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陈家祠 周俊荣藏明信片

瑞南、陈照南这些贩子利用士绅的名望地位作号召,集资培植一座全省“合族祠”建筑,抬升自身及本族社会地位,集中展示广府建筑装饰艺术造诣。
他们与挂名的“倡建绅耆”之间在“合族祠”的方案、管理上应存在不合,这种不合导致有名士绅险些都没有给陈家祠留下墨宝,在诗文中也鲜有提及。
陈家祠之以是荣誉鹊起,得益于一场漫长的“出口转内销”运动。

喷鼻香港开埠给珠三角奇才异能之士供应了广阔的上升空间,这些商界成功人士转而“反哺”珠三角。
陈家祠不但是一座大型的精美建筑,而是折射出部分喷鼻香港华人精英对科举文化、宗族文化、本土建筑文化的“回归”。
对近代建筑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物”的研究,空想的状态应是“人物并重”。
陈家祠创建史并非纯挚的建筑史,还该当是主要的社会学、人类学课题。

士绅与陈家祠关系非常

陈晓平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蜚声中外的广州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岭南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陈家祠建筑面积九千多平方米,占地面积倍之,布局严整,精美绝伦,堪称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全能冠军”。

2003年,中山大学鲍炜博士在新会景堂图书馆创造了一套《陈氏宗谱》抄本,内含《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公启、《倡建陈氏书院绅耆芳名列》、《章程》以及《陈氏书院记》,为十多年来学界研究陈家祠创建史的紧张依据。
《芳名列》列出了参与倡建的48个士绅耆老,学者们从中创造了探花陈伯陶、驻美公使陈兰彬等名人,遂把陈家祠的创建归功于这些名公巨卿。

国人很讲究排名次序,但在陈家祠研究中,《芳名列》排名第一的“陈昌朝”却乏人关注。
2007年,广州市方志办陈泽泓研究员,创造此人乃是“惠州府学训导、委管越华书院监事番禺人陈昌潮”。
越华书院属省级书院,其院长由总督、巡抚会同学政酌商确定人选,地位崇高。
陈昌潮(1828-1896),字篴舫,广东番禺人,弱冠补县学生,曾筹款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役夫祠”,又从事创办义塾、设方便所施衣赠棺等善举,为地方宿儒绅士;宗子陈庆桂,光绪六年(1880)进士,在《芳名列》中排第30位。

《芳名列》1

陈泽泓的创造很主要。
既然“潮”字被错写为“朝”,这份抄本《芳名列》该当还有其他人的人名写错。
经查阅大量广东旧方志,创造抄本《芳名列》中的“陈华聚”应为“陈华褧”,广东新会人,同治十三年进士,翰林院编修;陈华褧下面的“陈汝疇”应为陈与疇(粤语“汝”、“与”同音),广东博罗人,附生。
除这两人外,还有9人查不出履历籍贯,疑惑部分属于“手民之误”。
初步统计,48个“倡建绅耆”除履历不详者外,基本上都有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个中有举人及举人以上功名者共24人,内含进士7人(个中翰林5人),其他的也多是武举人、武官,险些都可归入“士绅”之列。
从表面看,陈家祠彷佛是由士绅发起创建的,但实情未必如此。

《芳名列》2

具有士绅审美方向的广府本地文人,都不喜好陈家祠。
他们对海山仙馆万分着迷,给名刹古塔留下大量题咏,对花地园林也情有独钟,唯对陈家祠不屑一顾。
站在清末民初的时点上看,陈家祠太新了,用粤语来说叫做“身光颈靓”,无法对之“发思古之幽情”;更主要的是,陈家祠太“俗”了,充满了争奇斗艳繁琐堆砌的市井气息,过分“热闹”,缺少宋元画卷的散淡与闲适。

民国初年结集的《羊城竹枝词》,举凡荔枝湾、泮塘、芳村落花地、海珠石、镇海楼、第一公园等游人所到之处均有歌咏。
1916年出版的《广九铁路旅行指南》详细先容广州名胜古迹32处;1930年代,两本主流广州城市指南书本中,《市民要览》列举了游览地点29个,《广州指南》列举了24个(公园除外);1935年广州市政府编成的《广州年鉴》,详瞻周备,“名胜古迹”部分达18页之多,一共推介了40个景点。
上述属于广州本地编撰出版的城市风情指南书本,均没有一字提到陈家祠,1940年伪政府编撰的《新广州概览》也不例外,唯独1926年上海天下书局编纂出版的《广州快览》,将陈家祠列在“祠墓”部分的第二位,称为“省垣有名之宏丽建筑。
”上海人对陈家祠的重视与本地人的忽略,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陈家祠在本地(广州府、肇庆府、港澳)不吃喷鼻香,或者叫“本地姜唔辣”,反而是外地游客极有兴趣。

清末民初,喷鼻香港华文报纸一贯把宣布广州新闻动向放在第一位,连市井趣闻轶事也不放过,个中以《喷鼻香港华字日报》为最主要。
该报由新会人陈霭亭创办,除一度给外人承包外,一贯掌握在陈氏家族手里。
该报从创刊以来长期把“羊城新闻”“广东新闻”放在贵显版面,篇幅甚大。
笔者多方检索喷鼻香港公众年夜众图书馆保存的《喷鼻香港华字日报》,创造除陈氏书院(陈家祠)自己出钱刊登的广告公告外,该报只在1906、1910年刊载了2篇有关陈家祠的宣布。

陈氏书院告白,可见大量台隐士捐款

从清末民初陈姓士绅著述吟咏来看,士绅与陈家祠的关系十分非常,疑点重重,没有见到士绅直接参与筹建的直接证据,下面列出一些主要疑点:

一、陈兰彬。

《倡建陈氏书院绅耆芳名列》中,陈兰彬在当时的广东陈氏族人中官职最高(左副都御史,京官正三品),但实际排名则在第19位。
陈兰彬为中国第一位驻美公使,1881年返国后任左副都御史,入总理衙门行走,1884秋告老回家乡吴川,主讲高文书院,总纂《高州府志》、《吴川县志》、《石城县志》。
1888年,他从吴川写信给两广总督张之洞,陈说上年秋日患疟疾,直到本年春分“才离药裹”,眼下正在重修《高州府志》,“精神统统犹未复原”。
由此看来,1888年农历四月份,建祠公所发出倡建公启等文书时,陈兰彬并无到过广州。

陈兰彬是撰联高手,传世作品极多,也十分热心陈姓宗族事务。
重新近出版的《陈兰彬集》来看,他一共给广东南路各县14处陈氏祠堂题写了对联25副。
从1888年开始筹建到1895年初去世,陈兰彬有充分的韶光为陈氏书院题匾或题联。
然而,至今未曾有过这方面的记载,目前陈家祠内并无保存陈兰彬任何墨迹,老照片中也不见陈兰彬墨宝。
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他从原籍吴川晋省,与两广总督李瀚章协商公事。
依情依理,陈氏书院的主事人会捉住机会请他留下墨宝,然而却不见任何资料提及。
若上述推断精确,1891年陈兰彬在省城勾留期间,曾谢绝为陈氏书院题匾题联,是一个十分非常的举动。

驻美公使陈兰彬

二、陈伯陶。

陈伯陶无疑是陈家祠创建者用来宣扬的“生招牌”。
1879年,陈伯陶高中广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解元)。
1888年,陈家祠创建者争取到陈伯陶在公启上列名,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1892年陈伯陶高中探花,陈家祠的培植进行到一半,立即在门前竖起旗杆,用作进一步集资的号召。
在许多广东陈氏族人看来,陈伯陶与陈家祠的创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陈族衷纯祠谱》卷四载“广东省广州府城西门街外连元街,于光绪辛卯东莞探花陈伯陶提倡培植陈氏书院,为广东陈族之总祠,我祖衷纯公入主银肆拾两,列有清朝覃恩诰封中宪大夫考衷纯公牌……”按他们事后的理解,陈氏书院相称于是由陈伯陶的“提倡”而创办的,虽不符合历史实际,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陈伯陶诗文集《瓜庐文剩》、《瓜庐诗剩》、《陈文良公集》并无只字谈到陈家祠。
陈伯陶清末任江宁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归隐从事讲学、写作,到1930年方才去世。
他有充分的韶光去编集出版自己的诗文著述。
陈伯陶一向热心宗族事务,曾写成《汉太丘长文范师长西席像赞》,歌颂陈氏远祖陈寔,又曾为新安县同宗撰写《黄田重修陈氏族谱序》。
陈寔也是陈家祠、广州仙湖街太丘书院共同供奉的广东陈氏祖宗。
陈伯陶诗文集中不提陈家祠,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曾经写过有关陈家祠的诗文,晚年在编篡诗文集时加以删汰;二是从来没有写过。
无论如何,这两种情形都表明了他后来对陈家祠的冷遇。

江宁提学使、探花陈伯陶

三、陈昌潮。

越华书院监院陈昌潮在“倡建绅耆”中名列第一,生平紧张在惠州、广州授课。
在他身后,进士吴道镕应其子陈庆桂所请撰写墓表,内容均由陈庆桂所供应,阐述了陈昌潮创办义塾、设方便所施衣赠棺等善举,但绝口不提他领衔创建陈家祠一事。
陈昌潮、陈庆桂父子均列名“倡建绅耆”名单,在宗族文化依然十分兴盛的清末期间,父子协力创办全国规模最大的“合族祠”,这种功绩本应大书特书。
陈庆桂如此处理,最大的可能是:他们父子虽然列名个中,在陈家祠创建过程并无多少发言权,乃至曾经与实际主持人发生重大不合,事后十分后悔。

四、楹联与匾额。

《芳名列》中的6位翰林陈兰彬、陈景鎏、陈如岳、陈序球、陈华褧、陈伯陶均没有给陈家祠题联题匾。
陈家祠内现存旧楹联,仅进士陈桂籍(新安人)、举人陈梦日(三水人)属于高等名流;其他题联人中,陈瑞熹是曾参加红兵叛逆而后降清的武将,陈景奎则是因“利心太重办事欺蒙”被革职的补用知府,名声皆不甚佳。

陈家祠中轴线上的大门、聚贤堂、祖堂为全体建筑群最显眼之处,大门匾额“陈氏书院”四字没有下款,第二进中座“聚贤堂”匾额则是1906年由“南海狮山燕洞房十九传孙厚田敬书”,这个陈厚田藉藉无名,只知道是南海县狮隐士,别号陈凯如、陈庭美,曾担当陈家祠“值理”。
聚贤堂居于陈家祠最中央位置,题匾的却是没有功名的小值理,令人不解。

广州收藏家周俊荣收藏了最多陈家祠老照片,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即现今利用陈家祠建筑的官方单位)出版有关陈家祠的书本,需向周师长西席借照片利用。
周师长西席十分年夜方地与笔者分享他所收藏的陈家祠老照片,内中有大量陈家祠内景,除陈桂籍1人外,笔者未曾见到有其他陈姓进士留下墨迹。

陈桂籍题联

各类迹象表明,除新会陈桂士、新安陈桂籍、三水陈梦日外,48名倡建绅耆的绝大多数在陈家祠培植事宜上缺少参与,纯粹属于挂名。
目前不少有关陈家祠的先容笔墨,单从《芳名列》中挑出科举名人,突出陈兰彬、陈伯陶在倡建中的角色,似与实情不符。

第一倡建人陈瑞南

2003年往后,由于《芳名列》的涌现,学界都把眼力投到48个“倡建绅耆”里面的士绅。
非常有趣的是,48人里面最主要的人物,被研究陈家祠的学者忽略了,那便是排第17位的陈桂士,据《新会潮连乡志》记载,陈桂士字瑞南,陈桂士便是陈瑞南。

1986年,民国期间的陈家祠常务理事陈杰卿揭橥回顾:

在清光绪年间,有归国华侨陈瑞南、陈照南两人和广州慈善界陈喷鼻香邻等,倡议组织全省陈氏合族祠。
当时社会风气,大都受孔、孟遗教薰陶,以敦孝悌,重人伦,祖宗虽远,敬拜不可不诚的慎终追远思想。
而陈氏为广东王谢,人口浩瀚,一经有名人士倡议,全省各房陈姓,纷纭相应。
各埠华侨,也汇款增援。
爰在原日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浮丘丹井之侧(即现在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购地兴建(南海县志载浮丘山在今陈家祠之右)。
(《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第162页)

陈喷鼻香邻是陈杰卿的父亲,陈家祠早期“值理”之一,这篇回顾大体可靠但过于简单,没有交代陈瑞南、陈照南的身份背景,使得对陈家祠创建人的研究长期未有进展。

笔者几年前为清末吉林巡抚陈昭常写过一篇小传,把稳到陈昭常的伯父名叫陈桂士,字瑞南。
陈瑞南在《芳名列》倡建绅耆中排第17位,与陈杰卿的回顾完备吻合,至此可以肯定,陈杰卿所说陈家祠创始人陈瑞南,广东新会潮连村落夫,为瑞记洋行年夜班,也是喷鼻香港东华医院、广州爱育善堂的创始人。
陈瑞南因洋行事情及办理慈善奇迹的须要,在喷鼻香港、广州两地穿梭,其广州住处位于西关光雅里。
陈桂士发财之后曾报捐候选道,这种官衔用钱买来,并非实职,严格来说不能进入“士绅”之列。
19世纪广州年夜班大多出身低微,专职与洋人打交道,被正途出身的士绅所歧视。
陈桂士虽具备发起创建祠堂的实力,但地位名望仍不敷以领衔,以是要找越华书院监院陈昌潮这样的前辈学者出面。

吉林巡抚陈昭常

陈昭常的伯父陈瑞南、父亲陈定之,自称祖籍新会潮连,但“世居省城”,“以洋务起身”,实际便是给洋行充当年夜班。
瑞记洋行(Arnhold, Karberg & Co.)是当时德国在华最大企业,陈瑞南从1860年起到担当该洋行年夜班,因业务须要,不仅在省港两地均有住宅,还曾在上海事情。
同治初年,陈桂士捐输军饷,李鸿章在占领苏州之后为他请功,“奉旨即选同知,加知府衔”,后来又加捐侯选道。
在取得即选同知虚衔后,陈瑞南回到祖籍潮连兴建祠堂,碑铭由著名学者陈澧亲自撰写。

陈澧(1810-1882),先世浙江,其父落籍江苏,他本人则入籍番禺,学海堂学长,又先后主讲粤秀书院、菊坡精舍等,为晚清岭南学术领袖,桃李满天下,著名弟子有梁鼎芬、文廷式等。
陈澧肯为陈瑞南撰写祠堂碑铭,显示两人虽学、商异途,却有着很石友谊。
值得把稳的是,《芳名列》排第二位的陈宗洵,正是陈澧之子。
若非陈澧已在1882年去世,“倡建绅耆”的第一名,非陈澧莫属。

陈家祠收藏的《陈氏书院契据登记簿》,抄录了1888-1892年间,以“陈颍川堂”与“陈世昌堂”名义收购地皮的16宗交易,个中陈颍川堂卖力13宗,陈世昌堂办理3宗。
(崔惠华整理:《陈氏书院收购房地产情形一览表》)新会景堂图书馆所藏潮连《陈氏族谱》中陈昭常一支“潮连巷头坊 次溪族后裔”一行下,有注释“立世昌堂”。
(广东省江门市潮连镇陈族一九九二年抄录:《陈氏族谱》,第42页)所谓“立”是指这一房从始迁祖的“五昌堂”分立出来。
陈昭常7岁时,其父陈朝忠去世,这个家庭由陈瑞南担当家长;“陈世昌堂”,正是陈瑞南所属的潮连巷头次溪祖后裔堂号。
潮连《陈氏族谱》证明了陈杰卿的回顾确切无误。
至于另一个主体“陈颍川堂”代表什么,将不才文详解。

潮连《陈氏族谱》之“立世昌堂”

陈定之去世的时候,陈照常年方7岁,由伯父陈瑞南照拂,视同己出。
陈瑞南发起创建陈家祠的第二年即1889年,陈昭常考中举人,这个喜讯该当大大增强了陈瑞南建成陈家祠的信心,也鼓舞了其他陈氏族人踊跃集资。
1894年春,陈昭常考中进士,而陈家祠则在这年秋冬之际全部落成。
陈昭常的进士旗杆(三斗),与陈伯陶的探花旗杆(四斗),共同直立于陈家祠广场两侧,对此,陈瑞南该当老怀大慰。
按传统因果报应不雅观念,陈昭常得中进士,是他伯父、父亲热心从事慈善公益奇迹得到的“福报”,创建陈家祠则是公益奇迹中的大宗。

陈家祠广场陈昭常旗杆石

陈瑞南在喷鼻香港发财往后,有段韶光回到广州专心从事慈善奇迹,1871年,广州爱育善堂成立,陈瑞南为发起人之一,多年里一贯卖力组织抢险、赈灾事宜,两广总督刘坤一对他的事情能力极为欣赏。
1873年,他与顺德梁云汉、东莞冯明珊设立中华印务总局,并在总局之下创办第一张华人自主经营的报纸《循环日报》,聘请王韬为主笔。

陈瑞南在光绪二年(1876)以前就认识陈兰彬。
据《郭嵩焘日记》,这一年农历八月廿二日(10月9日),总理衙门大臣郭嵩焘在北京遇见准备出使美国的陈兰彬,陈兰彬与唐廷枢、陈瑞南、黄胜一起暂住总理衙门内。
3天后,陈兰彬上奏,哀求调陈瑞南随同赴美,奉旨批准,但末了仍被两广总督刘坤一奏留在广东帮办赈务。
1888年,陈兰彬列名“倡建绅耆”,应是陈瑞南力邀所致,这一年,陈兰彬居于吴川乡下,并无到过省城。

陈瑞南为精彩贩子,精通外贸、轮船运输,因长期从事慈善奇迹,与广东官场关系良好,但本人并非建筑方面的专才。
陈家祠的总体方案、根本工程设计,有赖于另一位精通建筑工程的创建人。
他叫陈照南。
陈照南创建陈家祠的故事,是笔者下一篇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