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子一年级新生报到入学那一天,我写了一篇文章《给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儿子的一封信》(点击链接,即可前往),说说在儿子上小学之后,我这个当爸爸的准备要做的十件事,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我生活中的朋友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留言说,准备好好监督我,看看我是不是真的能做到。
本日这篇文章做一点小申报请示,从一个方面来说,说说我怎么教儿子背诵古诗。只是一个小例子,但是这个小例子中所反响出来的教诲思维却会一贯贯穿在我的教诲行动中。
清晨,带着儿子去上学的路上。
“爸爸,我有多高啊?”
“大约一米二旁边吧。”
“那一百个我有多高啊?”
“那就有120米了,如果是四米一层楼的话,差不多要三十层楼了,比咱们家住的塔楼还要高一半以上呢。”
(实际上他对米作为计量单位到底有多长是没有观点的。他对自己身高大概有觉得,但120米有多高就没什么觉得了,于是,我用楼层来比较,用他能够觉得到的我们家里的楼的高度来说,这样对他来说就直不雅观一些了,以为真的很高。)
“那一千个我有多高啊?”
“那便是一千二百米了。”
“一千二百米是多少层楼的高度啊?”
“现在天下上还没有那么高的楼呢。”
“现在天下上最高的楼在哪里啊?”
“我们没有去过,是在阿联酋的迪拜,叫哈利法塔,差不多有九百米高了。我不是太能确认确切的高度,晚上我回去可以给你查查。”
“那么高的楼怎么建造的啊?”
“现在技能很发达,有塔吊,有升降机,就可以运送建筑材料了,你知道古代没有这些,怎么培植高楼吗?”
“用飞机吗?”
“古代没有飞机。”
……
他想了一下子,没有什么答案,我接着见告他。
“古人是很有聪慧的,一样平常来说,古代佛塔都是造得比较高的建筑,佛塔怎么造呢?最初便是采取堆土的办法,建造一层堆一层土,建造一层堆一层土,等塔完备建好之后,再把土一层一层的撤下去。”
“噢!
我知道了。”
“以是,古人造塔也挺不随意马虎的。古代管佛塔叫宝塔。有一句俗话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宝塔’,意思是说人命很主要啊,能够救人性命也就像造七层的佛塔一样,实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造佛塔的不随意马虎。”
儿子没什么回应,我知道他可能对我讲的这个不太懂,也不太感兴趣了。于是,我就转换一个话题。
(实际上,有时候不要过度预设孩子是否能听懂我们大人的讲话,懂不懂,感不感兴趣,先说说看,让他打仗了,下一次再打仗到的时候就亲切了,说不定就感兴趣了,千万别摧残浪费蹂躏了丰富的现实语境,要不断地和孩子互换)
“你看,古代不像现在,现在随便就能建几十层的高楼,但在古代可弗成。比如像咱们阁下这样的十几层的楼,在古人看来肯定以为是不可思议地高了。”
“爸爸小时候是屯子的,住的都是平房,没见过楼,都七八岁了,到附近的一个大一点的城镇去,才见过三层高的楼房。那时候就以为这个楼好高啊,古人由于也没怎么见过太高的建筑,以是在登上高楼的时候,也会有爸爸这样的觉得,爸爸想起一首古诗来。我给你说说,挺有趣的一首诗。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年夜声语,胆怯天上人。
“李白是唐代的大墨客,有一次他到山中的一个寺庙去,登上一座佛塔,他就以为这个佛塔实在太高了,觉得站到最高处,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一样。而且,他以为在上面都不敢大声讲话了,怕一旦声音太大,会惊吓到天上的神仙了。”
我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表情还很夸年夜,儿子对这首诗来了兴趣。
“儿子,来,你和爸爸来背诵一下这首诗,我说一句,你说一句。”
“危楼高百尺”
“危楼高百尺”
……
“危楼……”
“高百尺!
”
……
很快,他就基本能背下来了,虽然有时候还会把“年夜声语”说成“大声言”,我也表扬他说你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了,他就很愉快。
就这样,他也一边年夜声嚷嚷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很自然地我就把一首小学生常常会背诵的古诗教给他了。
我们现在是在老师是在教室里传授教化生古诗,或者家长按照一个既定的操持,每天或者每周哀求孩子背诵多少首古诗,乃至把背诵哪些诗歌都提前设计好。这样固然有它的好处,比较规律。但在最初孩子打仗古诗的时候,这很难说是一个好方法。由于古诗对他们来说是有间隔的,他们不理解,哀求他们去世记硬背,反而可能坏了他们的胃口,压制了他们的兴趣。以是要循规蹈矩才好。
实际上古人写诗可不是为了给当代人来背诵的。他们只是在生活中,在自然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句,唐代以前的诗句尤其如此。国学大师启功师长西席曾说:“唐代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人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代往后的诗是仿出来的。”我以为这样的评论深得诗歌真味。
如果让我们分开了自然,分开了生活,而去背诵那些“长出来的诗”,“嚷出来的诗”,怎么能感想熏染到个中的真趣呢?
附带说一句,我就一贯没整明白,学生月朔一开学,北京已经是开始逐步进入秋日的日子,更北方一些,则已经是天高气爽,可是偏偏语文第一课课文是朱自清的《春》,老师还要绘声绘色地讲,学生也只能是闭了眼想象了。想象固然主要,但我相信,如果把这样的文章放在春天来讲,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去体味春天的美好,效果一定比放在秋日来讲好得多。
古人的诗歌有很多写风花雪月的,写春夏秋冬的,要把这些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才更能体会个中的美感。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上一篇文章我在末了说,“教诲,行胜于言。”接下来还该当补充一句,“教诲,须要一颗恒心,坚持不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