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崔颢也题写过《黄鹤楼》,生动地刻画出卓尔非凡的仙鹤形象。
仙鹤卓尔不群,但又在万鸟之上,也被视为吉祥和龟龄的象征。
自古以来,仙鹤就寓意着高雅脱俗,更让人喜好。
唐代另一位才子也通过描写仙鹤,表达内心的感慨。
下面分享杜牧的一首五律,比喻贴切,形神兼备,非常值得细读。

杜牧

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

杜牧的一首五律比喻贴切形神兼备异常值得细读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杜牧是广大读者都非常熟习的墨客,他才学卓著,见识广博,年轻时就有才名。
但作者生不逢时,碰着晚唐动荡的社会,常常感叹自己才不尽用。
有一次墨客心情忧郁,外出散心,忽见河边有一只孤零零的飞鹤,于是便抒写感怀。

诗的大意是:迎着晓月,发出清越鸣叫;悄悄地立在寒蒲中,心中仿佛有无限愁思。
鹤顶彷佛是西施绯红的双颊,白色的羽毛也如商山四晧的髯毛。
它不似浮云那样躁动,也没有白鹭粗糙的毛病。
它形影相吊、没有伴侣,整日伶仃溪边。

开篇交代鹤所处的环境,“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
”它在月夜下、寒蒲边,首句点出鹤鸣清越的特点,次句侧重于描写其神态。

“愁思”二字,采取拟人手腕,动物没有人类的情绪,不睬浇愁情,只是墨客忧郁心情的外投。
为何它会独清闲月夜立在水边、墨客只字不提,但一个“寒”字,却是一语双关,既指出景象的寒冷,又委婉地表达了墨客的伤感之情。

中间四句描写形状和神态,颔联侧重于表现色彩,“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墨客并未直接写其如何鲜艳夺目,却奥妙地利用比喻手腕,显得形神兼备。

西施是春秋时的绝代佳人,商山四皓是汉高祖期间的隐士,墨客将丹顶、霜毛,分别比作红颜与白须,十分贴切形象,彰显了杜牧深厚的文学功底。

颈联则展现出鹤的优雅举止,“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行云飘忽不定,令人以为暴躁;白鹭秉性粗鄙,让人以为没有灵性。
如此一番比拟,正反衬出鹤的宁静与性灵,也蕴藉地表达出墨客的喜好之情。

末了两句令人怜惜,“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它终日形影相吊、卓尔不群,还时常在溪边水岸旁孤独地发愁。
尾句卒章显志,也呼应首联中的“愁思立寒蒲”,更彰显出墨客以鹤自比,心中充满了凄苦和愁闷。

杜牧的一首五律比喻贴切,形神兼备,更是卒章显志。
杜牧满腹才华,却沉沦下僚,虽然心中极其不满,也是无可奈何。
他在扬州时诗酒风骚,险些荒废了学业,更是蹉跎了光阴。
墨客还常常深夜买醉、柳巷寻欢,酒醉之后觉得暂时快乐,欢愉之时也忘却烦恼。

但是墨客自幼苦读诗书,更有青云之志,岂能甘心一贯如此消沉。
以是当他瞥见这只孤鹤,忽然觉得心动,也若有所思,更唤起了他连续努力的决心。
可是有时候,心比天高、事与愿违,“溪边吊影孤”,正反响了墨客惆怅彷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