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花市灯如昼  弗成不知的元宵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词典故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别号上元节(上元的意思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夕节、灯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再次掀起热闹的氛围,家家户户都挂起喜庆的花灯一起来庆祝这个欢畅之夜。
小朋友们拿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和家人一起到街上去走百步,认识的、不认识的人 都一起来猜字谜、看花灯、赏月景 ...... 有些地方还增加了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表 演活动,到处都是一派欢快的景象,好不热闹。

2008 年6月,元宵节更是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主要的民俗节日被永久保存了下来。

源流演化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期间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
两千多年之前,汉文帝敕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在先秦期间的神话系统中,太一神是当时的最高神,也有人称其为太阳神。
随着秦朝统一了全国,太一神从某一地区的最高神开始向全民崇奉转化,其影响力和范围有了明显提高。
到了汉武帝期间,太一神的地位连续提高,从东帝变成了主帝,也被人们认为是万物的起源。
我国古代在“天子”是“皇权神授”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到两汉期间,国家敬拜天神的仪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汉武帝敕令正月十五这一天在 甘泉宫举办敬拜“太一”的活动。

但这时候的元宵节紧张是流传在宫廷中的节日,东汉期间,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付元宵节民俗的形成和推广有着重要的推动浸染。

汉明帝永平年间,蔡愔从印度带回佛法,据他所说,印度摩揭陀国每到正月十五,所有的僧众就聚到一起瞻仰佛舍利,那时是参佛的良辰吉日。

汉明帝崇尚佛法,为了达到弘扬和宣扬佛法的目的,便敕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中和寺庙里燃灯礼佛。
加上当时玄门文化中的最高神 —— 天皇大帝具有北辰而众星拱之的地位,这和太一神的“北辰之神名”的说法不谋而合,《五经通义》中认为天皇大帝便是太一神。

佛教、玄门再加上元宵节本身所处的韶光节点,让元宵节从宫廷传到了民间,从中原传到了全国。

元宵节的节期和民俗活动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汉朝时元宵节指的便是正月十五这一天。
到了国力壮大的唐朝,元宵节变成了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韶光,元宵赏灯的活动也越来越兴盛,无论是都城还是小村落庄,处处张灯结彩, 人们还会制作巨大的灯树、灯柱等,非常热闹。

宋朝就更加丰富了,元宵节要前后张灯五天,堪称整年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猜字谜的活动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乃至还会有些胆怯色彩、刑狱机构会 用灯和图像来讲述监狱中的故事或者陈设刑具的样子。
这几天,不分男女老少、地位高低,可谓是举国同庆。

明朝时,灯节持续的韶光更长,从正月初八一贯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和春节相接,热闹非凡。

清朝时,宫廷中不再举办灯会,节期也从十天缩短到了三天,但民间的灯会仍旧非常壮不雅观,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等活动,非常吸引人。

传统习俗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 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宋代周密《武林往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 圆子......十般糖之类。
”“乳糖圆子”该当便是汤圆的前身。
明清往后“元宵” 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到了当代,元宵逐渐成为北方的称谓,而南方则称之为“汤圆”。
南方人对付汤圆的感情,实在是愈甚于北方人之于元宵的。

一样平常认为汤圆和元宵起源相同,制作工艺和地区分布不同。
汤圆和元宵制作不同,南方汤圆是逐一手工做成的,馅料是软的,而北方元宵馅料预先制好, 晾干并切成小四方块,然后置于机器中滚上江米粉即成。

闹花灯、猜字谜

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闹花灯作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是在西汉期间开始的,隋唐时渐盛。
依据《资治通鉴》中柳彧的记载,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人 们便都到大街上尽情狂欢,鼓声震天,火光照得大地犹如日间。
人们不吝惜钱财,相互攀比花灯的风雅。
所有人不分贵贱、不论男女,统统隔阂都暂时消逝 了,剩下的只有欢声笑语。

从进入正月开始,人们就在自家挂上了灯笼,直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
后来还有人会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各式各样的彩灯上让人猜,既启迪聪慧,又迎合节日气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闹花灯和猜字谜两项一起进行,这两者也就一起成为元宵节不可短缺的节目。

舞龙舞狮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龙可以行云布雨、消灾解难,自古以来便是吉祥的代表,我们中原民族又被称为龙的传人。
每当到了大型庆典、节日的时候,我们常常都会通过舞龙的办法来祈福,元宵节也不例外。

狮子也被我们的先人认为是祥瑞之兽,它形状威武、神态多变,民间有很多关于狮子的传说。
听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他乡的狮子形象也从西域传入中原。
人们认为舞狮可以带来好运。
唐朝时,舞狮就已经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

元宵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节日,人们喜好在这一天聚在一起欢度庆典,演出舞龙舞狮也成为一个传统习气。

划旱船

划旱船又叫跑旱船,听说是根据渔民在水上捕鱼的生活情节创作出来的,它的演出和道具都很大略朴实,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公民群众非常喜好的 一种民间演出艺术形式。

划旱船是一项群体演出形式,一样平常是由多个旱船组成一支演出军队,前面有个老翁拿着桨领航,后面的旱船军队用小碎步随着领航人缓慢提高。
旱船不是真船,多是用两片薄板做成船形,再蒙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间,就像坐在船 上一样。
演出者手里拿着桨,做划船的动作,一边跑,一边唱些地方小调。
一个人划旱船的居多,但是有时还有另一男子扮成坐船的客人一起进行演出,多 半是丑角,会以风趣的动作来将不雅观众逗笑。

关于旱船的起源,有传说是王母娘娘生日时,神仙们一起扎了一条旱船为她祝寿,张果老将这条船借来世间,用旱船来闹新春,此后人间便风调雨顺、频年丰收,此后便有了划旱船的风尚习气。

划旱船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划旱船演出可追溯到汉武帝期间,后来在汉文帝的百岁寿宴上也演出过。
唐朝期间,划旱船演出开始广泛流传,不仅在民间演出,还被改造成了宫廷舞蹈。

划旱船演出已盛行于我国很多地区,元宵节时很多城市也将划旱船当作必做的民俗项目之一。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各种庆祝活动,还有一种祈福活动——走百病,这是古代妇女们求福避灾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期间尤为盛行。

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
前一人持喷鼻香辟人,曰走百病。
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
”北京等地在 正月十五时,妇女们相约外出行走,个中一个人在前面拿着喷鼻香走,人们以为这样可以强健身体,称之为走百病或散百病。
这种活动在民间实在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的韶光,妇女们聚到一起,走过桥,或者走到郊野。
其余,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钉”,这里说的摸钉指的是到寺庙烧喷鼻香的时候,用手触摸寺庙大门上的门钉,以此期盼家庭人丁茂盛。

故事传说药王菩萨吃汤圆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地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理解民情,每月逢三都要上天回禀。
熟年阴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逐日费力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百姓们会因过度疲倦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

玉帝闻奏急速让群臣共商善策。
太白金星说道:“陛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 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逐步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安歇。
”玉帝准奏,义务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阴历尾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百姓们吃了,果真逐步地“疯” 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

过了尾月二十四日,百姓们药性大发:雇主请人用饭,西家邀客饮酒。
到了尾月三旬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品,围在桌旁,百口人大吃大喝起来。

从正月月朔路,男女老少不只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
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只知道吃和玩,一样活都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玉帝闻奏,十分惊异,立即命群臣再议善策。
太白金星又奏:“解铃还须系铃人。
”玉帝便让衲陀祖师再次下凡管理。

于是到了正月十五日晚上,衲陀祖师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复苏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样男耕女织,规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气。

后来就逐步演化成元宵节吃汤圆,寓意着“庶民百姓都能在新的一年费力劳作,到了年尾便能大丰收”。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汉武帝年间的一个冬天,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由于思念父母险些跳井,结果被东方朔所救。

《大汉天子》剧照,侵删

东方朔对元宵姑娘深感同情,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晚上在长安城发了好多纸条,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百姓看到了纸 条来找善卜的东方朔算休咎。

东方朔见告大家,只有天子才有办法化解这次失火。
汉武帝接到百姓送来的纸条大惊失落色,立时叫东方朔来切磋对策。

东方朔见告汉武帝,火神最爱吃浮圆子,宫女元宵做的浮圆子是最好的,皇上可以让元宵姑娘到百姓家里去传授做浮圆子的技艺,并命令全城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每家每户都煮浮圆子敬奉火神,再燃放烟花炮竹造成失落火假象, 就能瞒过火神了。

结果元宵姑娘就奉命到百姓家中去传授做浮圆子的技艺,也借此机会和家中父母团圆了。
百姓为了感谢元宵姑娘传授他们技艺,便将浮圆子改名为 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元宵节吃元宵,寓意着来年团团圆圆、红红火火。

正月十五放炮竹

相传在远古期间,到处都是凶猛的野兽,它们肆无忌惮地攻击人类和畜生,于是人们就三五成群地一起对付它们。

有一次,天帝身边的神鸟鲲鹏迷路了,它误闯到人间。
百姓们从没见过这种大鸟,以为它是来侵害自己的,于是就协力将它打去世了。

天帝知道了这件事,敕令让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那天到人间纵火,把人类都烧去世。
天帝的女儿心很软,她不忍心看着百姓们耐劳,就背着天帝来到了人间,将这个见告了人们。

百姓们知道后不知如何是好,所有人都开始错愕失落措。
有一个聪慧老人想了良久,他对大家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里,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炮竹,天帝从天上一看就会误以为人间失落火了,我们都已经被烧去世了,也就不会再派天兵天将来放一遍火了。

大家听了以为老人说得很有道理,就各自回家做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天帝往下一看,创造人间已经成了火海,心里的那口气终于消了下去。
人们就这样得以躲过了一劫。

自那之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当到了正月十五,大家都在家里挂上灯笼、燃放烟花炮竹来庆祝。

诗词文化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 宵佳节,融和蔼象,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喷鼻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侧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 楚。
如今干瘪,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绍兴二十年(公元 1150 年)前后,年迈的李 清照在临安城看到了家家户户欢度元宵佳节的场景,故国已逝、斯人亦去,满心凄凉 的李清照再不像小时候那样盼着过节,更没有梳洗打扮的心情,有的只是触景生情和“凄悲惨惨戚戚”的心境。
虽然作者在借景抒怀,但它还是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描述了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城市过元宵节的盛大场面,也解释了无论朝代若何变革,人们在元宵节表达新的一年美好希冀和愿景的心情是不会改变的。

上元十三夜

[明]刘英

近喜元宵雪更晴,千门翠竹结高棚。

珠帘半卷将团月,玉指初调未合笙。

新放华灯连九陌,旧传金钥启重城。

少年结伴嬉游去,遮莫鸡声下五更。

刘英,临海人,明代台州地区最精彩的女墨客,著有诗集《绣佛斋草》。

这首诗描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热闹情景,反响了当时人们对元宵节的重视和过节 的盛况。
连日来的雪停了,大家都去放灯、嬉戏,直到五更天也不想停下来。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张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墨客。
张祜出生在清河张氏王谢,家世显 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绅士”之誉。

这首诗写的是正月十五晚上,大家出门赏灯,嬉戏归来的场景。
皇宫里灯火通 明、歌舞升平,整首诗有俯瞰全景的镜头,有特写近景。
场面伟大,气势恢宏。
也有 一种说法:“帝京”指的是“天庭”,大家的笑闹声和歌舞声直冲云霄,传到了天上。

END

文/《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图/《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插图,摄图网版权图片

延伸阅读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理解更多,点击阅读《中国人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