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实在并不少见。与其通过《关雎》、《蒹葭》将这份爱情神化,让学生们更加心生神往,不如拿诗歌当中女子的真实的命运,来给这些孩子们上一堂课,让他们不至于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而变得更加理性。
以是这首诗歌并不是反对早恋,而是见告这些孩子们树立精确的恋爱不雅观。不至于由于自己的懦弱、固执乃至稚子,而使得本该当开放残酷的爱情花朵早早的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