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霜月两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月中霜里斗婵娟

公历的十月,农历的玄月,是分明的秋气和秋凉。
古代叫这一时段为深秋。

农历八月的中秋之后,玄月的重阳之后,节气在寒露和霜降期间。
而秋日的末了的玉轮,也开始圆或者缺。
此时的玉轮应对霜降,有着清冷皎洁的光辉,古诗常把这段韶光的玉轮叫作霜月,当然偶尔也代指了全体玄月。

当然霜月还指的是这时段和这之后所有秋冬的月色,上苍如水月如霜。

暮秋霜月唐朝两大年夜才子各有名句李商隐的清冷温庭筠的凄恻

霜月不好写,由于中秋在前,该热闹的都热闹过了,有一个霜字在前,再怎么俏丽的月色,也难免寒冷。
但是霜月又这么打动人心,由于它是那样孤独皎洁,犹如人生再怎么热闹鼓噪,总会在某个秋夜里醒来,瞥见月光如水,照着自己,那分明的自我,在一瞬镜子里,像图画一样泠然。

霜月不是中秋的玉轮,由于那个时候的玉轮皎洁但还温暖,带着人间的欢畅与惆怅,比如张九龄会站在故乡南海边,去海风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会在长安的鼓噪里,有种挤压出的不平,化作相思”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农历玄月下半场的玉轮,仿佛灯火阑珊后长久的冷却期,年夜大夜来哀悼的蝴蝶也飞不进梦里了,它的存在,犹如你自己水晶一样的心,两两相照。

此时常日应对节气的霜降和真的霜来。

霜和露的不同在于,露水只须要空气里的水分湿度达到饱和,就会在近地面物体上产生,以是春秋两季的露水,并非十分寒冷的时候,就能看到。
比如白露可以涌如今温度较高的初秋,寒露涌如今温度走低的晚秋的开始。

但是霜降的最大特色,便是一定有低于零度的温度,水分凝华在物体表面,形成白色的霜花。

晚秋玄月的中下旬常常伴随连忙的降温,在夜晚更为寒冷,以是可以看到霜花凝集。

人如果在这样的夜晚,不多加几件衣裳是难以忍受的。
这也是很少有人乐意像中秋节一样,主动去欣赏晚秋的圆月。
除非你是心中有事,或者人在旅途。

李商隐属于心中有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

这个时段,大雁从北方飞往南方,如果你在郊区或者山地,会听到大雁的叫声。
大雁敏感于景象的变革会纷纭带队飞往南方过秋冬。
而在薄暮和夜晚,它们也会昼夜兼程地赶路。
你能凭借叫声,察觉它们的经由。

蝉声在早秋和仲秋仍旧可以听到,当温度低于24度旁边时,它们汇合体闭上嘴巴。
晚秋也会偶尔有高温景象,但是到了玄月中下旬,气温跳崖,一两日之内,可能就告别了蝉声。
古代的文人喜好写蝉,仿佛代表一种餐风饮露的高洁和不平,但是冷到这样,只剩下瑟瑟颤动。

想必李商隐也以为这个晚秋,实在是天凉好个无语秋。

在无语中,在寒秋里,在夜晚,他登上百尺高楼。

而且这个楼是在水边,这该是哪里的大江大海呢?月光如水水接天。

从李商隐的平生来讲,25岁时的春天,他登上过甘肃的安定城楼,30多岁,他曾经在桂林呆过一段韶光,去见识过南方的海客和风尚,40多岁的时候,他在四川,看过彭湃澎湃的川江水,虽然已经不能知道他到底和何时所作,但这首诗里笃定而清冷的气质,更靠近他的晚年。
由于此时他游历名山,写下过一系列恢宏的神话诗。

但是玄月十五,特地去高楼,冒着寒冷去看玉轮,他必定是心中有所寄托,有所愿。

他仰望这深秋的玉轮,已经良久,乃至特地不畏霜寒,也要去看它。

这样如霜的玉轮,如霜的月光,那模糊玉轮里的桂树,比中秋还要分明。

那是霜女和嫦娥寂寞在月宫里,以月光和霜华相互斗法,才使得这天地间一片如霜雪的皎洁流光吧。

也只有她们身为女神,不畏惧寒冷,在寂寞里狂欢或者热闹吧。

将深秋的月色写得如此仙意,清冷而动人,但李商隐此刻却是望月人。
他不是望的八月十五的中秋月,是望的一轮清冷孤寂的小众深秋霜月,且以这样虔诚的姿态是为何?

李商隐从小家境贫寒,他是真正又要读书又要干苦力坚持家庭生活那种,他瞥见玉轮的次数,远比同龄在鲜衣美食中的人多。
”明月三更月,空庭一树花“,16岁他,就能如此代入凄美的月光里。

年轻时未中进士之前的李商隐,曾经潜心修道,唐朝玄门立国,李商隐时期还有从道家弟子中选拔人才的路子,和科举并行。
而唐朝玄门崇尚玉轮崇拜,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都因此玄门命名的国家节日,作为修道者的李商隐不会不清楚。
他对玉轮的钟爱,在岁月里叠加。

直到遇上同样聪明灵秀的道家仙姑,心灵蓦然打开,在仙意的玉阳山上,李商隐遭遇了生平最美爱情。
但天上的爱情终极落不到人间。

他由于有尘世的任务,放弃了修道,而她则由于无法摆脱公主高等陪侍的身份,修道成为她无法选择的人生路。
但是也成为他们生平的顾虑。

他们不是夫妻,没有名分,但是情绪和精神上,却有别人走不到的地方。
或者曾经是承诺过月圆之夜的祈福,我们可以从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句里,关于圆月和嫦娥修仙道不雅观的诗相对多。
在每一个月圆之夜,李商隐看着天上的圆月,都会想到她。

正月十五的玉轮,让他想到,二八月轮蟾影破,笑倚墙边梅树花。

七月十五的玉轮,让他想到,不知迷路为花开

八月十五的玉轮,让他想到,此际嫦娥应断肠。

十仲春雪月,让他想到,她在雪山之顶,更在琼楼十二层,为他祈福。

那么这霜月,无疑也是由于她,由于她清冷的修行,寂寞的生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他自己呢?有了这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相互的守望便是一种存在,已经成了习气和寄托。

是,霜月照见的又分明是他的人生路,灵魂路,冷生僻清,一起行来,照见他挣扎在尘世里的辛劳与坚持。

老了李商隐,沐浴在霜月下,仰头看着月光,经历了各类岁月的煎熬和磨难,反而有种既定的命运感,是,她便是嫦娥,他也是,如果别人是享受着八月十五流荡的情思,他和她同样质冷在人生的孤独里,无需言语,已成洞彻。
相望即是一种虔诚的相陪,没有温度,但是总还有什么留下来,便是一样的明澈和傲然吧。

这首诗,百读不厌,清冷中有着灵魂孤寂的美。
无怪于红楼梦特地在林黛玉的潇湘馆里,挂上这样一幅明月斗寒图。

如果觉得李商隐的,将人间的烟火和痛楚深深藏着,他的霜月高不可攀,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和李商隐齐名的当时大才子温庭筠的霜月。

这两个人是朋友,都以绮丽悱恻的情诗,有名于当时,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所有深奥深厚的作品,绝对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艳丽,反而各有深邃的地方。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在晚秋的早上就要上马去远方,在这样劳累仓促的行程里,我思念故乡。

那早上的鸡鸣,让我看到了山区茅屋小站外早上清冷的霜月。

走过的地方,脚步印在了还没有行走的板桥的白霜上。

有人说,你怎么知道这是写晚秋玄月的霜月?

那么我见告你一个古代天文景象的考试测验。

只有每个月十五之后的玉轮,才会涌现不才半夜凌晨的天上。

如果此时有霜,只能是晚秋下半月的景致。

而他所看到的也是深秋的景致,满山金黄的槲树叶落。

而早上天边有深秋的圆月或者残月,冷冷照在晨霜上。

我们知道霜点是零度,这样的山区,这样的征程,虽然有着图画之美,但是体感和心情一定是相对凄冷和低迷的。

这是范例的荒山野地,行人稀少,而他却不得不踏上晨霜,披霜冒露地前行。

阳关三叠是这样唱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
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温庭筠也是踏在霜夜与霜晨,霜月与孤人的路上。

虽然他写的没有李商隐那么高冷,但是却比李商隐更多了现实的艰巨与凄恻,多了微薄的人气,反而更让民气生恻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如何不又是一个人生中年的写照,真实,颠沛,孤独。

李商隐和温庭筠生在晚唐,他们的人生困难在帝国的余晖里,两首霜月,都是名篇。
那大唐的太阳照不到他们身上,而霜月的冷,却是他们深有体会,却不得不去面对前行的。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