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版的《六一诗话》和六一居士的印蜕)

《六一诗话》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梅尧臣跟欧阳修对谈诗歌,梅尧臣说:最好的诗,该当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见地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出例子来,梅尧臣举了唐代墨客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两句诗为例,便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问欧阳修:“道路辛劳,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言下之意,这两句诗非常好,好就好在,字面上写的东西有笔墨之外的意思。

本日我们就来通读一下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全诗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八叉这两句10个名词组成的五言诗到底好在哪儿

(黄龙玉雕《商山早行》)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山西太原祁(便是现在的山西祁县)人。
温庭筠这个人有才,有才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三国期间曹植有才,当兄弟逼他写诗时,他七步成诗,号称“出口成章”,温庭筠更厉害,听说唐代的进士考试也考诗赋,所考的诗赋,都有一定的程式,很磨练应试者对笔墨的驾驭能力。
考试的时候给每个考生发三根大烛炬,三根烛炬烧完,要做完八韵的诗赋。
很多人完不成这件事,但温庭筠在应试时却非常大略,他把手笼到袖子里,然后伏在案上,信口吟诵便能做完八韵诗赋,当时人称“温八吟”。
还有一种说法,称他他一叉手即成一韵,八叉手即能完篇,又号“温八叉”(《红楼梦》里薛宝钗就提过他这个外号)。
他还是考场的高等“枪手”,只要跟他邻铺,就不必自己答卷,温庭筠会替他们答卷。
偏偏这样一个人才,却屡试不第,替人捉刀的名气却越来越大,主考官没有办法,特地让他于帘下单独应试,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还是通过口授答案,暗中帮了八个人,你看,多牛!

(诗意图)

写这首诗的准确年代已不可考,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这年温庭筠48岁。
此诗应该是这一年他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由商山时候写的。
商山是山名,别号尚阪、楚山,在现在的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
温庭筠是山西人,但他久居杜陵(在长安东南),已经把这杜陵视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却为生存所迫去担当县尉,心情当然不好,去国怀乡的心情是在所难免的。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所谓的征铎,便是悬挂在马颈上的大铃铛。
清晨就起身套马驾车踏上远行之路,游子不禁悲从中来,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诗意图)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面说了,这两句是这首诗里的经典名句,梅尧臣举例说他弦外之音,我们要仔细思考这两句,字面上的意思,这两句用了十个名词:也便是说拆细了,这两句的每个字都是名词,又通过定语加中央词的办法分别组成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思明确的名词,名词有啥好处呢,便是给人详细感,我们前面的文章里提到过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诗题中也全用名词,但描写的景致却是详细而明确的,这里的鸡声,一读就似看到了鸡鸣报晓的景象,而茅店,一读就觉出旅途的艰巨,由于店里的屋墙是茅草打制的;而人迹是早有行人,早起行人在木制的桥板的霜痕上留下足迹,这些都是详细的物象,但旅人早行之苦,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旅人已经上路了,这些意思却在言外,因此,这两句实在妙绝。

(槲树叶)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这两句展开写刚上路的景致,槲,是一种落叶乔木。
槲树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萌芽时才落。
有这种树的地区,端午节的时候还用槲叶包槲叶粽。
这一句实在也点明了时令是春天,槲树叶落满了山路;枳,也是一种树,另有名字叫“臭橘”,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每逢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时候递送公函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把墙面都映亮了。
为什么说是“明”呢?由于天色尚早,而枳花的花是白色的,视觉效果是通亮的,有使之“明”的效果,也只有这样的效果,才显得天色尚早,正合诗题中的“早行”。

(槲叶棕)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上面说了,杜陵在长安东南,墨客长居于此,视作故乡;凫,指野鸭,雁,指大雁,这两个都是侯鸟,冬天南飞,春天北回;在这样的清晨景致之中,墨客不禁想起了自己晚上做的有关杜陵的梦,梦里面的景象是:春天来了,塘水回暖,野鸭、大雁们得意其乐,落满了池塘,实在这是照料开头的“客行悲故乡”,候鸟们尚能得意其乐,而墨客却不得不夜宿茅店,晨兴驿途,奔波出路,怎不让人悲哀。

(诗意图)

诗题《商山早行》,却全诗一字未写“早”字,鸡声、残月、霜迹、槲叶之落、枳花之明,春塘回暖,实在处处又都是在写早,既写早春,又写清晨之早。
透过这措辞明净,构造严密,情景交融,蕴藉有致的描写,处处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样平常情形下,“诗言志”“文载道”,一首诗总要表达和寄托一些深意,而这首词并没有干系的深意,所有的意思,都通过字表意思及其引发的遐想,写尽了。
叶嘉莹师长西席称:“不要轻易否定纯美的文学,也不要把言志载道算作去世板的教条。
“诚哉如是!

(诗意图)

明代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里对这首诗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赞不绝口,称这两句诗是“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难堪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剖析精确,见地到位,也足见这十个字的两句诗有多美。

(【唐诗闲读】之115,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