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是墨客经由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沙场,有感于三国时期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又以地名为题,实则为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的诗赤壁表达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幻想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咏史兼抒怀之作,奥妙地发挥了诗歌特殊是绝句的长处,小处落墨,小中见大。
墨客从沉埋沙中的一柄小小的折戟兴起思古幽情,富于诗意地引出赤壁大战,以及这次重大战役中的紧张人物,并引发出新颖的议论,他认为周瑜得胜是得到并捉住了有时的机缘,倘若东风不玉成周瑜火攻之计,东吴政权必定覆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首句推出折戟,即以光鲜的视觉形象引人瞩目。
次句七个字写了“将”、“磨”、“洗”、“认”的动态神态,生动简洁。
“认”字尤妙,怀古深情,一字传出。
墨客从一支折断但还没有完备烂掉的铁戟写起,生发新意。
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创造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实在目的并不真的要像考古学家一样,来考据一下这支生满锈迹的铁戟到底是属于哪个朝代的。
只是由于它与战役有关,要用它来引出赤壁之战的。
单从一支断戟写起,却以奥妙的构思,使诗意自然向咏史过渡,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后两句展开议论,可以说是精辟的史论。
它的直不雅观意思是:如果不是适值有东风帮助,赤壁一战周郎就未必胜利,大乔小乔可能被锁到曹操建筑的铜雀台上了。
墨客设想东吴政权之亡,不是直接地抽象概括,而是连续用小中见大的方法,以虚拟的东吴美女二乔被曹操抢夺的情景来显示,并且展现出一个"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画面作象征。
“二乔”与“周郎”,英雄与美人相互映衬。
其含义十分明显,即周瑜可能早成了曹操的俘虏了。
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还抒写了墨客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落意之情。
墨客感慨自己才华横溢,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然而却生不逢时,无情的“东风”不给自己方便。
再想到东风帮助周郎用火攻破曹操百万大军,怎能不叫他兴叹呢?

全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形式上是谐谑妙语,实则以小见大,对赤壁之战揭橥了独特的意见,寓含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同时也抒发了墨客对国家兴亡的慨叹和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烦闷不平之气。
诗意深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