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章标题,引自张中信君诗《武当山》。
不马首是瞻却永久在路上,是墨客的宿命。
2021年5月25日下午,诗友中信君电告,他又有新诗作即将付梓,要我点评一二。
因近年目力严重低落,更由于才疏学浅而恐辱嘱托,于是文友所托多有推辞。
然而中信君可谓忘年交,又是乡友,吟咏以外交情第一,更何况又能欣赏中信君佳构,虽老朽目弱,亦视为喜事,于是勉力为之,略陈猥琐。

一、先声夺人,赏心悦目

确实开卷有益,陡入佳好,其诗集名《峰源诗三百》,其时微信于我,已是七易其稿。
起首第一卷是"诺水赞",第一组"诺水行"中《秋行》:"访胜日初照,野行秋色俏。
寻津不有名,一起山花笑。
"诗择仄声韵,语虽平凡,却寓奇崛,紧张是移情,访胜、野行、寻津、山花笑得残酷,墨客在行走揽胜,触类兴会,因情敷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将静物变成活物,镜头的不断变换令读者也感到秋色迷人,诗句鲜活饶有动感。
山花真能笑,一笑字颇耐咀嚼,有韵外之致。

于是我也期望能笑着读完诗稿。
读好诗,自是赏心乐事,好诗能造诣坚硬,直达优柔。
其《野望》吟道:"高处亦寻迹,空山黛意浓。
襟云开百态,袖雨落千重。
莺语浅深画,崖孤冷暖松。
采薇人独往,天地入霜钟。
"通过空山黛色、白云襟如、莺声告白、隐士劳作、霜钟清泠等意象,犹如蒙太奇手腕,颇觉情浓意浓,令人即刻进入清宁静谧之境,果真登高望远,却陡然生发出尘之念。
且时空转换又不留痕迹,解释于诗家语利用娴熟。

品读|杨吉成我欲觅佳句不趋前人行读张中信诗集峰源诗三百

二、三通大道,道启灵机

三生万物是熟语,灵机指灵感,墨客须要灵感。
诗作须具美感,中信君佳构能催人一口气读下去。
再三回味中信君诗作,其遵照诗道而饱含诗意主见,动听深者至少有三:

一是歌者淳心,为事而发。
作为歌者,墨客心中必有一隅净土。
中信君是真正的歌者,歌者骨子里崇仁尚美。
仁者担责,仁者怀天下。
其诗心盎然,任务感十足。
其作良有悲悯,诚所谓诗道不孤。
《过板板桥》:"人行村落落远,车驰鸡犬遥。
凭栏泪欲潸,乡思忽迢迢。
""千里乡关远",《山中诗记》组诗表达了绵绵乡愁,直抵内心的优柔。
故乡有顾虑:有西行父母坟茔,有亲朋好友,还有左邻右舍,还有乡亲的喜怒哀乐,都是游子挂牵。
特殊是当读至《泪中有寄》《谒母坟》处,泪水模糊视线而不忍卒读⋯⋯至《新村落行》:"山中休问讯,处处小康家。
"于是中央又复有喜乐。
"拂柳更阑尽,花间寻晚春。
清明三径雨,俗世一家亲",《锦西夜色 》所表达的便是纯纯的爱心。
其《无题》中"俯仰数峰乱,蹉跎薄宦情。
风骚谁与共?宠辱两相轻。
"读之令人感喟不已,于新奇韵味陡生共鸣。

二是青春气息,实持真力。
诗者如也,青春不以年事论,至少中信君显年轻,富于年华,青春常在,诗情勃郁,诗思充斥,诗有张力,灵动洒脱,一句话:富有朝气。
我想,这是由于他怀有少年心性,永葆小儿百姓之心吧。
而少年少忧苦,心怡诗意雄。
读其诗,感其《雨中登金童山》之"虎踞陕川气势雄,危崖行处自从容。
平步青云神仙掌,云雨飞过第几重?"饶有真力。
而"天长地远追逐罢,一江春潮彭湃情"(《金童玉女歌》),"千峰壁立势如峭,诺水崔嵬百仞高"(《诺水行》),"金童山高连霄汉,天涯飞鸿九亿年"(《金童山》),"此生独好游奇险,乘兴再来登极巅。
直上天门成俯仰,五台山高莽苍前"(《五台山》等,激情亲切旷达,音韵铿锵,意境宏阔。
中信君诗多阳光残酷,童心深厚,本心如一,至心如初。
比如《山问》:"雁过山知响,水流江泛霜。
寻诗秋月在,听雨五柳狂。
"墨客之要,务须关注活气。
中信君笔下,确实气候万千,生气勃勃:"登高欲问天,翠黛似相连。
极顶谁相问?依依白鸟还"(《登高》);"犬吠两三家,清溪一笠斜。
村落姑笑盈面,竹放学浣纱"(《雨中板板桥行》);"造化无端惊笔墨,石林巍峨自狂歌。
遥望森壁听风语,何日归来雨一蓑"(《唱歌石林》),实在是:诗情画意惊文墨,活力青春吟唱多,犬吠鸟鸣江水泛,登高望远有清歌。

三是浓郁乡情,迎面而来。
真正的书写,无外乎爱恨情愁(非仇)。
"一曲清芬揖故乡,家山烟雨自徜佯。
"(《闲情偶记》)故宅常入梦,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寻山问水吊楼傍,诺水潺湲绕甸喷鼻香。
"(《诺水行记》之十)诺水河风景如画,必惹游子顾虑。
借景言情,统统景语皆情语。
吊脚楼上独凭栏,家山北望看风景,清韵沉吟彰胜境,连水都充满了馨喷鼻香,河山美好仍需诗文捧扶,中信君雅吟,亦深含捧扶家乡风景开拓之意。
其《中峰洞》有吟:"奇穴藏仙宫,洞天各不同。
徜佯才两步,已入画图中。
"美好多在自然,我见青山多妩媚,不雅观山则情满于山,美景诗情两相融,墨客心中有丘壑,美景如画图,远近高低各不同,人在画中游,其乐也融融。
读其诗,颇知墨客对家乡洞天福地的挚爱。
诺水河风景区被誉称为“中国溶洞之乡”,2018年被联合国付与“天下地质公园”,以是我称其为洞天福地。
墨客在《山中》吟唱:"穿穴入云烟,问津花影前。
山横崖上松,风过水中鸢。
"此诗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形容,彷佛并无欠妥。
当然,事无绝对,情有百端,谁的故乡都不是十全十美,情最繁芜奇妙,高明的墨客其笔力总能抵达物理人情的精微之处。
而《金童山》:"山奇雄姿见,江行清浊不雅观。
风吹鸟语过,秋月一窗寒"则是蕴藉蕴藉,一咏三叹,弦外之音,其别样心绪,引人遐想,又颇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
山奇有雄姿,江水有清浊,听鸟语和赏秋月则须视心境,这里是真正的全景式生动描摩。
至于到底是鸟语花香,还是鸟语山更幽,还是静听鸟语如交争,还是鸟语指代其他,只有读者自家理解了。

三、弦外之音,不离美刺

中信君在电话中谈到了创作中的研磨雕琢以及习作格律韵味的感悟,于是附带浅谈旧诗体创作的技与道。
真诗歌必循道,好诗不过近人情,墨客真脾气不离美刺旁边。

于技,无非律诗须遵守格律平平仄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音韵规律,讲求粘对,行吟须合乎基本句式,只管即便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挤韵、撞韵等问题,即所谓四声八病。
而古风体则自由清闲,除韵脚须押韵之外,没有律诗(包括绝句,有一种不雅观点是古绝除外)那些讲究。
比如诗圣杜甫诗《成都府》中"但逢新公民",逢新公民从音韵上讲是四连平,而新公民三字同属真韵,于律诗而言便是犯了挤韵大韵之忌,《成都府》是五古,而古风则无此限定。
以是杜墨客此吟是符合规范的。
再如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千古名句,而"谁知盘中餐"则为五连平,也符合古风哀求。
这些都是古诗的技法。

而道,于诗歌而言包括传统诗学意义上的兴不雅观群怨神人以和;包括美刺精神;包括温顺敦厚;包括悲悯情怀;包括为情而文;包括酌奇而不失落其贞,玩华而不坠实在;包括文以气为主;包括启夕秀于未振之创新;包括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还包括深于义类,气足而不怒张蕴藉韵致;还包括净水出芙蓉般随物赋形;还包括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是"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道"。
豪门酒肉臭肯定是"道";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肯定是"道"。
技表现为工巧,道则蕴含着神妙;技在笔墨之内,道还在措辞之外。
道是精微、睿思、韵味、至情、风骨。
技为形,道为骨。
诗歌技巧主要,而诗道则为根本和魂魄。
即是墨客须下功夫于诗外,须在合乎"道"高下功夫,须臾不可离开。

见仁见智,以上是我欣赏中信君《峰源诗三百》的几点粗浅意见。
此外,不雅观中信君古诗,总体上似是"重道轻技",其以古风为主,部分律诗、绝句近体诗还是符合规范格式的。
然而,中信君于古诗之诗道,我则以渐行渐入佳境概而言之,且共勉。
再则,如果可以从数量言,其诗作赞颂大大多于讥刺。
我想,这可能也是受当今文风的影响吧?行文至此,还釆用中信君诗句"万家忧乐在,谈笑说公卿"压轴。

【作者简介】

杨吉成,四川南江人。
四川省文联原副主席、成都邑文联党组布告、常务副主席。
出版有有诗词集《本心》《寸心》,散文集《家山北望》《乡思缕缕》《西窗絮语》,学术专著《灵心诗性》《中华协商文化》等10余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用度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