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夜饮
【作者:张说】
凉风吹夜雨,
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
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
谁知恩遇深!
【赏析】
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反面,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陽郡,即今河北蓟县。此诗便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具凄婉悲壮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墨客对遣赴边地的不满。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央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悲惨动人的萧瑟之声。这统统,形象地描述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冷气象。
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哀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墨客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显然便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陰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墨客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奥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墨客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怀自己的朽迈和内心的悲哀呢?“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墨客内心的隆盛之气弯曲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朽迈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纵然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解不开啊!
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騷》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墨客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奥深厚。
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墨客的感情也随之愉快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年夜方雄伟的气概,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快气氛。一个“宜”字,传出墨客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演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快顿然消逝,而充斥着一片凄凉的情调,墨客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凄凉之意,与墨客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领悟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包袱,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凄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墨客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末了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这十个字铿锵有声,彷佛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叮嘱消磨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末了一联完备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騷,隐蔽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象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奥深厚的痛楚。清人姚范评论说:“托意深婉。”(《唐宋诗举要》引)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騷人之绪”,寄寓着墨客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料,耐人回味。
诗歌在措辞上遒健朴实,写景之语,并无华美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由负责熬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怀起了很好的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