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号,词典中释义是根据人的特色、特点或体型,在本名以外给他另起的非正式名字。

外号又称外号、别名、花名,在古代称为花名,在我家乡称为外名。
为人取外号古已有之,最范例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书中的梁山泊一百零八筹豪杰,大家有花名,那些五花八门的花名,生动真切地刻画出豪杰在边幅、体态、性情等某个方面的特色,透过花名,豪杰们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水浒》利用外号,对塑造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浸染。

往年屯子盛行为人取外号的风气,有的人以给别人起外号为乐事,并且有“合理依据”,说什么“人无外号不发财”,彷佛他为人起外号是为了助人发财,是在做好事,实在此言隐含揶揄意味。

那时村落村落都盛行外号,有的村落险些半数以上成年男人有外号。
有则笑话,说某村落有两人闲谈,一人说:“我说大忽悠,你看咱村落便是西街犟驴二大爷没有外号,其他的人都有外号。
”大忽悠道:“都叫你‘二半吊子’你还不服,那‘犟驴’不是外号是什么?”

青未了  趣说绰号上五花八门的绰号

外号大多对人不敬乃至丑化,含有揶揄、讽刺、歧视、侮辱之意,当然也有部分善意、赞颂性子的。

俗话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人的外号也就五花八门儿,奇里古怪。

外号有着方方面面的来源和根据。

昔日在屯子存在一种普遍征象,险些每村落儿都有门类浩瀚的能工巧匠,于是与之相应的外号便应运而生。
人们根据匠人的专长、职业,冠以其姓氏或者排行为之起外号,例如赵木匠、李铁匠、宋编匠(编筐编篓者)、大油匠、二皮匠、三染匠(染布者);称锯锅、锯盆、锯碗的人为小炉匠或“箍漏儿”。
此类外号只是表示匠人的专业特长,并无讥讽侮辱之意。

有的外号是根据人的体型命名。
如称个头大脾气呆憨的人为傻大个,称块头大、皮肤黑的人为大老黑,有的或者被丑化为黑瞎子(熊的俗称);体态胖者每每被冠以其姓氏或者排行名之,如刘胖子、范胖子、三胖子、四胖子等;个头矮小的人被称为矬子、磨拐(推石磨用的木棍,形短)、鞋拔子、武大郎等;称体型瘦者为麻杆儿、娄金狗(取露筋之意)、猴儿等。

有的外号是根据人的边幅命名。
如称头型不周正的人为长篓头、萝卜头、大头、小头等;称脸型狭长的人为驴脸、羊脸、鞋拔脸、瓦刀脸、猪腰脸;根据五官大或小,分别称人为大眼或小眼、大嘴或小嘴儿、大鼻子或小鼻子、大耳朵或小耳朵,称牙齿大露在唇外的人为大牙。

有的外号是根据人的生理毛病而取名,这类外号最具歧视性,如称各种残疾者为瘸子、瞎子、聋子、哑巴、塌鼻子、歪嘴、豁嘴、破唇、斜眼、独眼龙、歪脖儿、锅腰儿、罗锅儿等等。
在这些外号称呼前往往加上残疾者的姓氏或者排行。
我村落有一老妪在妯娌帮中排行第三,她因病常年瘫痪在床,竟因此被村落人呼作“老三瘫儿”。
还有一少年因短舌说话吐字不清,熟年春节,在街上有个老妇问他吃的什么年饭?他答道:“吃的饽饽、欧豆乌。
”老妇不解其意,连着问了几遍,短舌少年连说带比划了半天,老妇终于明白,他说的是“吃的饽饽、就的鱼。
”由于短舌,他说不清“就的鱼”而说成了“欧豆乌”。
老妇大笑不止,把这事当作笑话外扬,村落里人遂给少年取外号“欧豆乌”,一贯叫到他晚年,叫到他六十岁寿终时。

有的外号是根据人的性情取名。
如称性子愣直的人为二虎、愣子;称性情暴躁的人为火神爷、霹雳、爆仗筒子;称疲沓懈怠之人为鼻涕、老蔫儿、瞌睡儿虫、丢荡儿、熊墩儿等。
称爱耍小心眼儿、工于心计的人为小风雅、小算盘、小鬼儿、风雅鬼;称脾气阴狠、巧诈之人为蝎子、蹦脚(北方的毒蛇、蝮蛇)、狼、狐狸(每每在这些动物名前加上该人的姓氏、排行),其余还称此类人为曹操、秦桧;对蛮不讲理、惯于胡搅蛮缠之人,取名为搅屎棍、滚刀肉、麻秧蛋、绒毛鸡、盘丝头。
麻秧蛋是指被揉搓乱成一团儿无法理清的线麻;绒毛鸡是指身上长有密密麻麻极细绒毛的鸡,宰杀后很难整顿择落鸡毛;盘丝头是指纹理纵横交错盘缠的木头,劈柴时很难劈开。
它们都是难以对付之物,用来比喻不通道理、难以搪塞之人颇为恰当。

对智力不健全的呆傻之人,人们会给予呆子、傻子、痴儿、二憨、二百五、缺根弦、脑进水等外号。
我当兵时,听南方籍战友说,他们那儿把弱智的人叫做十三点、二五六,“二五六”三位数的和仍是十三,与“十三点”同义。
战友说他们家乡把人的心智比作钟表,12点之内为正常,而超过12点则过犹不及,到了13点即为不正常,因之称精神不正常者为十三点、二五六。
我听后感到有趣,按南方人的比喻,人的智力竟和人体染色体一样,多一根即为不正常,会生养出痴呆孩子。

对有劣迹的人,人们会根据其行为起外号。
如给盗贼小窃取外号三只手,其意来自“掱”字,“掱”指扒手、小偷;近年有称盗贼为钳工的,可能是说盗贼会撬门破锁的技能活儿。
有个村落往年有个小偷,夜间到集体庄稼地里盗窃玉米棒,为蒙混粉饰行踪,他随身带一双鞋,偷窃得手返回时换上带的鞋,但终极他还是被追查到,此后人们给他取外号“两双鞋”。

乃至人的出生和经历都可以成为外号来源。
旧社会由于贫穷,很多屯子男子娶不上媳妇,成为鳏独终生的王老五骗子汉,被人们称之为“王老五骗子”。
每个村落落都有这类人,我村落就曾有数名孤独老汉,外号大王老五骗子、二王老五骗子、三王老五骗子、四王老五骗子,当然他们不是同胞弟兄,是外号前冠上了他们各自的排行。

就人生经历而言,旧时有人为谋生而走南闯北,于是便有了小河南、老山西、老东北、关东油子之类的外号。
我幼年时,村落里有一个我叫老爷爷的年届八旬的老汉,村落里人都称他“老欧洲客”,听说他在年轻时去过欧洲,得了这个外号。

有的外号是根据某一件引人发笑的趣事的情景、语境,为当事人取名。
旧时邻村落有个小伙,生的身材瘦小,妻子则身高体壮,有次晚间二人打被窝仗,小伙儿被妻子一脚踹到炕下,小伙儿落地声惊动了另一间屋睡觉的母亲,老太婆问怎么回事?小伙儿应道是枕头掉到地上了。
越日妻子把夜里的事见告邻妇,邻妇又到处传言见告他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全村落乃至十里八村落,人们遂为小伙儿取名枕头,取代了他的大名,此名一贯伴随其终生。

也是在旧时,有村落民韩某,自小对其父母违逆不孝,他父亲常对她母亲施以家暴,而每次韩某都不拉不劝,坐视其父殴打母亲而无动于衷。
在他16岁那年的一天,其父又把其母打的痛哭,父亲已停手多时,母亲仍哭泣不止,韩某感到心烦,对其父说:“她还哭不足了,还得揍!
”经他鞭策,父亲又动手打他母亲。
不想这事被几个村落民听到看到,遂传遍全村落,人们鄙视嘲笑韩某的行为,用他所言为他取名“还得揍”,一贯叫到他寿终正寝。

《水浒传》中的豪杰利用的兵器可用来做外号,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等。
在现实中春节贴的对联,居然也能成为人的外号的出处。

解放前邻村落有位老汉,膝下无儿无女,与老妻相依为命,腾出家中一间屋子,开爿杂货店,挣点蝇头微利度日。
熟年春节,他求人为店铺写副对联,上联是“小本经营”,下联是“兴隆发达”。
年后来小店购物的人见那副对联张贴在两扇门板,上、下联起首字旁边对称排成“小兴”二字,以为有趣,说道:“就把店铺叫做小兴小店,不是很好吗?”于是这个名号叫开了。
凡是到小店买东西的人都会说:“到小兴小店去。
”老汉对此店名很当意,挂上了“小兴杂货店”的招牌。
后来一来二去,人们把老汉也叫成小兴,不再称他本名。
随着日久年深,年轻人根本不知老汉大名为何,单知叫他小兴。
我在少年时,看到老态龙钟的老汉到我村落卖东西,听村落里人都称老汉小兴,以为小兴是他的乳名,回家对父亲说村落里人叫老汉的乳名,是对老人不尊敬;父亲笑着说,那不是老汉的乳名,是他的外号,接着对我讲了小兴外号的来历。

有的外号起的很刻薄损人,又被匆匆狭之人引发到现实中,对人造成更大的贬损。
我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村落有个人叫宫某珠,长得又黑又胖,大腹便便,人们根据他的姓名和长相,为他取外号叫公猪,后来又改叫“压宝猪”。
压宝猪是种猪的俗称,种猪是一些庄家养殖的没被劁过的公猪,专门用来为别人养的母猪配种以获利,种猪长的体大雄壮,胖的肚皮险些能垂到地面。
老宫被人叫成压宝猪,并且被传播到附近村落落,对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别村落有人赶着一头老母猪来到老宮的村落,碰到一个年轻人打听道:“听说你村落儿有养压宝猪的,叨教他家在哪儿?”这青年是个顽劣匆匆侠之人,他看了下那头母猪,知道是来配种的,他明知村落里没有养压宝猪的,却说道:“跟我来吧。
”走到距老宫家不远处,见四下无人,他指了下老宫家说:“就那家有压宝猪。
”说完躲到一边准备看热闹。
那人赶着母猪晃晃荡悠走进老宫家,见宫妻正在做家务,见有人赶头母猪来到,不知什么意思,只听那人说:“大嫂,听说你家有压宝猪?我是来给母猪配种的。
”宫妻听了勃然大怒,骂道:“你妈的X,你就在你家叫你爹那头压宝猪给母猪配吧,跑俺家干什么?”那人被骂的莫名其妙,说:“大嫂,我没惹你,为什么要骂我?你家没有压宝猪就算了。
”宫妻问:“是哪个该死的鳖崽子胡吣我家有压宝猪?”那人说了问询经由,宫妻立马跑到大街上施开骂街的本领,声嘶力竭地骂那不有名的指路人。
经她一闹腾,十里八村落知道了此事,人们争相传为笑谈,老宫压宝猪的名号传的更响更远了。

在不知情下无意中触及了别人的外号,能引发尴尬,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刚调到一处州里农行业务所,相邻有一家乡镇企业,个中有名工人与我并不相识,可是每天见到我,他都激情亲切打呼唤,我听别人及我的同事都称他老吴或吴师傅,他也随口答应,便也称他吴师傅,但是他总是支支吾吾似不搭理。
有天碰着他,我激情亲切呼唤道:“吴师傅,上班儿了?”他跳下自行车,迟疑一下对我说:“我看您不像是爱开玩笑的人,早就想见告你。
往后别叫我吴师傅了,我姓许,就叫我老许吧。
”我纳闷道:“我听人们都这样叫您,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把右手一摊,满脸无奈的苦笑道:“要我怎么说呢?”就急忙又骑上车子走远了。
回到单位,我向同事提及这事儿,并问个中缘由,大家先是哄堂大笑,接着向我讲起老许叫“吴师傅”的来龙去脉。
日常中有的人过于勤快,每每干些劳而无果、毫无意义的事,家乡人送这种人外号为“无事忙”,而老许就属这类人。
他整日忙劳碌碌,唯恐闲下来,喜好没活找活儿干。
例如,秋天地里的玉米在第二天就要收了,他在头天仍到地里给玉米锄草。
夏夜家里蚊子成团,他在钻进蚊帐就寝前,会在屋内四处转悠,用巴掌拍打蚊子,惹得妻子心烦,说:“你就闲的手痒,晚上架着蚊帐、开着窗睡觉,你打屋里的蚊子有什么用?”还有一天,他嫌自家养猪的石槽底部不平,将石槽搬出猪圈,连着几每天天用锤子、铁錾凿击槽底一番,欲把石槽加深和底部凿平,谁知在末了一天,他一锤下去,石槽断为两截。
凡此各类,不一而足。
人们根据老许的行为、趣事,为他取外号“无事忙”,后来干脆称他“老吴”,不明就里的人以为他姓吴,随着喊“老吴”“吴师傅”。
第二天,再看到老许,我改喊他“许师傅”,脑中想象着他无所作为的身影和断为两截的石槽,顿时忍俊不禁,哈哈大笑,可能是老许明白我已知道他的轶事和外号来历而发笑,他也随着大笑起来。

(作者本文手稿)

作者简介:王胜波,山东莱阳市人,1954年生,曾在烟台市农行、农业发展银行事情,经济师职称,现已退休。
酷爱读书,略通古诗词。
愿与书为伴,乐享人生。
已有多篇文章刊发在《金融文坛》杂志、中国金融作协微信"大众年夜众号、中国金融作协山东创作中央微信公众年夜众号、齐鲁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
个中《潇潇秋雨中,我见到敬爱的周总理》获492.4万人次阅读量。

壹点号海岛寻梦

找、求宣布、求帮助,各大运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