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发布的是曹操的两篇《短歌行》的解读,后续还会连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
这种古文解读虽然非常耗费韶光和精力,但是,我会只管即便一天更新一篇。
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好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韶光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喷鼻香的诗词品味盛宴。

揭示措辞的密码,解读措辞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短歌行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让人人都能读懂古文曹操两篇短歌行精细u0026精致的讲解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高朋,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一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对:面对、朝着,动词

2、当:应该、该当,助动词,相称于should。

3、歌:歌唱、唱歌,动词。

4、几:几个、多少,形容词。

5、何:什么,名词。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着醇厚的美酒,应该放声歌一曲,人这生平有多少很多多少岁月,又所为何事。

7、譬:比如、例如,动词。

8、如:彷佛、犹如,动词。

9、譬如:动词近义词连用。

10、朝露:清晨的露水。

11、去:过去了的,形容词。

12、苦:很、非常,程度副词。

1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如仿若那清晨的露水,已经逝去的日子实在是太多啦。

14、慨:感叹、嗟叹,动词。

15、慷:感情冲动大方的,形容词。

16、忧:担忧、发愁,动词。

17、思:悲哀、哀愁,动词。

18、忧思:动词近义词连用。

19、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感叹的时候就应该以感情冲动大方的办法进行,忧闷和悲哀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20、何:什么,名词性疑问词。

21、以:助动词,表示目的。

22、解:解除,消解,动词。

23、唯:只、但,副词。

24、杜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用来指酒。

2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什么可以用来解除忧闷呢?只有那美酒杜康了。

第二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高朋,鼓瑟吹笙。

1、青:蓝色的、或浅蓝色的,形容词。
青青:叠字形容词,此处未必便是语义的加深。

2、子:你的,第三人称代词。

3、衿:古代衣服的交领、衣领,名词。

4、悠:悠长的、漫长的,形容词。
悠悠:忧思不断的,叠字形容词。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沉:深奥深厚地、沉重地,副词。

7、吟:吟咏、诵读,动词。

8、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是为了你的缘故,至今仍在深奥深厚地吟咏。

9、呦(yōu)呦:拟声词,仿照鹿的叫声。

10、鹿:名词,而且是复数名词,指的是成群的鹿,而不是一只鹿。

11、鸣:鸣叫,不及物动词。

12、之:表示所属关系。

13、苹:青蒿,不可数名词。

14、嘉:美好的、美善的,形容词。

15、宾: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名词。

16、鼓:弹奏、弹拉,动词。

17、瑟:拨弦乐器,名词。

18、吹:演奏,动词。

19、笙:簧管乐器,名词。

20、鼓:鼓吹,动词。

21、簧:竽,吹奏乐器,形似笙,名词。

22、承:(双手)捧着,动词。

23、筐:筐子,方形竹器。

2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高朋,鼓瑟吹笙:远处传来呦呦的鹿鸣之声,那是成群的鹿儿正在野外吃青蒿。
我的厅堂之上有很多美好的来宾,大家坐在一起欢快地宴饮,乐人们在一旁鼓瑟吹笙真好听。
曹操在这一阕中引用《诗经》中的这两句,便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好客之道,以此来延揽人才。

第三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1、掇(duō):摘取、拾取,动词。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通亮如皎月一样平常,何时才能摘取下来呢?这句因此明月来比如人才,以无法摘取明月来比喻无法得到人才。

3、断:断开、中断,动词。

4、绝:断绝,动词。

5、断绝:动词近义词连用。

6、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闷从中而来,无法断绝。
指的是无法摘取明月的忧闷,实在也便是没有得到人才的忧闷。

7、越:穿过、超越,动词。

8、陌:东西向田间小路,名词。

9、度:度过、超越,动词。

10、阡(qiān):南北向的小路,名词。

11、枉:屈就、屈尊,用于别人,含敬意,助动词。

12、用:着力、效命,动词。
由于“枉”是用于对方的,以是,这里的动词“用”的主语肯定得是“对方”,也便是曹操所要求的人才,而不是曹操自己,以是,在“用”字浩瀚的语义之中选择,只有“着力、效命”这一语义是得当的,符合逻辑的。

13、相:相互,副词。

14、存:保存、保全,动词。

1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如果知道何处有人才,甘心度过千山万水前去访求,希望你能屈尊效命,让我们在浊世之中相互保全。

16、契:相合、相投,动词。

17、阔:离去、分别,动词。

18、契阔:动词反义词连用。

19、谈:评论辩论、谈论,动词。

20、讌:通“宴”,饮宴、聚会,动词。

21、念:惦记、怀念,动词。

22、恩:恩情、好处,名词。

23、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不管是相聚,还是分别,大家在一起高谈阔论,燕饮聚会,分别之后,大家也会记住我昔日对你们的恩情。

第四阕: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乌鹊:指的该当便是乌鸦。

2、月明星稀:明月非常通亮的时候,在其光芒的压制之下,天上的星星就会显得非常稀少。
这是曹操以明月自我比喻,把其他的诸侯比作星星,意思便是说,在他的压制之下,其他诸侯都显得不咋地,与其投奔他人,不如投奔他曹操。

3、乌鹊南飞:由于曹操是在中国北方,南方被孙权和刘备盘踞,以是,乌鹊南飞是比喻投奔孙权和刘备等其他诸侯。

4、匝:周、圈,环抱一周叫一匝,名词。

5、依:依赖、依仗、依赖,动词。

6、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着大树连飞三圈,又能有哪个树枝可以依赖呢?曹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才跑到南方去之后,再三探求,也找不到可以依赖的诸侯。

7、厌(yā):压制、抑制,名词。

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挡不住更高的山,大海拦不住更深的海。
这句话中,曹操因此高山和大海自我比喻,由于自己是高山,以是不会压制比自己更高的山,由于自己是大海,以是,自己不会去压制比自己更深的大海。
言外之意便是大家都是人才,相互之间会惺惺相惜,更懂得相互尊重,能够让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发挥他们的才能。

8、哺:口中含嚼的食品,名词。

9、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落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篇章总结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曹操表达的便是自己爱才若命的肚量胸襟,希望天下的人才都来投靠自己,而不要去投靠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等人。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根本,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便是一曲“求贤歌”、又正由于利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怀身分,以是就能起到独特的传染浸染,有力地宣扬了他所坚持的主见,合营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因此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

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第一阕: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因此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1、西伯昌:即周文王,姓姬,名昌。
富商时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西伯即西霸,亦即,西方诸侯的首领。

2、周西伯昌,这句写的有点另类,曹操之以是这样写,是为了和后面两阕中的“齐桓之功”和“晋文亦霸”之中的“齐”和“晋”相对应,虽然表达有点不通顺,但是,也没办法了。
下一句“怀此圣德”,这句如果是我来写的话,最最少也要写成“圣德有怀”。

3、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把天下分成三份,西伯姬昌就要霸占两份了。
这因此姬昌霸占天下的三分之二但是不称王,连续屈服商纣王,来比喻自己虽然已经霸占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但是不会称帝的美好行为。

4、修:整治、准备,动词。

5、奉:供献、进贡,动词。

6、修奉:动词近义词连用。

7、贡:贡品、贡献的物品,名词。

8、献:供献的物品,名词。

9、贡献:名词近义词连用。

10、节:操守、节操,名词。

11、坠:损失、败坏,动词。

12、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整治和供献贡品,没有损失做臣子的操守。

13、崇侯:崇国是富商在西方的主要属国,对富商非常忠实,首领崇侯在武丁时多次合营王师出征。

14、谗:说别人的坏话,动词。

15、是:助动词,表示肯定。

16、以:助动词,表示结果。

17、拘:拘留、拘禁,动词。

18、系:拘囚、囚禁,绑起来,动词。

19、拘系:动词近义词连用。

20、崇侯谗之,因此拘系:崇国的国君向商纣王进谗言,把西伯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
这种说法都是武王伐纣成功之后的说辞,实在,用最基本的逻辑去推理都会创造,一点谗言也没有,完备是实话实说,姬昌便是在暗中从事推翻富商的奇迹。
这两句既是用典,也是在影射现实,是在暗示他觉察出汉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21、后:后来,韶光副词。

22、见:助动词,表示被动。

23、赦:宽贷宽免罪过、赦免,动词。

24、原:宽恕、赦免,动词。

25、赦原:动词近义词连用。

26、专:独占的、独用的,形容词。

27、征:征伐、发兵讨伐,名词。

28、得:得到、得到,动词。

29、称:称道、赞赏,动词。

30、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后来被赦免,赏给了他斧和钺,得到了利用独占的征伐权力,被孔子所赞颂。

31、达:到达,动词。

32、及:达到,动词。

33、达及:动词近义词连用。

34、犹:仍旧、还,副词。

35、奉:侍奉、侍候,动词。

36、事:侍奉、供奉,动词。

37、奉事:动词近义词连用。

38、论:陈述,动词。

39、叙:陈说,动词。

40、论叙:动词近义词连用。

41、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由于已经有了很高的风致和行为,以是,仍旧侍奉富商,陈说富商的美好。

第二阕: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1、齐桓:指的是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实施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匆匆使齐国逐渐壮大。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蛮夷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夸奖齐桓公的“为霸之道”,便是看重“尊王攘夷”之道。
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便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打算的发挥和发展。

2、功:功劳、功绩,名词。

3、为:变成、成为,动词。

4、霸:霸主,诸侯之长,名词。

5、道:办法、方法,名词。

6、合会和、会聚,动词。

7、一:整体地、前面地,副词。

8、匡:拯救,动词。

9、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齐桓公的功绩是成为霸主的办法。
他九次会和天下诸侯,全面拯救天下苍生。
但是,他拯救天下苍生的办法并不是依赖士兵和战车。
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不雅观图霸方略,曾采纳了八条方法。
在此八项方法的根本上环绕办理联络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
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
个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九合诸侯”。
周襄王二年(前650),王子带勾结蛮夷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
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防守周室。
此即“一匡天下”。

10、正:正派的、端正的,形容词。

11、谲(jué):诡诈的、狡诈的,形容词。

12、传:流传、传颂,动词。

13、称:称道、称颂,动词。

14、并:一起、同时,副词。

15、夷吾:即管仲,春秋期间政治家。
《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散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16、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正派而不诡诈,他的德行被传颂和称道。
孔子曾经感叹他,而且还一起称颂了管仲,公民到孔子时还在感想熏染着他的恩情。

17、赐:赏赐,动词。

18、与:赐予、给予,动词。

19、赐与:动词近义词连用。

20、胙(zuò):敬拜用的肉,名词。

21、下拜:降于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此为当时臣对君之礼,后来泛指跪下而拜。

22、尔:如此、这样,名词。

23、天威:天子的威严。

24、颜:脸庞、神色,名词。

25、咫(zhǐ):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此处用作形容词,非常进的,形容词。

26、尺:一尺为十寸,此处也是用作形容词,短小的、狭小的,形容词。

27、咫尺: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28、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周天子赏给齐桓公宗庙敬拜用的肉,并敕令说不用下拜。
齐桓公小白不敢这样,天子的威严就犹如在自己脸前一样近。
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
下拜登受。
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第三阕: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1、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曾出奔在外十九年,六十二岁时由秦送回登基。
登基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壮大,又平定周的内乱,欢迎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
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2、亦:也,副词。

3、霸:称霸,动词。

4、躬:亲自、亲自,副词。

5、天王:指周天子。

6、受:接管、承受,动词。

7、赐:(被)赐予,动词。

8、圭:古玉器名。
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
中国古代贵族朝聘、敬拜、丧葬时以为礼器。
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又作珪。

9、瓒:古代敬拜时用的玉勺子,名词。

10、秬(jù):黑黍,古人视为嘉谷,名词。

11、鬯(chàng):古代敬拜、宴饮用的喷鼻香酒,用郁金草合黑黍酿成,名词。

12、彤弓:赤色的弓,周天子赐予有功诸侯之物。

13、卢弓:玄色弓。
古代诸侯有大功,则天子赐予玄色弓矢,以象征征伐之权。

14、矢:箭矢、箭头,名词。

15、矢千:即,千矢,表示数量的数量词润色名词的时候,位于名词的后面。

16、虎贲(bēn):勇士、武士。

17、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晋文公也曾经称霸,亲自侍奉周天子,接管和被赏赐了玉圭、玉瓒、黑黍酿制的美酒、赤色的弓、玄色的弓,还有三百名武士。
这件事指的是,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六日至四月旬日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
周襄王为奖励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王宫接管朝觐时,赏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百,玄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18、威:威慑、震慑,动词。

19、服:使屈服、使顺服,动词。

20、威服:动词近义词连用。

21、师:众人,名词。

22、尊:敬仰、推崇,动词。

23、亚:仅次于,动词。

24、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威慑众诸侯,并使他们屈服自己,受到众人的尊重。
天下人都听说了,他的名声仅次于齐桓公。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五月十四日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
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
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
”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

25、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孟州西)。
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26、诈:虚假地,副词。

27、纷:盛多地,副词。

28、葩(pā):华美的、富丽的,形容词。

29、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在河阳的会盟,托辞周天子会参加,以是,他的名声一贯非常美好。
末了这句的解读非常奇怪,曹操这样写,可能是故意表示自己实在也是在“诈称周王”,没有称帝,但是,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篇章总结

与第一篇《短歌行》比较,曹操的这第二篇《短歌行》有名度不是很高。
在这篇《短歌行》中,曹操列举了周文王姬昌、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这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几次再三表明自己没有篡汉称帝的目的和用意,几次再三表示自己只会称霸而不会称帝,会齐心专心一意、一如既往地侍奉汉室天子,做一个忠君爱民的好丞相。

《短歌行》简介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这便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
最初的古辞已经失落传。
乐府里网络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
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
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是非”。
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便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落传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便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便是利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这两首。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精彩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天子,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管理想,并反响汉末公民的苦难生活,气概雄伟,年夜方凄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善于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