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复习苏轼的《赠刘景文》,原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苏轼七首经典诗歌赏析合集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的大意是:深秋,荷花早已残败凋落,就连那向上托起,伸展犹如雨伞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花虽然也开败了凋落了,但花枝仍旧不怕霜冻寒冷,倔强不屈。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便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此诗是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所作,时年他已五十三岁。
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二人有交集。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举,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当时,刘景文已经是五十八岁的年纪,虽有才,但仕途坎坷。
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他才得到小小升迁。
苏轼为了勉励刘景文,应该时景致创作了这首诗。

苏轼这首《赠刘景文》是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先是描写“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斗寒的气节,又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表明有困难是正常的,如同一年四季一定有秋日和冬天一样,人生该当乐不雅观向上,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切莫因暂时的困难险阻而意志消沉。
全诗不雅观察细致,曲笔真切,情景交融,借景抒怀,逆向思维,立意新奇,浅语情深,耐人寻味,抒发了自己广阔的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朋侪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总体来看,全诗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述了一幅残秋的图景,而且高明地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即便是高洁如荷如菊,但终归还是要让位于活气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从而终极引申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致。
整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情韵与理趣二者兼有,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质和节操,也表现了他自己旷达爽朗、不同平凡的脾气和胸襟。

人生路漫漫,道长且阻,我们肯定会碰着困难和挫折,有时会感到累乏、迷茫、苦恼,乃至也会焦虑不堪。
而要办理这些,除了要自我调节,还须要来自于他处的勉励。
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诗词歌赋等。
就我个人而言,坚持学习古诗词,一方面当然是欣赏古诗词博大精湛的美,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便是为了能够从中汲取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在一样平常人眼里,人到了六十岁,便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而在苏轼眼里,却是人生的黄金时令,既年富力强,又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积淀,正是干事创业的好光阴。
以是,我们最须要的是学习苏轼这种旷达乐不雅观的品质,凡事都要看到好的和积极向上的一壁。

2021年10月4号

《洗儿戏作》

本日复习苏轼的《洗儿戏作》,原文如下: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生平。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的大意是:世间每个人生儿育女,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头脑聪明。
但是,话又返回来说,聪明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便是由于聪明,凡事太过明白,遭到某些人的妒忌和陷害,结果被聪明延误了生平。
正是由于我的亲自经历和遭遇,现在我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蠢无知、反应迟缓。
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无灾无难,没有祸患,终极才有可能够官年夜公卿。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充团练副使的闲散官,这一贬便是五年。
先是寓居于定惠院,后搬家于临皋亭。
日子虽然清贫,倒也得意其乐。
有时也随一叶扁舟,放棹于大江之上,浪迹于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曾多次被醉酒的醉汉推倒,乃至于詈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在此期间,最得意的恐怕还是与王朝云的相处,朝云为东坡侍妾,深得他的宠爱。
苏轼46岁那年,朝云产下一子,小名干儿,该子风采特立,聪慧过人,苏轼非常欣慰,因作《洗儿戏作》诗。

苏轼这首《洗儿戏作》是一首七绝讥讽诗。
全诗措辞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绪却跌宕起伏,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生平的遭遇。
末了说的是气话是反话,是颠倒过来说的人生感慨。
诗中几处迁移转变,情味全在个中。
此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诲话题,看起来不雅观点荒谬,实际上是反讽,是对官场进行了嬉笑式的讽刺,讥讽当时的公卿宰相,都是一些只会保持权位,毫无治国才能的人,表现了苏轼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之意。

纵不雅观全诗,先后涌现三次迁移转变:众人皆望子聪明,我却望子屈曲,这是第一个迁移转变;人聪明就该生平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生平,这是第二个迁移转变;愚鲁的人肯定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第三个迁移转变。
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迁移转变中。
实在,苏东坡才高八斗,登时书柜,他当然懂得和光同尘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但是,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人,用王朝云的话说:他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他不屑于那些做大官成功的潜规则,他有他的初心,他有他的原则,他有他的坚守,他有他的执着,以是遭到无情的打击而颠沛流离。
因此,他才会发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不平之鸣了。

2021年9月13号

《题西林壁》

本日复习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如下:

横算作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大意是:庐山总体呈南北走向,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几个不同方位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样子。
此时的我,根本无法辨别庐山真实的景致、形状。
这只是由于,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7岁那年5月,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履新汝州时经由九江,与朋侪同游庐山。
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多少首庐山记游诗。
这首《题西林壁》是苏轼写在庐山西麓西林寺墙壁的题壁诗,也是游不雅观庐山后的总结。

苏轼这首《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致的描述之中。
通过描述庐山变革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末了引申出寻思后的感悟:之以是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由于“身在此山中”。
也便是说,只有阔别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指出不雅观察问题应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不雅观成见,客不雅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如果主不雅观片面地看待问题,就得不出精确的结论。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句句是名句,句句有哲理,牢牢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想熏染,借助庐山的形象,用普通的措辞,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实为写景喻理之佳作。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措辞却非常浅近。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措辞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从这首诗来看,措辞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便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全诗概括地描述了庐山的形象特色,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寻思。
这首《题西林壁》不单单是歌咏庐山的奇景伟不雅观,同时也因此哲人的眼力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当局者迷,察看犹豫者清”。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不雅观规律的,以是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刻的哲理启民气智。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文化程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地位不同,看事物角度不同,想问题出发点不同,如此等等,面对客不雅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就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不雅观性,同样的一件事,各有各的意见,各有各的说法,也便是人们常说的认知差别。
因此,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必须时时牢记:“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千古警句,我们谁都不是神仙,看事情,想问题,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免会有失落偏颇,我们必须时候警觉自己,绝不能因循守旧,绝不能管中窥豹,而是必须努力摆脱主不雅观成见,力求全面客不雅观地认清事物的事实和实质,力求更理智、更豁达地处理好繁杂的俗众人生。

2021年8月21号

《和董传留别》

本日复习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原文如下:

麤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夙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的大意是: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还是经历人生的境遇过程。
学业有成,胸有学问,外在精神气质,自然会丰盈而实美,光彩夺人。
不喜好陪伴着年迈的学人清谈,过着“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
牢牢跟随那些被推举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在槐花落时,去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空空的,没有什么钱,无法置办“看花”的马。
但所有这统统,并不影响我边走边看,一起不雅观赏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黄榜得中,春风得意,仍可按社会上流传的风尚习气向人们夸耀。
黄色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这首《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的留赠诗。
二十四岁那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常日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好友董传追随陪伴其旁边。
董传当时在凤翔潦倒穷困,正在刻苦用功,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这首诗便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是一首七律赠别诗。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与苏轼交好,当时董传生活穷苦,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粉饰不住他乐不雅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苏轼在诗中一方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
全诗巧于用典,蕴藉蕴藉。

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随处颂扬,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网络上也非常盛行。
其意思便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有一种儒雅之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分歧凡响。
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一定联系,凝练概括,深得大家喜好。
正由于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征象,以是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常常能引起足够的共鸣,并被广泛引用。

滚滚历史长河,记载了无数文人墨客“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风貌,无疑是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的模范。
无论我们是在人生得意,还是无奈困惑的情形下,都该当念念不忘学习先人的乐不雅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足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做一个腹有诗书的儒雅之人!

2021年6月11号

《春宵》

本日复习苏轼的《春宵》,原文如下: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暗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首《春宵》的大意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的夜晚,纵然极短的韶光,那也是十分宝贵的。
花儿散发着阵阵暗香,丝丝缕缕,若有若无;月光透过鲜花,洒下斑驳陆离的阴影,婆婆娑娑,朦朦胧胧。
楼台深处,有钱的富朱紫家,仍在上演着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时时时地,弥散在醉人的春夜里。
逐渐地,夜深了,人静了,挂着秋千的庭院,也一同陷入一片寂静。

大家都知道,宋词天下有名。
实在,宋诗也不容小觑。
宋朝的文人大都是能诗能词,诗歌的创作,是其另一种主要的文学表达办法。
很多著名词人,除了创作词之外,也写下无数随处颂扬的幽美诗篇。
苏轼作为宋朝中期的文坛领袖,也有很多诗歌流传下来,个中不乏深入民气的经典作品。
本日复习的这首《春宵》,便是一首十分唯美的作品,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整首诗句句经典,惊艳了众人900多年。

整体来看,苏轼的这首《春宵》,立意深奥深厚,诗句富丽,蕴藉委婉,耐人寻味。
特殊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
这句诗在民俚语言中涌现的频率极高,险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每每提及这句诗,很多人急速就会遐想到人生四大喜事中的一喜:洞房花烛夜。
而且,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其真实含义是什么。
我们本日完全地学习了苏轼的《春宵》,就会明白,实在,这句诗的下一句“花有暗香月有阴”才是精华和重点之所在,正是由于春天的夜晚如此美好而短暂,以是这样的良辰美景才显得弥足宝贵。
每一个有空想、有抱负的人,都应好好珍惜光阴。
与其在长久的生命里无所作为,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奋发进取。
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苏轼那颗达不雅观而又清澈的心灵。

2021年3月6号晚

《惠崇春江晚景》

本日复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大意是:早春时节,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两三枝桃花刚刚绽放,正随风摇荡。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引人喜好。
江上春水荡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觉得到春水已然回暖。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此时,正是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的时候。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前面提到苏轼是字画家,由于懂画、会画,以是他能牢牢捉住惠崇和尚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幽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表示了他对自然的细致不雅观察,还凝聚了他对生活的哲理思虑,因而,他才会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述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真切!
此外,他还是当之无愧美食家,无论何时何地都念念不忘美食,妥妥的一个吃货。
这不,刚写了两句,就扯到吃上去了。
看到满地的蒌蒿和芦牙,立时就想到了肥美的河豚,这想象力也是够丰富够诙谐的。
不过,关键是人家还挺切题的,虽然画上没有,但也能渲染早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二者完美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
全诗笔墨精髓精辟,普通易懂,虚实结合,明如口语,生活气息浓厚,难怪它能作为一首大家喜好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2021年2月10号晚

《不雅观潮》

本日复习苏轼的《不雅观潮》,诗词原文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翻译成口语文,大存问思便是:庐山空濛奇妙的烟雨,钱塘江波澜壮阔的潮汐,这是两个全球有名的名胜景不雅观,很值得亲临其境,仔细不雅观赏一番。
如果在有生之年,无缘去不雅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生的。
不过,终于真的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如愿以偿,却创造,过去的冲动和妄念,也不过如此,并无什么惊奇,只以为庐山烟雨便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便是浙江潮水。

据资料先容,苏轼这首诗是其晚年临终前专门写给儿子苏定的,目的便是把自己的人生履历传授给下一代。
由这首诗想到,入禅讲究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看山是山”,第二层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第三层境界是“看山还是山”。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便是告诫人们,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抱有太大的执念,就会通过自己的大脑去刻意地美化它,然后编造出一个想象中的天下,你见到的就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如果这时你见到了它本来的面貌,你就会非常失落望,这便是你自寻烦恼了。
与其自寻烦恼,不如放下。
也只有放下,统统才能回归正常的本来面孔。

2020年11月7号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