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辉煌的大唐王朝只存在了289年,比很多人认为是弱宋的宋朝存在韶光还短,实在,唐朝的兴与衰,不仅仅被用笔墨记录在史籍中,也被画师们的画笔逐一记录在案,本日就为大家选了四幅传世的唐画,从画中来一睹大唐的兴衰与喜悲。
《职贡图》万国来朝、百蛮朝贡的贞不雅观之治《职贡图》唐 阎立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职贡图》乍一看实在不能令民气旷神怡,由于它的画风实在太不“中国”了,画中人或肤色黝黑,或大袍裹身,或赤膊袒胸,仅用布裹身,与我们印象里华服美裳的唐朝人相去甚远,实在是由于画上的人都不是中国人,而是来自南洋的婆利、罗刹、林邑国等国的使者及随从们。
大唐贞不雅观三年(629),他们来向“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进贡,奴隶们或抬着、或抱着扛着贡品,有鹦鹉、珊瑚、走兽等等各式珍奇物品,充满了异国情调,让人得以窥伺唐朝文化的多元性。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对内广开言路,文教复兴,对外稳固边陲,首创了一个安定强大的初唐,史称贞不雅观之治,为盛唐打下了坚实的根本。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为这幅画写过一首题画诗:
贞不雅观之德来万邦,浩如沧海吞河江,音容伧狞服奇厖。
横绝岭海逾涛泷,珍禽瑰产争牵扛,名王解辫却盖幢。
粉本遗墨开明窗,我喟而作心未降,魏徵封伦恨不双。
诗中满篇都是对贞不雅观之治的赞颂和神往,这幅画的作者是阎立本,他既是名臣又是画家,这幅画是他奉太宗之命而作,他与李世民的合营远不止这一次,接下来的这幅画也是他奉命而记录的一次主要国家大事。
《步辇图》汉藏联姻 和平与文化的交融《步辇图》唐 阎立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摹本
大唐贞不雅观十五年(641年)的正月,唐太宗李世民接见了一位分外的客人——吐蕃(今西藏)派来青鸟使禄东赞。
禄东赞此行是为了替藏王松赞干布求取一位公主,这已经不是松赞干布第一次要求联姻了,之前他已经多次提出联姻却屡次被拒,气得这位少年君主在638年一边派青鸟使带着厚礼再次到长安求亲,一边又派20万大军攻打四川松州,左右开弓,然而还是被谢绝了。
但唐朝公民此时最须要的还是和平,于是三年后的641年,当松赞干布再次叮嘱消磨使者禄东赞来长安求亲的时候,太宗慎重地考虑了,他复苏地意识到,吐蕃对唐朝西部边界威胁极大,以是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要求。
相传禄东赞此行遭遇了来自天竺、大食等国青鸟使的寻衅,各国都想娶回唐王的公主,太宗只好通过考试来“择优录取”,而禄东赞机警过人,在浩瀚来使中一举拔得头筹,如今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还绘有太宗“六难禄东赞”的故事。
太宗的御用差错阎立本自然也是随行人物,他的画条记载下了太宗与禄东赞的一次会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轻松随意的场景,没有设在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右侧被众侍女环绕的人表情和蔼、气势非凡,散发着一代明君的风范和威仪的,当然便是太宗李世民了。
而左侧三人中,猜猜哪个是禄东赞?最右穿大红袍的是引见的礼官,最左穿白衣的是翻译官,中间穿着花花锦衣拱手倾身,恭敬而立的才是禄东赞,而唐太宗膝盖上摆放着的盒子里,是大唐天子册封禄东赞的印信。
这次会晤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贞不雅观十五年,16岁的文成公主入吐蕃与25岁的松赞干布联姻,松赞干布对唐王称臣,大唐与吐蕃都得到了长久的和平。
除了历史代价,这幅《步辇图》在国画发展史中也有主要的艺术代价,它采取的是工笔重彩,用色既大胆又典雅,并且重视人物生理活动的描述,从此时开始初唐绘画已逐渐进入手腕张扬、内容丰富、表扬力强的盛唐风格。
以是这幅《步辇图》兼具艺术性与很强的历史代价,既是唐与吐蕃友好交往、民族联络的见证,也是研究唐朝人物画的主要画作。
《虢国夫人游春图》雍容闲雅的盛唐气候《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 辽宁博物馆 宋摹本
唐玄宗李隆基从前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首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元盛世”(公元712-741年),这个期间是唐朝的顶峰期间,国力空前壮大,天宝年间唐朝人口一度达到8000万人,商业发达,城市繁华,开放且原谅,是人们心中最神往的浪漫盛唐。
这幅游春图画的是杨贵妃的两位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在三月三游春的场景,三月三上巳日,唐朝的仕女们在此日都会到城南曲江嬉戏踏青,杜甫的《美人行》中就有对此描述:
三月三日景象新,长安水边多美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画中一马当先的男装仕女便是虢国夫人,盛唐期间民风开放,贵族女子作男装打扮是常有的事。画中色彩丰富和谐,衣饰富丽,人物脸庞丰满,体态丰腴,连马儿都是肥壮的,画风清闲而
这幅画的作者张萱,是唐朝宫廷画师,尤其以仕女画留名,在他之前,女性人物画多因此“列女”“孝女”等说教故事为题材,而他的仕女画引领画家们将笔触转向表达现实生活,直接影响了晚唐五代的画风。
作为一幅盛唐期间的人物画、仕女画,《虢国夫人游春图》虽然描述的是贵妇们游春的一个场景,但画中反响的社会风气,即上层社会的妇女喜着男装、穿“胡服”、骑马、打球等,让后人理解到唐朝妇女的真实生活,这是仕女画的一大进步,也是唐朝文化开放的见证。
不过,凡事盛极而衰,在这繁华与欢快的背后,忧患已经在步步逼近了。
《明皇幸蜀图》大唐的哀歌《明皇幸蜀图》唐 李昭道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摹本
晚年的玄宗沉迷于享乐,不理国事,此时的大唐王朝看似依然繁盛,但内里不堪一击,只管早就有很多人说及安禄山有谋反之意,但狂妄自大的唐玄宗根本不信。
直到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大军所到之处“河朔尽陷,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匿窜,无敢拒者”,那些守令,要么厚颜无耻地大开城门欢迎叛贼,要么仓皇地弃城而去,只有平原郡太守颜真卿迅速集兵,守住了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并在北方联合了义军对抗叛军。
但还是势单力薄,仅仅一个月后,12月13日,安禄山就盘踞了东都洛阳,第二年的6月叛军直逼长安城大明宫,而此时的唐玄宗却带着杨贵妃和亲信偷偷地逃出了长安,留下长安城无措的官员和百姓面对安禄山的血洗和屠戮。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要说,这和这幅画有什么关系呢?这幅画名为《明皇幸蜀图》,看起来彷佛是唐玄宗到蜀地去巡游时的场景,画面右下方的红衣男子即为唐玄宗李隆基,看起来整支军队都很闲适清闲啊。
但实际上,这幅画描述的却正是安史之乱时玄宗出逃四川的场景,而且在到达画中的地点之前的6月14日,他才刚在“马嵬之变”中失落去了心爱的杨贵妃,前路未知,后有追兵,爱人已失落,他怎么可能在此时还有闲适的心情,而且此时的玄宗已经是71岁的老人了,怎么也不会是画中这幅样子容貌。
理解了这些再看这幅画便是天算夜的讽刺了,明明是仓皇出逃,却要美化成一幅幸蜀图,掩饰笼罩缺点和失落败并不能让一个帝国发展。
仅在安史之乱的十年间,唐朝的总人口就从5288万低落到1690万,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战乱、灾荒中丧生,杜甫诗中写道“丧乱去世多门,呜呼泪如霰”,连杜甫这样的文士的孩子都在战乱中饿去世,何况是普通百姓。
顺便说一下,上面那幅春光妖冶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女主角虢国夫人,也在安史之乱中失落去了统统,包括生命。
虽然后来叛乱被平定,但大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够回到过去,盛唐就到此结束了,直到907年,随着唐哀帝被迫让位于节度使朱温,大唐帝国正式灭亡,这剩下的一百多年都是风雨飘摇的中晚唐。
说完了历史,再来说说这幅画本身的艺术代价,于前面三幅画不一样,这幅画不是人物画,而是青绿山水画,画中的人物只是点缀在山水中。
不同于水墨山水画,青绿山水利用矿物性颜料,绘出彩色的山水,色彩鲜艳浓重,这幅画的作者李昭道正是唐朝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青绿山水画由于利用的画布、颜料都十分昂贵,且过程繁琐,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逐渐衰落,这幅《明皇幸蜀图》不仅是安史之乱的一段见证,也是唐朝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意义并非一样平常。
四幅画,见证唐朝的兴与衰,本日的古画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感激乐意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