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墨客,尤其以《饮酒》二十首组诗著称。陶渊明的饮酒是越饮越明白的,饮着饮着就看破了人生的原形。他的饮酒诗里不仅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还蕴含了面对人生的聪慧。
1
第一杯给“人生”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其四》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有太多文人志士做过思虑。尼采说:“每一个未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木心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授予的意义。如果生命是故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做到屈服内心真实的声音,创造、享受自然与生活中的美,为所欲为,快乐而活,大概就算不负生命。
在这首诗歌中,陶渊明记录下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
薄暮将尽,结束一天的田间繁忙,
陶渊明回到家,
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门外景致。
眼下已入秋,菊花开得恰好。
他端着羽觞来到花丛前,
悄悄不雅观赏了会,发了会呆,
不觉露水滋长,沾湿了花瓣。
看着花瓣在酒水中,高下浮漾,
他忽然以为,
自己仿佛离世俗喧华更加远了些。
虽然物质穷苦,却因心灵的平和安宁而感到踏实。快乐,原来是很大略的一件事,众人只因欲求不满,心思繁芜,快乐才会变成奢侈,正如这两句话:小时候,幸福是一件大略的事情;终年夜后,大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看清名利荣辱,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保持内心的安宁,才能抵达自己的方向。民气是一个有限的容器,能装的下希望,就装不下其他。减少滋扰,人才能专注,才能笃定。
2
第二杯给“自己”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落故如,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生平,都在穷苦中
学习着如何坚守自己,
如何让自己不被外界带走,
而是让天下随着自己走。
与其辛劳一场,去当争名逐利,
不如回归田园,
自由清闲、安安心心地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习气说,
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
就该试着改变自己。
为了迎合环境,为了更好地生活,
违背意愿地改变自己,
这属于大部分人的活法。
陶渊明反其道而行,
所处环境不适应自己时,
他宁肯选择离开,也武断不改初心。
这不是一件随意马虎的事,
大部分人都在发展的过程里,
以适应社会为借口,逐渐地失落去了自己,
只成为一个社会性的标签。
人生路漫漫,走着走着,
一欠妥心就会迷失落。
虽说不管走哪条路,结果都是殊途同归,
不一样的在于沿途风景。
只要觉悟,还是得屈服本心,
回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上来,
没必要摧残浪费蹂躏韶光去做为名利而博弈。
3
第三杯给“生活”忽而一樽酒,早晚欢相持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性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早晚欢相持。
——《饮酒·其一》
忽与一樽酒,早晚欢相持。这是陶渊明《饮酒·其一》中的两句,意思是说,既然不期然而然地得到一壶酒,那就啥也别想,只管高兴畅饮,一醉方休。看似在说饮酒,乃至有些目前有酒目前醉的颓废意味,个中却包含着一种正能量的处世哲学:顺境也好,困境也罢,人都该当活在当下,学会享乐生活。
人活在世上,最怕的不是潦倒穷困,也非众叛亲离,而应是希望的消耗,自我的放弃。人生不可能至始至终一帆风顺。陷入困境时,有人哭天抢地,捶胸顿足;有人灰心丧气,坐以待毙。陶渊明洒脱得很,他认为:忽而一樽酒,早晚欢相持。
人生虽苦睿智的人懂得苦中作乐。陶渊明看破梦幻泡影的人生,自然也就放得下功名利禄。只要能坚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存,然后小酒喝喝,诗文写写,悠哉清闲,便是人生。真正的英雄,既有去世里逃生的大胆,也有舍身殉难的坦然。真正的希望,并非来自别人,而是源于自己。哪怕山高水远,天遥地远,哪怕恶运将来,弹尽粮绝,还能怀有一颗沉着心,该吃吃,该睡睡。
人只要活着,当下这一刻已然被拥有着。不管发生什么,每一个须臾即逝确当下,始终被我们拥有,直到生命闭幕。为何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生平?由于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知易行难。而陶渊明,真正做到了四个字:活在当下。
文章来源:诗词天下,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不雅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