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色,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浸染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奥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十全十美。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述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表示出意象的情态特色。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墨客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义务的大臣,正是暗写墨客内心的激愤和烦闷。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墨客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收藏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腕详解及鉴赏示例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匆匆使读者产生遐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浸染。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销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取拟人的手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销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好之情夸年夜到极点。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古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涌现,维妙维肖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述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

借用干系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详细代替抽象,用特色代替人。
借代的利用使措辞简练、蕴藉。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年夜

对事物的形象、特色、浸染、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光鲜地表达事物的浸染。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墨客用夸年夜的手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偶

用构造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附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措辞简练,整洁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蕴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以为气候万千。
更主要的是,从这里感想熏染到墨客年光时间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瘦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蕴藉的情绪,每每采取瘦语、双关的修辞手腕。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东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墨客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瘦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瘦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蕴藉,“倒是无晴胜有情”。

7、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构造相同或相似、语气同等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范例环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意见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阐述三国人物的英雄古迹。

9、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利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一定。

10、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蕴藉、洗练、委婉和遐想翩翩等浸染,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付鉴赏者来说,如果不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以是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样平常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环境:

①化用古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豪门酒肉臭,路有冻去世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利用历史故事。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武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11、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全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分外的修辞手腕,在古诗词中的利用一样平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利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个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便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针言,个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
这类互文是随意马虎理解和节制的。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定或表达艺术的须要,必须用简洁的笔墨、蕴藉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高下文中只涌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高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气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天河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天河女,“皎皎”不仅指天河女,亦指牵牛星。
两词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平凡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回到家中的欢畅之情。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4)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

(7)东西植松柏,旁边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12、列锦

所谓列锦,便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由选择组合,奥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陪衬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绪的一种修辞手腕。

如宋代墨客邵康节的《花村落庄景》:“一去二三里,烟村落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落”、“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柔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高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光鲜准确地描述了秋夜景致的范例特色,而且布局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13、叠词

叠词浸染不外两种:增强措辞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浸染。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浸染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