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周师长西席关于结尾的论述有三段,个中第一段引用了三首古体诗进行了比较,分别来自杜甫、李浩、黄庭坚

这三首如出一脉,都是写物,由物而发议论,但是结尾不同。

一、李浩用议论结尾

李浩,字德远,南宋绍兴十二年进士,其《东西船行》是一首换韵的古体诗: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缓,汗流撑折百张篙。
嫡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诗的结尾若何写才好杜甫与黄庭坚的手段

关于这首诗,洪迈是这样评价的:

 《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句之妙尤非思议所及。
李德远赋《东西船行》全拟其意:“..............”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瞩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
(洪迈《容斋随笔》)

洪迈认为,这首诗模拟杜甫的《缚鸡行》,但是结尾不佳,与杜甫诗不可同日而语。
缘故原由是什么呢?

二、杜甫《缚鸡行》的结尾

可以看出,杜甫的《缚鸡行》也是一首换韵的七言古体诗,而且也是一首夹叙夹议的诗,以是洪迈说李浩模拟杜甫作诗: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鸡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落无了时,瞩目寒江倚山阁。

这首诗也是因事而发感慨,但是杜甫的结尾却荡开一笔,以写景结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墨客的倚阁望江的背影。

周师长西席引用了南宋郭知达的评述:

古人作诗断句,辄旁入他意,最为警策。
如老杜云,“鸡虫得失落无了时,瞩目寒江倚山阁”是也。
黄鲁直作《水仙花诗》亦用此体,云:“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九家集注杜诗》

郭知达讴歌杜甫结尾的同时,还顺带说黄庭坚也是用杜甫的这种办法。
那么黄庭坚的这首诗是怎么写结尾的呢?

三、黄庭坚的结尾

宋代黄庭坚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也是一首换韵的七言古体,前四句用仄韵,后四句用平声韵: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喷鼻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杜甫写鸡,李浩写船,黄庭坚的这首写水仙,都是从咏物转为寻思议论,但是结尾却不同。
李浩是直白的议论,过于显露。
而杜甫和黄庭坚并不直抒己见,而是“旁入他意”,荡开一笔,让读者自己去思虑。

四、关于议论结尾

关于议论,昨天写过《古诗中议论的秘密,王安石学杜甫引起争议》,杜甫的《蜀相》、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王安石的《登大茅山顶》都因此议论结尾。

又如《咏怀古迹五首》中写诸葛亮的这首: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落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坚军务劳。

这首诗除了第二句,都是议论。
结尾也是议论,都比较直白显露。
议论较少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上苍外,二程度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过末了一句也着了色相。
也有不同的结尾例如《朝元阁》这首诗:

临潼《朝元阁》诗虽多,唯陈文思二韵首出,曰:“朝元高阁迥,秋毫无隐情。
浮云忽一蔽,不见渔阳城。

这首诗表面写景,实际用形象说话,讽喻唐玄宗晚年的昏聩。

结束语

总体来说,诗中太多议论影响诗的余味。
特殊是议论放在结尾之处,直白浅露地点破,令人失落去了思虑的余地。

但是周师长西席也举例杜牧的《过华清宫》,说结尾有画龙点睛的浸染。

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尘凡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可知,结尾是多种多样,如何结尾,还是要根据全篇的布局来看,选择最得当的那一种。

@老街味道

钱钟书师长西席,创造了古诗词中最奇妙的一种修辞办法: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