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实在是首很主要的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首先,墨客是柳宗元。
叶嘉莹师长西席认为,每首诗歌都带有感发的力量。而且“这种感发之生命在质与量上实在还有着许多精微的差别,而造成这种质与量上精微之差别的紧张成分,则与酝酿和孕育出这种感发之生命的作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虽然钱钟书说:“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以为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不过,对付感发力量很强的诗,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去理解作者的平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柳宗元出身著名的门阀士族“东三着姓”柳氏,母亲卢氏,也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阳卢姓。可惜,不论父族还是母族,都一起没落下来,到他这一辈,影响力已经大大削弱。
柳宗元勤奋善学,少有才名,早立大志。作为家中独子,百口都把复兴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而他也确实非常努力。13岁就以文成名,20岁即高中进士,25岁已经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
可惜,他的人生却没有一贯那么顺遂。27岁,爱妻早亡,而且没有留下嫡子。32岁,又与好友刘禹锡一起,被卷入“二王八司马”事宜,被贬官到很远的地方做司马。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个背负着全体家族命运的人,一个从小立下远大空想的人,一个才高八斗的年轻人,从此被驱逐出了政治中央,他的所有梦想,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从此之后,他被一贬再贬,母亲去世,女儿短命。
正室去世时,他爱她,不愿续弦。可是作为家中独子,怎能无后?一个嫡子,对他来说,是非常主要的。待到他的境遇越来越糟,想要再找一个得当的女子做妻子,却已不能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众人总拿他和刘禹锡比,以为他不足豁达。可是每个人的都是不同的。不一样的发展环境,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的思维办法,很多比较都没故意义。
背负着沉重的希望,背负着沉重的任务,面对着命运的捉弄,他还保持着善良——为了照顾好友,甘心换到条件更困难的流放地;他还坚持着担当——尽力为当地百姓做实事,乃至在他患了疟疾之后还在打摆子的间隙争分夺秒为柳州百姓操心。
这样厚重的人生,坚韧的生命!
不理解他的平生,会影响读者体会他诗中感发的力量。
其次,《江雪》中的意象,具有范例性,国民性。
四川大学的王红老师认为,诗的意象构成意境,这意境由墨客创造,末了由读者共同完成。
没有一只鸟的“千山”,没有人踪的“万径”,孤零零的小船,单独垂钓的身着蓑笠的老翁,一条“寒江”,以及冰封大地的雪。
随便搜索一下网络,《江雪》的图片铺天盖地。基本上每个学国画的人都画过《江雪》。《江雪》的意象可以算是中国人最熟知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山本来便是鸟儿的天国,可是柳宗元的山没有鸟。路本来是用来给人走的,可是柳宗元的路上没有人。这两个意象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堪用不用”的无奈,“怀才不遇”的凄凉。
铺满大地的雪,冰封的江,全体天下都沉寂了。可是,还有一个人,他倔强地不愿被冻住。这个“独钓寒江”的老翁,非得找点自己还可以做的事,为这个万籁俱寂的天下添点生气。
虽然,他是那么孤独。如果他不那么倔强,大概他也可以不用那么孤独的。这个意象,为千万孤独的心灵,带来了超过时空的抚慰。
意境由墨客创造,却要由读者来共同完成。只管即便靠近墨客,读者每每能更深地体会到诗歌更厚重的感发的力量。
小时候就学过的古诗,每每到了真正体会到它感发的生命时,才真正懂得。老师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可是老师可以让孩子节制思考的方法。学习品味古诗的方法,《江雪》是最得当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