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武林高手和农夫的关系”
五月的到来,在广阔的屯子,农人早已在田间劳碌。实际上,清明一过,温度升高,即迎来栽种庄稼的好时节。
哪怕已经由去几千年,中国文化还是紧张表现为农耕文化。一个隐性的例子便是,金庸武侠天下里的高手,一样平常都是年迈之人,这与西方天下的传说完备相反,在他们那里,英雄常是体格壮硕的青少年。
金庸的江湖是反知识的,俗话说“人老不以筋骨为能”,但我们却能坦然地接管。按照金庸的逻辑,习武犹如种地,年事越大,履历也愈老道。的确,老农人比少壮的农夫,更加有履历。
江湖,范例的农耕文化思维之产物。
农耕文化更显著的例子是,“悯农情怀”的源远流长。
无论西方或者东方,在文明的萌发阶段,精英不出,公民群众是生活的作者。民众悲悯的工具,竟是他们自己。
《诗经》便是老百姓的精品。孔子有言:“《诗》可以兴,可以不雅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字该作何解,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他阐明说,“怨刺上政。”
《诗经》中有批评政治,体察下情的浸染。“下情”所指,当然便是最辛劳,且占大多数的奴隶。
《诗经》中有一首《七月》,如此描述他们的日常: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七月》是西周初年奴隶所作的诗歌。四五月份的光景,花朵抽穗,知了阵鸣,八月田间收成,农事既毕,他们又要为统治者猎取野兽。
奴隶辛劳打猎,为公子作过冬的裘衣,除此之外,射杀到大的野兽,也要尽数交给贵族,统治者不屑的小兽,才可能归猎者私有。
与后世的农人比较,那时的奴隶竟算是幸福的。东汉末年,天下盘据,浊世造就英雄,百姓却沦为炮灰。彼时的天下,是何等样子容貌?曹操客不雅观白描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除曹丞相之诗,还有一首《桓帝初天下童谣》,言尽百姓的苦楚: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田地荒漠,仅有妇女在那里收割,官家不仅要粮,他们还要征收壮丁。
作为比拟,打猎射狐的奴隶,活得虽然辛劳些,最最少生命能得到保全。
“百姓忙着种地,官府忙着收租”
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并不乏绝伦的墨客,他们却不怎么热衷,写作纯粹的“悯农”之诗。
社会的精英,阅尽人生百态,绝少关注田间地头的农夫。农夫没有文化,有时也能说出押韵的句子,民谚便是农人的诗歌。
民谚俏皮、粗鄙却很讲道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仲春时节开始,农人早早关注起,田垄间的动态。
有些民谚也极具诗意,农夫的才思,未必比文人差。譬如那句“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小雨,暖阳,飞絮,艳花,纷纭扬扬,星星点点,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
春种是欢畅的时令,秋收也应该充满活气。就如李绅诗作中所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歌的前两句,只能算是破题,后两句才表达出,墨客真正的意图: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去世。
中晚唐期间,悯农诗作走向了壮盛。与李绅同时期的白居易,写过太多悲悯农夫的诗歌。流传后世的《不雅观刈麦》,即是从眼下的四、五月份开始写起: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熏风起,小麦覆陇黄。
垂垂的夜风,渐黄的麦田,媳妇箪食壶浆,小伙汗如雨下,一家老少辛劳整年,换来些什么?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身为一个农人,最大的心愿,无外乎五谷丰产;最大的痛楚,莫过于劳动成果被官府悉数收走。
粮食金灿灿,官兵恶歆歆,果实累累,年夜肠告小肠,多么强烈的比拟呵。
周朝的奴隶主,大汉的天子,盛唐的天子,竟然是同一副德行,他们乃至
农人整日劳碌,官府实在也没闲着,他们一壁算计,一边忙着修缮粮仓。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一个“未”字,一个“已”字,将官家贪婪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个有人情味的悯农墨客”
客不雅观地说,所谓的“悯农诗”,在古诗序列中,霸占的比例并不大。
古往今来的悯农诗作,最著名的一首,非李绅的《古风》(或谓《悯农》)莫属。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李绅的诗作,不一其词,不拘一格,皆是尽兴抒发所思所感。他晚年整理的诗集名曰《追昔游集》,诗如其名,李绅诗作,紧张便是“追昔游”。
总之,他是个很念旧的人。
关于他的念旧,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故事既不励志,也毫无波澜,只由于两首不出名的小诗,却带出点点的温情。
很多年之前,李绅年纪尚小,有个叫郭郧的墨客,去看望他的哥哥,并留下一首小诗。
兰陵士女满晴川,郊野纷纭拜古埏。
万井人家初禁火,九原松柏自生烟。
人间后事非前事,镜里今年老去年。
介子终知禄不及,王孙谁复更相怜?
彼时的李绅,尚不能作文,他只是默默地记下整首诗歌。
人间后事,镜中经年,李绅逐渐终年夜,哥哥却也亡故。
某一个四月份,他来到建元古寺。眼见松扉竹院,地甚疏通,寺院的小路通向郊野——那里也是乡邻扫墓、踏青的必经之所,又过去一个清明时节。
触景而生情,那首诗歌也蓦然来到心头,李绅怀念起哥哥,也想起了郭郧,他于是作《和郭郧》之诗:
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由禁火辰。
芳草垅边回顾客,野花丛里断肠人。
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
嗟叹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霑巾。
李绅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据《追昔游集》记载,李绅“叹逝伤时,发于凄情而作”。他也是经历过官场沉浮之人,一定少不得伤感,也不缺少离情。
李绅对旧交的思念,情真而意切,我乐意相信,他对农人的怜悯,同样是真实而深刻。
“两位诗友和一桩冤假错案”
一些野史条记却记录了,李绅“渐次豪奢”的生活。听说,他做官之后,对百姓疾苦,愈发忽略,自身的生活,却奢侈腐败。譬如,李绅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乃至上千贯钱。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刘禹锡,到他家中做客,看到色艺双绝的姬妾,感慨良多,于是作《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东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刘禹锡以愤怒的笔触,写下这首诗歌。高髻云鬟、东风一曲,在李司空家里,是最平凡的光景,而我刘禹锡呢,难以适应,如坐针毡,肝肠摧断!
后世之人,都有了上当受骗之觉得,全没想到,李绅竟是这路货物,发迹便忘本心,悯农墨客最不悯农!
诸位诗友,哪怕是在本日,您搜索李绅的姓名,关于他的劣迹,亦然不绝于网络。
李绅的私人生活,笔者不便多言,他官至宰相,说句极不恰当的话,在那个时期,以他的品阶而言,奢靡些也无可厚非。
至于李绅为官严苛,那实在是他的行事风格。风格不即是人品。
李绅官至节度使之职,去世之后,国家追封其谥号“文肃”,唐王朝总体上,肯定了他的功绩。
野史条记的记载,既不能证其真,也不易驳其伪,好在刘禹锡的诗作,却能够考证。笔者看了冗长呆板的资料,直接说出结论吧:
刘禹锡之诗,大概作于公元828年,此时的李绅在外为官,未曾归京,李绅绝不可能请他用饭;其二,李绅虽曾拜相,担当过门下侍郎等职,却从未进位为司空。
综上所述,把“司空见惯浑闲事”的恶名,安顿到李绅的身上,毫无疑问,便是一桩冤假错案。
我们的公众年夜众号加为严谨,最最少不会人云亦云。老谈的结论是,李绅或许没有《古风》中的悲悯高洁,他也绝不是利令智昏的势利小人。
往事究竟成为故事,追昔也会变为念旧,这统统是李绅不能旁边的,但臭名也罢,盛名也罢,不过是浮名而已。
何止李绅,本日的你我,也应把事情看淡,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五月已至,果真又是个好时节呢。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总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