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高考跟我的散文有关,真的很高兴呀!
”昨天下午四点,76岁的著名作家叶文玲见到,有点愉快。

早上,她去了安吉,中午用饭的时候,从口中得知,今年高考语文的当代文阅读理解,用的材料来自她的散文《汴京的星河》,愉快地就和同桌的伙伴们说了,“大家都说这是很好的事情。

这多少有些让她意外。

根据昨天考生的回顾,整理了一下阅读理解的这道考题,读完《汴京星河》后——

34年前的浓浓乡愁是什么味道 浙江作家叶文玲亲自答题

愉快之情如何表示在措辞特色中?连用十个“一”有何表达效果?试从构造上剖析,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再写灯?剖析“感到既新奇又光彩”的缘故原由。

请叶文玲以及家人试着做了一下这几题——

1、愉快之情,比如“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

2、十个“一”的表达效果,起到一种语义上的协同一致,凸显画面感。
递进式的写法犹如电影镜头一样平常不断转换,逐步带领读者视角。
细致入微的描写令读者仿佛是亲眼所见,通过精确的定量“一个、一盏”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构造剖析:由不雅观察顺序入手,先“面”后“点”,从街道的整体印象,转到对街市上流动的主体——人的描写,再到文章主题——灯的描写,先整体后局部,先群像后单体,由静入动,再转入静态。

4、新奇是由于作者在河南居住了二十年,却从未来到过开封,因此这里的统统对作者来说都是新奇的;光彩是由于作者之前只在古籍和诗词里,想象过古代汴京的灯节的繁华,本日能够到现场亲眼目睹想象中的景象,觉得非常幸运,不虚此行。

这篇散文,写于1984年,当时,她42岁,还在河南省文联当专业作家。
实在她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被语义解析,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灵感,写下自己的所想所感,“不过,这篇散文,去年刚刚收录在新出版的《长相忆》一书里,出题老师可能看到了。

《长相忆》是一本关于“乡愁”的书,分为《河南篇》、《青岛篇》、《浙江篇》。
而叶文玲一贯把河南当本钱身的第二故乡,“我在河南待了20多年。

写《汴京的星河》时,叶文玲定居在郑州,第一次去开封。

“汴京是开封的古称,那个灯会,很有些古意盎然,恍然回到了宋人话本中,以是,就用了‘汴京’二字。
在灯会中,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身居中原二十年,我却未曾拜访过开封。
我只是在宋人话本中见识过汴梁的盛世繁华,只是在《梦华录》和北宋文人的诗词中,悬想过东京的灯宵月夕。
因此,这次能亲睹这有悠久传统的元宵灯会,便以为十分离致和光彩。
”这是《汴京的星河》中的一段原文,也是叶文玲写此文的初衷。

小时候,叶文玲喜好看天上的星河,“大概就由于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愉快得大喊大叫。
”以是,她逐步走逐步看,从街到人再到灯,逐步写来。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
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平凡的辉煌。

“我回到家,特意让老伴找出这篇文章,给我朗读了一下。
”叶文玲说,由于年代久远,她并不十分记得这篇散文的完全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叶文玲创造,自己在《汴京的星河》里,还写到了“科学技能”——

你看那极为有趣的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不也靠的是电子声控吗?最最引人喜好的“七品芝麻官”,如果不是电气机器的帮忙,那只滚烫烫的小茶壶,就绝对送不到他嘴边,那把大书“为民作主”的大扇子,他也难挥摇自若哪!

“我写到了科学发展,有前瞻性。
”她有些小得意。

对很多人来说,知道叶文玲,便是从《我的“永生果”》开始的。

这篇她回顾小时候找书、看书经历的清新小文,当选入公民教诲出版社责任教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

虽然“享用”过“永生果”,但叶文玲的生命之路并不平坦,2008年她突发脑溢血被抢救过来后,措辞能力受到了危害。
“你看,我动过一次开颅手术。
”叶文玲拨开头顶银发,用手指着说,“以是我心里想说的话,常常无法用措辞表达出来。

“我那场病,连年夜夫都说,能抢救过来便是奇迹。
”叶文玲说,她当时晕倒在熟习的写字桌旁,案边还放着刚刚印刷完成的《无尽人生》三部曲。

只管身体亮起了红灯,叶文玲仍旧坚持笔耕不辍。
“文学是我的生命。
”她一贯强调这句话。

如果从13岁揭橥的第一篇文章算起,叶文玲已经一直笔地坚持创作了数十年。
“2008年之前,我出的《叶文玲文集》,只有1~8卷,还有很多作品没有收进去。
我一贯怀着这样的念想,希望我的作品能全部由一部《叶文玲文集》收录进去,经由我的不懈努力和亲友们的无私帮助,《叶文玲文集》的9~16卷在2010年1月出版了,个中收录了我自1998年之后揭橥的浩瀚小说、散文、影视剧本等近400万字,是对我文学创作生涯的最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