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顾炎武为例,他虽归隐山林,实际上私下为反清复明做出了浩瀚努力,虽是一介文人,他却坚持用自己的行为践行自己的复国梦,他数次北上,十次拜会明朝皇陵,游历华北,结纳各地抗清志士,稽核山川形势,为复来岁夜业做地理研究。
顺治初年,南明势力在南中国生动,顾炎武奔忙在各股抗清力量之间,准备“合纵”他们与清政府反抗,奈何这些反清势力节节败退,在这样的情形下,顾炎武依旧初心不改,写了一首《精卫》以明己志: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提及精卫,想必很多人是听说过上古神话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某一天她到东海嬉戏,却被淹去世了,去世后她的精灵化作一只鸟,每天都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想把淹去世自己的东海填平。
顾炎武这一首《精卫》根据意思可以分为三段。
前四句为第一段,这是顾炎武在问精卫:天下不平的事情多了去,你自己看开点算了,为什么要让自己深陷痛楚之中不能自拔啊!
你总以自己弱小的身躯衔着木石,飞那么远去填东海,一贯未曾停歇,到地老天荒。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段,这是精卫在回答顾炎武的讯问:我的志愿便是用尽生平去填平东海,纵然末了免不了一去世,但是心意绝不会改变,东海一日不被填平,自己心意绝不会改变。
末了三句是第三段,顾炎武与精卫对话之后,由衷地抒发自己感慨:顾炎武将精卫鸟与其他普通鸟做比拟,感叹世间在西山叼木条的鸟儿那么多,却只有精卫是为了自己的志愿,那些鸟来来往往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做一个鸟窝罢了。
顾炎武这哪里是在写精卫鸟,明明是在写自己,以精卫鸟自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戳穿精卫鸟的内心天下,反应精卫鸟矢志不渝的斗志,哪怕是耗尽生平。末了又将精卫鸟与普通鸟作比,进一步反应精卫的不同凡响。
清军入关之后,汉人们纷纭加入抗清军队,不少仁人志士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然也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投到清军麾下,如吴三桂、尚可喜之辈,他们和那些普通鸟没有什么两样,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那些坚持抗清的人,如顾炎武一样平常,都是有着像警卫鸟一样的志向。
顾炎武的经历实在也在证明他的志向如精卫鸟一样平常,矢志不渝,只管武装反清失落败,仍旧选择著书立说,为后来人反清供应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