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的朋友:

本日连续谈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阅读传授教化。
对付小学古诗的阅读传授教化,要追求审美化,做写作思维[注1]批注和剖析是必须的,但利用古笔墨和图画也是必要的。

利用古笔墨和图画的妙处是可把抽象无感的文本单位(字或句)做详细可感的时空展开。
写作思维剖析,是重现创作思维的时空展开,就审美鉴赏而论,有经络的、深度理解的意义。

而利用古笔墨和图画,可重现笔墨初义和古诗创作的美学本义(诗中欲有画),因此,就审美鉴赏而论,有血肉饱满的意义。
在古诗阅读传授教化中,或应该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能知足孩子们的阅读、审美欲求。

古诗三首阅读对于审美言说宜鼓励孩子们胡说八道

[注1:写作思维即马正平师长西席发明的赋形思维和路径思维]

古诗阅读利用古笔墨,并非对每个字都去寻求字源,而是只针对主题性、关键词、难词进行字源查考。

一首古诗也只宜查考一二字可矣。
利用图画教古诗阅读,紧张不是给学生展示图画或看课文插图,而是让学生根据古文画简笔画,或者谈谈图画的构图、用色等。

课文中的抽图可以作为师生画简笔画构图的参考,但不是直接看插图来代替作画。
课程追求的便是随文作画的过程。

1.依‬诗作‬画‬

如《山行》在朗读之后,西席可以让学生拿出绘画本,练习依诗作画。

第一,先画“远上寒山石径斜。

师:请在诗中划(线)出物象词?

生:寒山、石径。

师:先在画纸上确定一个足够大的长方形的构图框,我们将在里面画简笔画。
“远上寒山”,这山离墨客近还是远?

生:远。

师:这远山画在构图框哪里呢?请参看课文插图。

生:画在左上方。

师:好的。
我们在左上方勾画出远山。
“寒”怎么表示呢?

生:……

师:寒,冷色调,灰白色即可。
石径呢,能画直么?

生:不能。

师:为何不能?

生:石径斜。

师:对,要画成歪歪斜斜,波折、弯曲的。

[师生各自作画]

第二,再画“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请划(线)出诗句中的物象?

生:白云、人家。

师:白云在山的高处还是低处?

生:高处。

师:实在也可以在半山腰。
白云在人家的什么位置好呢?

生:阁下,上边,下边。

师:这些都可以,乃至遮住屋子一角也行。

[师生在上句已画内容上,连续添加简笔画]

第三,再画“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请划(线)出这句里的物象。

生:车,枫林。

师:车与寒山的间隔远还是近?

生:远。

师:那把车画在画框哪里?

生:……

师:参考插图。

生:画在右下。

师:要画枫林吗?

生:要。

师:墨客停下车来是由于什么?

生:爱枫林。

师:我们把哪个字理解为“由于”了?

生:坐。

师:是的。
“坐”的本义是坐下来,但这里的意思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由于”或“因” [注2 ]。
我们把“坐”换成“因”读一读。

生:停车因爱枫林晚。

师:诗句意思明白不?

生:明白。
(师生作画)

[注2:“坐”的本义是动词,为何引申为关系词“因”?很可能是由于“坐”字是两人的动作,因而可引申为因果关系词]

第四,再画“霜叶红于仲春花”。

师:请划(线)出诗句中的实在的物象。

生:霜叶。

师:根据“霜”字,再联系前面“寒山”的“寒”字,猜想是什么时令?

生:冬季。

师:我们把“霜叶”画成什么色?

生:赤色。

师:画在近处还是远处?

生:近处。

师:近处或稍远处,只要不画在最远处就行。
[师生绘画]

师:我们根据四句诗彷佛画完了一幅画,取个什么名呢?

生:山行图、冬季红叶图。

师:如果参考诗的标题,最好取什么名?

生:山行图。

师:既是山行,该当有人在走,要不要在画中补上最少一个人?

生:要补上。

师:人在哪里?

生:车旁。

师:好的,我们补上一个人,结束绘画。

2.依诗谈画

《赠刘景文》这首诗,因其侧重思想,阅读传授教化就不必去画图,但可以谈画图。

第一,解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请划(线)出诗句中的物象词?

生:荷、雨盖。

师:荷、雨盖各指什么?

生:花、叶。

师:但是,如果按诗句绘画,哪些不用画出来?

生:花。

师:根据?

生:花已尽。

师:叶子要画不?

生:要,或不要。

师:如果要画叶子,画成什么?

生:枯叶。

师:对。
只是不画成如举伞的绿叶,但须画出枯萎、垂下的黄叶。
不信你们把稳不雅观察。
(西席这里可供应枯叶图片)这是什么时令的物象?

生:秋、冬。

师:大约是深秋或冬季。

第二,解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请划(线)出本句的物象?

生:菊、枝。

师:菊指什么?

生:菊花。

师:如依诗作画,菊怎么画?

生:半凋零、破碎的。

师:菊枝与荷的枯叶,在气质上有何不同?

生:……

师:一个“未擎”一个“傲霜”,如果比做人,像什么景况?

生:屈从与反抗。
(勾引学生有类似表达即可)

师:这是什么时令?

生:冬季。

第三,解读三四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请划(线)出三四句中的物象?

生:橙、橘。

师:橙黄橘绿时,是指什么时令?

生:……

师:结果或果子成熟在什么时令?

生:秋,夏秋。

师:对人生来说,夏秋时令是指少年、青年、还是老年?

生:青年。

师:墨客要朋友记住一年中夏秋最美好,这“记”住仅仅是记住么,还有什么含义?

生:……

师:对人生最美好的光阴,我们当若何对待?

生:珍惜,捉住。

师:对。
墨客表面上说要朋友记住一年中的好光阴,实际可能是要朋友珍惜自己的青壮年光阴。

 3.直不雅观古字

《夜书所见》阅读。

第一,解题。

师:何时?

生:夜晚。

师:做何事?

生:……

师:你们看不出标题里的动词,那么请看古笔墨“书”(如图)。

甲骨文“书”

最古老的甲骨文像什么?

生:……

师:甲骨文研究网说,书=(又,抓)+(竹管,羊毫)+(囗,墨池或砚台),表示持笔蘸墨。
造字本义是将羊毫放在墨池中蘸墨以便涂写。
大略的说“书”的本义是什么?

生:写。

师:那么墨客在夜晚做什么?

生:写所见。

师:我们把“所见”巅倒一下?

生:写“见所”。

师:“见所”即见到某处的事物。
因此,标题指?

生:夜晚写在某处见到的事物。

第二‬,解“萧萧梧叶送寒声”。

师:请划(线)出诗句所写的物象?

生:梧叶。

师:写梧桐叶的哪些方面?

生:声音、温度。

师:“萧”按字形,本义可能指什么?

生:草。

师:萧的本义指艾蒿草。
但是,在冬天,这种草在风中可能发出什么声音?

生:萧萧。

师:谁来仿照一下草或梧桐叶在寒风中发出的“萧萧”?

生:……(轻而短,断续发“萧”音即可)

师:墨客连这么眇小的声音都听到了,解释周围环境怎么样?

生:很安静。

师:对。
也可以说寂静。

第三‬,解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请划(线)出句中所写物象?

生:秋风。

师:秋风有何功能(或产生什么动作、动能)?

生:动客情?

师:对。
便是让人产生“客情”。
哪么作甚客情?

生:…….

师:是当贵客的喜悦之情么?

生:是。

师:真的么?古人的作客即是我们现在的作客么?我们看客的古字(出示古字客)。

甲骨文“客”

甲骨文“客”有三部分组成,谁说说是哪三部分?

生:门、狗、嘴巴。

师:门即寓所,房屋,中间那个不是狗而是人的脚,并且那脚尖还是朝向门外的,我们可以想象,这人在屋子里,但随时准备出门。
由于,这屋子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暂居地,这叫居无定所。
一个人离家在外、居无定所,苦不苦?

生:苦。

师:甲骨文中还有一“口“,意味着这人作客他乡,除了脚劳苦,还要什么劳苦?

生:嘴巴。

师:嘴巴干什么劳苦?

生:说话。

师:是的。
出门在外,还要会说话。
因此,古笔墨客的意思指“离家在外的劳苦”,还有哪些词语与这个“客”的本义相似?

生:流落、背井离乡、羁旅……(羁旅,可由西席补充)[注3 ]

[注3:羁,篆文=(网套)+(绑腿的马),造字本义:套住马头,绑住马腿,使马不能自由活动。
(甲骨文研究网)由此可见,羁是不自由的,羁旅也即非自由的出行,个中必有费力和顾虑等]

师:由此我们可以说,秋风触动的是墨客快乐还是愁苦之情?

生:愁苦。

师:根据“客”的本义,我们说什么愁苦?

生:流落、离乡、羁旅的愁苦。

师:流落、离乡、羁旅之人,我们又叫他们什么?

生:游子。

师:以是,客情又可以叫什么之情?

生:游子之情。

第四‬,解读“知有儿童挑匆匆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请划(线)出诗后两句中所写的物象?

生:儿童、匆匆织、篱落、灯。

师:这些物象是墨客看到的,还是想到的?

生:看到的。

师:根据呢?

生:知(有)。

师:这是他感知到的物象。
如果是眼睛感知的,便是他看到的。
那么,墨客看到的儿童夜挑蟋蟀,这个场景美不美?

生:美。

师:凭什么说美呢?

生:……(让学生们大胆胡说八道吧)

师:同学们爱动脑筋,值得表扬。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这个场景使他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的天真自由的生活,以是,以为美好。
你们赞许么?

生:赞许。

师:美好引起人的情绪是愉悦的还是愁苦的?

生:愉悦。

师:而诗的前两句我们说寒冷的秋风引起的是什么情绪?

生:游子的愁苦之情。

师:因此,四句诗,一半是愁苦,一半是愉悦,我们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反的,比拟的关系。

师:是的,我们可以说是比拟或反衬关系。
实在,无论是愁苦还是愉悦,作客他乡、流落异地的游子的心,可能都牵持着什么?

生:家乡。

师: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首诗在思念什么?

生:思念家乡。

师:思念家乡,简称为( )?

生:思乡。

师:不错。
这首诗就读到此。

以上环节,审美在哪里?

答曰,审美就在于让学生判断儿童夜挑蟋蟀场景美不美。
课程中,先让学生判断,再说情由,这个中便是做审美感知、判断和剖析。

个中的审美剖析之言说是最难的,以是,要让学生大胆的言说,乃至胡说八道、各抒己感。
这之后,西席再补充一种审美剖析言说。
西席的这个剖析言说,实际上是指向了墨客家园、自由的生命时空,以此与流落、羁旅的非自由生命时空形成反差。

而学生们不一定说到这一层,但是,他们可能直不雅观到场景本身的儿童情趣的生命时空之美,乃至,他们的“胡说八道”其本身也是课程中的思维异样的空间拓展。

学生们的回答,可能多荒诞、无理,但正是这种荒诞、无理,使西席有理的剖析言说,在课程中显得光鲜、突出的好效果。
这样,阅读课才不至于成为“专制的”、“独裁的”、“霸道的”、“贯注灌注的”,而是对话的、平等的、公正的。

本课的阅读设想到此为止。
愿对朋友们有启示。

四川也人2023.10.27于青衣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