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宣布敌军宵遁。
诗词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大胆斗争精神,表现了毛泽东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计策战术思想,也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一步。1934年1月,冯雪峰到瑞金时,对毛泽东说,鲁迅读过他的《西江月·井冈山》等词,认为有“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听后开怀大笑。鲁迅师长西席的这句妙评,与毛泽东要到山上去当“分外的山大王”主见,可谓不谋而合。
一座座大山,贯穿起来便是毛泽东高下求索的奋斗人生史,跌宕起伏的中国革命史,日月牙异的社会发展史。《西江月·井冈山》,俨然便是毛泽东大山情结的一个缩影,由于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胜利的山。
创作背景:
山一程,水一程。沿着历史的赤色轨迹,追寻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万水千山来时路。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中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名不见经传。毛泽东率领秋收叛逆部队南下时,决定选择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此,井冈山在中国历史上有了极为独特的主要位置。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叛逆。10月,他率领叛逆部队来到井冈山。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叛逆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叛逆的农军1万多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1928年7月,湘赣敌军“会剿”井冈山。由于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等人缺点决定,遭致“八月失落败”。毛泽东当时正在永新指挥三十一团作战,闻讯后当即命其第一营迅速撤回井冈山,他自己亲率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前往湖南桂东方向迎还红军大队。
8月30日,敌军开始进攻黄洋界哨口。红军守军不敷一营,凭险据守。31日中午,战士们将一门迫击炮从茨坪军器所搬上了黄洋界,两发命中。炮响之后,各个山头吹起军号,军民喊杀声一片。仇敌误以为红军主力已经杀回山上,连夜抱头鼠窜。
9月26日,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理解黄洋界保卫战详情之后,他欣然赋诗《西江月·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剪影:
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中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宣布敌军宵遁”的名句。词中所反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有一员驰骋井冈山的骁将,即时任红四军第31团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的陈毅安。他率领不敷一个营的兵力,在黄洋界降服了10倍以上的仇敌,保卫了井冈山大本营。
1928年8月初,红军大部队在湘南失落利的传到井冈山。毛泽东决定亲自率领部队去桂东迎回红军大部队,令陈毅安率领第一营坚守井冈山根据地。
8月中旬,湘敌第八军一个师趁机偷袭井冈山大本营。陈毅安得此情报后,率领第一营和团部直属队,昼夜兼程直奔井冈山主要哨口黄洋界。
8月29日,第一营全部进入黄洋界阵地。敌军进攻,红军开始不予答理,等敌军进入有效射程内,陈毅安一声令下:“打!
”步枪、鸟铳一起发射,滚石、檑木同时向敌阵倾泻,大批仇敌被打去世打伤,活着的匆忙钻进树丛中,又掉进陷阱和竹钉阵里。
战斗打响后,陈毅安一贯在前沿阵地,密切注目着战情变革,随时改变打法。激战一上午,仇敌连续发起了三次冲锋,都未能通过小山梁的一条隘路,就被红军击退了。
下午4时,陈毅安命令部队从茨坪修械厂抬来一门修睦的八二迫击炮,安在指挥所阵地附近,向仇敌发射了三颗炮弹,一发炮弹恰好在敌群爆炸。
炮声轰隆,吓得敌军魂飞魄散,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不敢恋战,晚间逃回酃县去了。
在宁冈、新城伺机出动的赣敌听说湘敌败退,也赶紧逃跑了。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非常高兴,写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以此来纪念这次战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