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题材的诗歌形式,多以短小博识,富于诙谐的手腕,来塑造讽刺的工具。
如:清代 文映江《咏针》

诗曰: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此诗措辞普通易懂,只要认识几个大字的人,都会一眼看明白这首诗所讽刺的是哪类人,这便是此诗的绝美之处。

又如:魏 曹植《七步诗》

极具讽刺意味的官仓鼠将贪官描写的惟妙惟肖令人拍桌赞叹

诗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把天子兄长的“亲情”描述得淋漓尽致,讽刺了骨肉相屠的悲哀。

而在唐代,曹邺一首极具讽刺意味的《官仓鼠》,将贪官污吏描写的惟妙惟肖,令人拍桌赞叹。

曹邺,唐咸通年间,约公元860年前后人士。
曾在今陕泰西县,出任洋州刺史。
在职期间,看到吏治腐败,官员、士绅相互勾结,致使庶民百姓,贫苦难当,心中悲愤,遂写下这首讽刺诗《官仓鼠》

诗曰: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此诗是曹邺的名篇,也是史上最有名的讽刺诗之一。

首联,“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写出了国家粮仓里老鼠的肥大,如量米的斗,大的让人害怕,纵然有人来,它都不会逃走,是何等的胆大妄为,自高自大。

鼠,本来因此小著称,但是墨客将鼠描写的如此之大,还不怕人,解释它们吃的官粮,是百姓的血汗,才会与贪官污吏一样肥头大耳,而且横行霸道,即便有人瞥见他们也不怕,是由于有更大的上司,在纵容包庇它们。

尾联,“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写贪官污吏相互勾连,各个吃的头大脖子粗,而戍边卫国的边陲将士,和百姓却因没有粮食而饿着肚子。
造成这样的局势,又是谁让这些鼠每天有得吃呢?一语中的,耐人寻味。

这里墨客的比拟十分强烈,将尊处优的官仓鼠,与戍边将士、百姓的悲惨生活说的明明白白,令人触目惊心。
更耐人寻味的是,造成这一不合理征象的根源是谁?实在便是最高统治者,墨客点题光鲜,令人佩服。

读完此诗,从字面上看,只是戳穿官府管理能力的不敷,或管理不善,实际上却是墨客,在诛伐那些贪官污吏,乃至最高统治者。

同时写出了戍边军人的悲苦,及百姓沉重徭役下的惨状。
墨客用词朴实,多采取民间口语,且笔锋锐利,讽刺到位,将贪官污吏描写的惟妙惟肖,怎不令人拍桌赞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奉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