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岐。

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

雨气燕预言家,叶阴蝉遽知。

望乡尤忌晚,山晚更参差。

诗词里的商洛三李商隐送丰都李尉

李商隐为晚唐精彩墨客,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在这首送别诗中,李商隐首联便用一句“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岐”抒发了对朋侪依依不舍的心情。
次联“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
”,则是墨客就地取典,借张仪用献商於地骗楚王事,感叹仕途险恶,人情多诈。
聊“张仪欺楚”的典故,就得先理解一下商於之地的来历。

李商隐

商於之地本是楚国的“龙兴之地”,楚国旧都丹阳就位于此地。
后来被秦国大良造商鞅攻占,商鞅的“商”就来源于商於之地,丢失商於之地对付楚国君主可谓切齿大恨。
除了历史缘故原由之外,商於之地还是非常主要的计策要地,“关中四塞”之一的武关就位于商於之地。
掌握商於之地的秦国能随时威胁楚国的首都郢;反之,如果商於之地被楚国掌握,楚国也能随时进攻秦国的关中腹地,乃至兵临秦首都城咸阳。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攻占巴蜀之地,直接威胁楚国的核心势力范围荆江流域和心脏地带江汉平原。
就在这时,张仪对楚怀王说出了“将六百里商於之地割让给楚国”的瞎话,骗得楚怀王与齐国断绝同盟。
张仪的“忽悠”让楚国后来遭到了秦国和齐国的联合进攻,终极跌落降生界三大强国的行列。

“商於之地”在哪里?得先说一下武关。
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面,同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萧关、大散关并称“关中四塞”。
武关阵势险要,扼守秦楚咽喉要道,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是这么描述的:“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
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

商於之地

而武关扼守的这条依托丹水河谷的通道叫武关道,也叫商於道、丹水道,北起关中平原,路子陕西蓝田、商洛、丹凤、商南及河南南阳市西部的西峡、淅川、内乡等县地,可达南阳盆地,而武关道所经由的这片区域即为商於之地。
除了武关的极度主要性外,商於之地对付楚国来说也具有更深的意义,这里是楚国的发祥地,对楚人有精神层面的意义。

当时秦国高高在上,对楚国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楚国能拿回六百里商於之地,武关自然不在话下,武关在手,便能改变对秦的地缘劣势。
楚国做梦都想拿下武关,以是楚怀王才会动心,被张仪骗得团团转。
后来秦国又说乐意用武关换取楚国的黔中郡,楚怀王没上当。
不过,武关是楚怀王命中注定的坎,终极还是被秦昭襄王骗到武关囚禁。

到了南宋期间,由于赵构南渡,商於之地逐渐成为了南宋和金国对峙的边疆地区。
正是鉴于这种情形,商於古道逐渐繁荣起来,北方的战马和南方的茶叶、丝绸、盐巴在这里互相交易。
据干系资料表明:而今陕西至河南段的“G-40沪陕高速”,基本上是依“商於古道”而建,沿途席卷了很多自然景不雅观和人文景点,已经成为陕西,河南之间的一条热门旅游路线。
现位于商洛市丹凤县的棣花古镇尚有宋金媾和厅、宋金桥等遗迹,溜达宋金边城,品味宋金文化交融,感想熏染塞上风情,见证兵戎相争的历史。

棣花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