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回顾古人的古迹与遭遇

或讽、或劝,不一而论

但大多饱含作者苍凉而悲壮的情绪

这一类诗便是怀古诗

忆古讽今意何为五首怀古诗带你纵贯古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平凡巷陌,人性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的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此时,主战派的韩侂胄执政,辛弃疾被重新启用防守江防要地京口。
此时的辛弃疾内心十分沉重,他深刻的清楚政治斗争的险恶,在忧心自身处境的同时,对付韩侂胄冒进北伐心坎不安。

在这首诗里,他古事为例,刘义隆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拓跋焘捉住机会,重创刘义隆,致命北伐失落败。
辛弃疾以刘义隆北伐的失落败想警示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可惜,辛弃疾的一片赤心却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可悲可叹。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犹豫。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张养浩晚年的作品。
这首散曲写了作者途经潼关时引发的感慨。

潼关历来是兵家要塞,这里引发的战役数不胜数,而在战役中,作为六朝古都的长安,曾经是何等的繁华,如今却沦为一片废墟,令人感伤不已。
不论是何种战役,带来的不仅是城池的衰败,更带给百姓深重的灾害。
张养浩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于饱含深奥深厚地人文关怀而流传至今。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墨客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作者借古讽今,借用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去世的晚唐统治者。
墨客警示历史会重蹈覆辙,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桂枝喷鼻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景象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尽逐,叹门外楼门,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往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中国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生平都离不开改革这两个字。
他齐心专心想要改变宋朝以来积贫积弱的朝廷现状,进行变法,强国强民。
也正是由于变法,王安石的举措受到守旧的派的反对,两度罢相。
变法改革将他从仕途顶峰又跌到了人生底峰。
可能对付王安石来说,仕途高低并不在意,真正在意是国家是否富强吧。

根据诗意考证,这首诗可能作于王安石罢相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全诗通过对六朝历史的教训,表达对北宋现实社会的不满,透出深深的居安思危的意识。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成长明妃尚有村落。

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薄暮。

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古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汉元帝时,以宫女王昭君为公主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从此汉朝和匈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昭君出塞于是传为千古佳话。

在此处,杜甫借昭君的经历寄托了自己的出生家国之情,此时的他也正阔别故乡,不得明主赏识,处境和昭君相似。
杜甫感叹不辨美恶的君主又岂止是汉元帝一人,后来有多少人才仍在抒发着感世不遇的情怀!
昭君之怨,又何尝不是他之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