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足的,他还该当拥有诗意的天下
”可究竟什么是“诗意的天下”?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喜好中国的艺术,但是却不懂中国艺术。
它彷佛离我们很远,远到我们只能走进一座座博物馆,看着馆中中陈设的文物,任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在心中沉淀。
我们与先人的思想结晶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它们被天下夸奖、铭记,却是我们“最熟习的陌生人”。

后来,有朋友给我推举了《大话中国艺术史》,翻开书我才知道,就算我们不懂那些风雅的技法,我们依旧可以领悟中国艺术的伟大。

提及秦汉期间,我们就总会想到始皇陵所表示出来的墓葬艺术与雕刻艺术。
这个阶段的艺术重写实也更重意象,重当下之用也更重万古长青。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秦汉艺术的每一次亮相都在向天下发布——请记住我,并敬畏我。

大年夜外夜读|拥有诗意的世界

再说到书法艺术,唐朝便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段期间。
“楷书四大家”就有三位生于唐朝,创造了“欧体”的欧阳询,创造了“颜体”的颜真卿,以及创造了“柳体”的柳公权。
绝不夸年夜地说,书法大家在唐朝比比皆是,而书中着重先容的却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我起初不解这样一位以楷书著称的书法家颜真卿,为何能够凭借着一手行书写下的草稿《祭侄文稿》,拿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的称号,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当瞥见真迹的照片时,我看到整幅文稿由浓墨到枯墨从未断过,大概这位老人当时只有用力地、一直地挥笔才能发泄心中怒火吧。
“书,心画也。
”古人说的果真没错,书法能够打动人的从来不是技法,而是书写者心中所要倾述而出的情绪。

王希孟十八岁入画院,受宋徽宗亲自调教,《千里江山图》正是展现了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当年的无畏与气概。
《国家宝藏》里,中心美术学院副教授冯海涛潜心研究四年,闭关两个月才复制了其十分之一,而作画所耗矿物颜料也十分可不雅观。
这样的一幅画作超过千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能够看到那个少年对付极致的追求。

意公子在《大话中国艺术史》中也引用了王小波的这句话。
什么是“诗意的天下”呢?当我们在某一个瞬间从现实天下中短暂抽离,游走于山水画卷之中,徜徉于浓淡笔墨的字里行间……当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超过了时空,瞥见了无数的天下,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便是诗意的天下,也是艺术的意义。

笔墨|芦芳琳

编辑|仲佳洁

审核|马文杰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