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一教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演讲
古诗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家或多或少都读过一些。但对付不少人来说,要读懂一首古诗,还是有难度的。
最近读到一位作家解读古诗名篇的文章:
一首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时,李商隐在梓州幕府,独对巴山夜雨,设想某一天回到北方,能与对方“共剪西窗烛”,重话今夜的巴山夜雨。这里的“西窗烛”是什么意思?是如这名作家所言,指“摆放在西窗台上的烛炬”,还是该当阐明为“西窗下的烛炬”?这恐怕不能按照今人在窗台上放置物品的习气来理解,还是后者比较妥当。
另一首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不是杜牧写的,这里先不去管作者的争议,只看对诗意的理解。
“路上行人欲销魂”,说的是由于行人没有盼到一个晴朗、温暖、亮堂堂的清明节而销魂吗?这是“中青年直至老年的一种自恋、磨叽与享受”?显然都不是。
正所谓“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对付不能回家的人而言,面对这一场景自然会格外惦记自己的家乡,“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只能“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把《清明》诗句放在历史文化背景和唐人的相似题材诗作中去理解,就不太随意马虎出偏差。
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写法,平仄不能稠浊
古人读诗作诗,最讲究诗体。由于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写法。古体诗里面,古风是古风的写法,歌行是歌行的写法,乐府是乐府的写法;近体诗里面,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写法都不一样。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它不必遵守近体诗的格律规定,篇幅也有长有短。近体诗产生往后,古体诗的创作并没有消亡,多数墨客兼作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格律诗,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押平声韵,句和句之间要讲究粘和对。关于格律方面的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王力师长西席的《诗词格律》。
这里想特殊提醒大家,不要以为律诗都是八句的。律诗中有一种排律,至少有十句,乃至篇幅还可以更长。但是,排律也要遵守格律诗的规定。唐代科举考试中写的试帖诗,较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或八韵(十六句)。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便是五言六韵,实在便是五言排律。还有七言排律,后世较多。它和七言歌行看上去每一句都是七个字,但平仄不一样,不能稠浊。
还有一种情形也要把稳,绝句不一定都是格律诗。有一种古体绝句,简称古绝。它也是四句的,但不遵守格律的规定。唐诗中不少随处颂扬的名作实在是古绝,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押的都是仄声韵。个中,《江雪》押的还是入声韵,“绝”“灭”“雪”这些韵脚都是入声字。
我们读得比较多的还有一类诗,那便是唱和诗。古代文人交往,你写一首诗,我和一首,先写的那个叫原唱,后写的便是和诗。唱和的诗里,又分为几种情形:
第一种是别人写一首给你,你就写一首诗作为酬答,也不用原诗的原韵,这便是一样平常的和诗。
第二种是你酬答的这首诗,韵脚和原唱同属于一个韵部,但不必用原唱的韵脚字,这叫依韵。
第三种是原唱用什么字作韵脚,酬答的诗就用什么字作韵脚,但韵脚排列的先后次序不必和原唱相同,这叫用韵。
第四种最难,叫次韵,也叫步韵,原唱用什么字作韵脚,酬答的诗就用什么字作韵脚,而且先后排列的次序完备按照原唱韵脚的次序。之以是难,是由于韵脚字温柔序一旦规定了,作诗时调度的空间就缩小了,但你得写出和原唱不同的新意来。
有时候,次韵诗乃至比原唱写得更好。白居易写过一首《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斟酌何事不转头。刘禹锡和了一首,题为《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这首和诗里的细节写得真好!
女子走到庭院里数花朵,蜻蜓都飞到她头上的发簪上了。
以是,原唱会给写和诗的人一种压力。但如果你能够战胜这种压力,用原唱的韵脚翻出新意来,那么你这首和诗就能写出一种更加高妙的境界。
诗题信息很关键,有助于理解墨客的心情
从诗歌内容层面来看,要读懂一首古诗,有五大要点:
一是诗题中的每一个字都不可忽略。
有的人看诗不看题目,上来就读诗句,读了半天也没读懂,也不知道谁写的,是什么情形。实际上,诗的题目中包含的信息很关键: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在什么时令、什么情形下写的,是寄给朋友、写给妻子或孩子还是写给上司的。
柳宗元的名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首诗的题目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解释作者是在柳州时登上城楼所写的,写后寄给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四个州的刺史。这四个州的刺史是和柳宗元一起参加“永贞改造”、改造失落败后被贬的。仔细看这个题目,有助于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对理解墨客的心情也有帮助。
二是要特殊把稳诗中的景物描写。
如果你诗读得多就会创造,很多佳句都是景物描写。律诗的中间两联,有很多颔联便是写景的名句,颈联则以抒怀抒怀为主。
三是情绪抒发,墨客到底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为何要哭呢?我们要明白墨客的眼泪为何而流。
四是情景关系。
情和景构成了若何的关系,这一点对付理解古诗来说非常主要。为什么墨客要选择这个景来表达此时此刻心中的这个情?为什么心中的这个情会选择这样一种景物来外化?这一写法跟古人重复不重复、妥善欠妥帖?如果古人常用秋日的落叶来描述一种萧瑟寂寞的心情,那么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是捉住关键字词。
以前讲墨客“炼字”,紧张是炼动词、形容词,实在诗里的虚词也很主要。特殊是读宋人的诗,你要理解上句和下句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里面有时候会放一些虚词,决定了这个句子是陈述句还是反问句。这很主要,由于它会见告我们两个句子之间构成若何一个逻辑关系。
举个例子,王安石《梅花》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为”字,便是表缘故原由的。知道梅花不是雪,正是由于有暗香袭来。
历史的沧桑变革,凝聚在古今对立关系中
节制上述五大要点,只能说是基本能读懂一首古诗了。要读深、读出原味,还要长于从对立关系来理解诗句。
在格律诗里,诗句中常常包含一种对立关系。当这种对立关系呈现在诗中的时候,这句诗每每是名句,写得特殊好。常日来说,对立关系包含几种情形:
第一个是韶光和空间的对举。
墨客常喜好用“万里”和“百年”相对,“千里”和“十年”相对。如“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存一舟中”,百年便是生平;“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送别朋侪,交情深厚。
第二个是“多”和“一”的对举。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读来让人觉得思绪万千。
第三个是古和今的对举。
古今对举常常给人一种巨大的冲击力,不只律诗喜好这样写,绝句也可以,如“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人间几次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
刘禹锡写西塞山,人们多少次为历史而感叹哀伤,而群山依然伫立在大江寒流边,岿然不动。李白这个更厉害了,“宫女如花满春殿”是他想象历史的情状,“鹧鸪飞”则是今日之现实,形成了强烈的比拟。至于刘禹锡的《乌衣巷》就更有名了,世家大族的衰亡、历史的沧桑变革都凝聚在古今对立的关系之中。
第四个是国家和个人的对举。
前面讲过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便是国家与个人的对举。我第一次读到这个诗,冲动得不得了。杜甫自己已经沉沦腐化到这耕田地了,心里还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又如宋代墨客陈与义的《咏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胡尘”特指金人。陈与义生活在两宋之交,独立于东风之中不雅观赏牡丹,国家的政治背景、军事格局和个人的行为领悟在一起,加倍显得孤独、微小和无奈。
要读懂古诗,还需跨过典故这一“拦路虎”
节制古诗中典故的意义,是读懂古诗另一个很主要的方面。但是,典故对付读者来说也是一个“拦路虎”。
有人大概会说:现在检索很方便,看到典故到网上去查不就行了?但查到出处后,可能还是读不懂诗句的含义。由于你不知道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详细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愉快,还是伤怀。
举个例子,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他的上司、杭州知州陈襄请他参加一个宴会。苏轼写了一首诗《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作答,讲述自己不去赴宴的情由:我生孤僻本无邻,老病年来益自珍。肯对红裙辞白酒,但愁新进笑陈人。北山怨鹤休惊夜,南亩巾车欲及春。多谢清时屡推毂,狶膏那解转方轮。
苏轼的回答,用本日的话说便是:我有点轻度“社恐”,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还有点“三高”,要更加把稳自己的身体了。到了酒席上,对着歌女,当然不好意思不饮酒,但又担心那些新进的官员嘲笑我这个旧人。
苏轼是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调到杭州的。许多附和新法的官员当选拔,他坐在这些官员之中难免尴尬。在这里,苏轼颇有些自嘲的意味。
接下来便是典故了:“北山怨鹤休惊夜”反用孔稚珪《北山移文》的“蕙帐空兮夜鹤怨”,讲一个人原来去隐居,后来又走掉了,山上的鹤以为他不回来做隐士了,心里有怨恨;“南亩巾车欲及春”,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些都是说苏轼想要真正隐居,对荣华富贵、美酒华筵兴趣不大。但《北山移文》是讽刺假隐士的,苏轼这里是反用典故。
那么,陈襄看了这首诗,是不是会不高兴,以为苏轼这个人不识抬举呢?苏轼在末了两句中特意阐明了一下:“多谢清时屡推毂”,推毂便是推车,《史记》《汉书》里都用过,比喻推举人才。
苏轼对陈襄说,你对我的引荐之恩,我并没有忘却,并不是我不来吃这顿饭便是利令智昏了,怪只怪我自己志不在此,“不求上进”,就像车轴涂上猪油润滑,可轴孔是方的,再润滑车子也推不动。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中淳于髡的话:“狶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
苏轼这首诗用了不少典故。他的为人风格乃至政治态度,都通过这首诗表达出来了。这便是诗的魅力,穿越时空却能感同身受。
【思想者小传】
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