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古代文学中一颗残酷的明珠。这些诗篇不仅记录了边陲战士的大胆与艰辛,也寄托了墨客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忧虑与无限神往。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因此边陲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据史料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个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中原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壮盛期间,也呈现了大量的边塞墨客,代表墨客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他们的诗篇,尤为刺目耀眼,令人叹服 。
以下,我将带您走进十首经典的边塞诗,感想熏染那份超过时空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
一、《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墨客王昌龄也成为边塞墨客中的主要成员,被尊称为“七绝圣手”。
此诗开篇即以超过时空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想,随即笔锋一转,道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结实际,写出了作者对战役的厌恶。后两句中墨客借古喻今,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大胆将领,能够镇守边陲,抵御外侮,保卫家园,渴望和平的心愿呼之欲出。
边塞诗的雄浑壮阔,在王昌龄的这首七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则着重表示出守卫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
在诗中,作者以青海、雪山、孤城等意象构建了边塞的壮丽与苍凉。“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道尽了战士们历经无数次战斗的艰辛与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将士们誓去世保卫国家、不破敌国誓不罢休的壮志豪情。
这首诗也被当作一首表忠心的爱国诗篇流传,适宜用在一些爱国教诲等主要场合。
三、《凉州词》·王之涣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存世的诗作仅仅六首,一首五言诗《登鹳雀楼》被称为五言之冠,而这首七言诗又是边塞诗中的名作,可见王之涣的诗文功底极高。
在这首《凉州词》中,开篇即以壮阔的笔调描述了黄河了望的辽阔景象,紧接着“一片孤城万仞山”将视线拉至荒凉的边塞,孤城与万仞山的比拟,凸显了边陲的孤寂与苍凉。后两句借羌笛之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却以“东风不度玉门关”的无奈,将个人情绪升华至对边陲苦寒、国家边防的深刻思考。
情调虽悲,却不失落盛唐的“壮”,如此雄阔苍凉的诗作,自是能成为边塞诗中的经典。
四、《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仙李白彷佛天生就适宜写这种洒脱辽阔的边塞诗,这首诗也一样,李白将边塞苦寒的景象写得浪漫而随性,并将心里的豪情尽情泼洒。
李白以五月天山仍见雪的奇景开篇,展现了边塞环境的严厉。诗中“笛中闻折柳”一句,奥妙地利用了折柳送别的传统意象,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深邃深挚怀念。而末了一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则直接表达了墨客杀敌报国的决心与勇气。
诗中独占的乐不雅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不仅反响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更表达了墨客高尚的爱国情操。
五、《使至塞上》·王维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佛王维不仅写得好一首山水田园诗,他笔下的边塞诗也融入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读来让民气驰憧憬。
一辆单车开启了王维的大漠之旅,他不远万里,翻山越岭奔赴边陲,一起上可见一行行归雁,一缕孤烟直插云霄,而远处有蜿蜒的长河悄悄地流淌,那轮圆日缓缓沉入地平线。那些默默无闻的守边将士,他们的身影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融为一体,共同书写着属于这个时期的英雄史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图,同时也透露出墨客内心的孤寂与苍凉。
六、《雁门太守行》·李贺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去世。
李贺用笔奇诡,被称为“诗鬼”,他笔下的边塞诗也如此,李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述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难得的是,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又十分妥善,准确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下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役风云。
黑云如千军万马,奔驰而至,欲将坚固的城池吞噬于无形。将士严阵以待,毅然特立,无畏无惧,战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忧郁低沉。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手携宝剑,舍身殉难。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去世”,展现了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捐躯生命的忠实与年夜胆。
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纭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以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守卫了自己边塞墨客的至高地位。岑参前后在边陲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雪窖冰天的塞外风光深有体会,下笔也是如有神助。
墨客以瑰丽的笔触描述了边塞的壮丽雪景和送别的深情厚谊。诗中通过对北风、白草、飞雪的描述,勾勒出一幅边塞冬日的寒冷景象;又以“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比喻,将雪景描述得如诗如画,令人叹为不雅观止。末了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寄托了对朋侪的深深惜别之情。
“雪中含情”,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八、《凉州词》·王翰
凉州词
唐.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时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墨客王瀚生平才华纵横,留诗仅仅十几首,这首诗是其代表作。整首诗的反差极大,前两句极尽柔美,后两句则极尽凄凉。
前两句描写了边塞军中宴饮的欢快场景,“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事物,展现出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风情。后两句则以豪放的口吻抒发了战士们舍身殉难的壮烈情怀,表示出了边塞军人的豁达与年夜胆。
值得一提的是,《凉州词》不是诗词,而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盛行的一种曲调名,代表作品便是本文中列举的王之涣的和王翰的诗作。
九、《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十年离乱后,终年夜一相逢”,这是李益在战乱中喜遇弟弟是所写的诗篇。生在战役年代的李益,也写过边塞诗,这便是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便是蕴藉,并未直接写战役带给公民的创伤,却又句句透出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墨客以景抒怀,通过描写回乐峰前的沙地、受降城外的月色以及芦管声,营造出了一种悲惨的氛围。“一夜征人尽望乡”,墨客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因此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生理,深刻地表现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十、《塞下曲》·卢纶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塞下曲》以简洁明快的措辞,描述了一场紧张激烈的边塞夜袭战,展现了将士们的大胆与机警。
前两句通过“月黑雁飞高”的暗示性措辞,营造了一种阴郁、寂静的氛围,为单于的逃跑埋下伏笔,“单于夜遁逃”直接阐述交代了战役的背景;后两句则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生动画面展现了战士们大胆追击的壮烈场景,画面感极强。
全诗措辞凝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