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百花尽去,牡丹盛开,仿佛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又彷佛是春天的压轴之作,华美出场。

自古以来,牡丹就以其独特的气质风采,成为文人笔下热衷的题材。

他们或赞颂牡丹无与伦比的绝世花颜:“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或欣赏牡丹与生俱来的王者风范:“巧钟绝艳群芳后,高剪红云万叶疆”;

18首关于牡丹花的诗词惊艳妖娆绚丽如梦一美千年

或借助牡丹花,寄托春光易老、年光时间易逝的情思:“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本日我们分享18首关于牡丹的古诗词,赏华贵雍容姿,说千年风骚事。

01

红牡丹

王维 〔唐代〕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适逢春日,牡丹盛开,在艳阳之下,娇媚动人。

她们碧绿鲜艳的叶子,就像是一个身着绿妆娴静文雅的少女;赤色的花瓣,就像少女的衣裙一样有浅有深。

可是再美的容颜,也有老去的那一天,春天不能永驻,谁也无法挽留。

即便是娇嫩妩媚,姿容娟秀,暗香万里,占尽春情的牡丹,春天一去,它也会调零衰败,逐渐枯萎。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人们只知道欣赏春色,欣赏牡丹花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02

赏牡丹

刘禹锡 〔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提及咏牡丹花的诗作,刘禹锡的此篇当为第一。

周敦颐说“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
”唐时,牡丹便已作为富贵之花便已经深入民气。

徐夤说“切切花中最高级”,归仁说“天下更无花胜此”。

但刘禹锡别出心裁,从侧面来写牡丹。
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实在无论是“芍药”还是“芙蕖”,都已经是十分大气雍容,但牡丹和他们比较起来,却愈甚一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忙相告,争先抚玩。

03

黯南墅赏牡丹

刘禹锡 〔唐代〕

有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写过三首关于牡丹诗,均很有特色。

五绝《浑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腕,激赏、盛赞了牡丹花的硕大繁多。

七绝《赏牡丹》,用抑彼扬此的手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轰动效应”。

而这一首七绝《思黯南墅赏牡丹》,则利用典故,写牡丹花艳压群芳的俏丽。

他于一次偶尔的机会,在牛僧孺南墅中,初次见到牡丹花。

那一瞬间,就仿佛犹如碰着了生命之中“朱紫”,

在他的眼中,牡丹这天月精华的结晶,应栽天上,今日人间相逢,恍惚浸入了瑶池之中,跟前拟有灵光浮动。

这么俏丽的花,上天安排她生于晚春,定是教其晚发而集众芳之长。

大器晚成又何妨,走的是心伤了点,崛起得是迟了些,但足够稳定,足够踏实,即便付出良多,同样也能花开嫣然。

04

惜牡丹花·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白居易 〔唐代〕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喷鼻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

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荼蘼。

因而多愁善感的墨客们,一边欣赏着牡丹花的盛世华芳,一边又焦虑着花谢春尽。

白居易也是这样,他于牡丹初开之时,便看到了她红衰喷鼻香褪的那一天。

花未全开,他已经是十分惆怅,傍晚到来的时候,看到两枝残花就伤心不已。

他想到的是来日诰日清晨大风刮起的时候,该当会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

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挡突如其来的风雨。

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即是延长了花儿的生命。

何况在摇荡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加倍红得冶艳迷人,那种俏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

05

牡丹

徐凝 〔唐代〕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杜甫说锦官曲,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

对付徐凝来说,牡丹花是“此花只合洛神有,人间能得几次赏。

这一首诗把牡丹花的仙气神韵描写清尽。
岁到春暮,牡丹一开,京城震撼,那城里的好景致都让牡丹花霸占并垄断了,谁人不喜,谁人不爱。

芳姿卓绝,犹如从瑶池中来。
曹植《洛神赋》赞洛川神女是:“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

而牡丹是“千娇万态破朝霞”,犹言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干姣百媚、千姿百态,神女般地钻出,犹如朝霞样的神奇。

以洛神喻牡丹,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墨客是用了更加衬托的艺术手腕,其诗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06

牡丹

李商隐 〔唐代〕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烛炬何曾剪,荀令喷鼻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作诗向来喜好用典,面对着一簇簇雍容华贵的牡丹花,那更是脑海之中走马不雅观花一样的浮现了各种华美的典故。

于是,那《典略》中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说苑》中绣被覆盖的越人、《南史》中国色天喷鼻香的巫山神女都成了初放之牡丹艳丽夺目含羞娇艳的代名词。

那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喷鼻香炉的故事更把牡丹花写的宛如瑶池之花。

直至末了,他想到,用这些来比喻还是不足格,便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
明写佳人,暗颂牡丹,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07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

李商隐 〔唐代〕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买卖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目前粉态新。

牡丹花犹如春之高潮,谢后虽还有花开,但毕竟已经是零散之笔了。

比如那榴花开,虽不及春,然终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

一场雨来,牡丹为雨所败,言玉盘之上,雨珠飞溅,似频流伤心之泪;急雨打花,如锦瑟惊弦,声声破梦。

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景象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买卖,已付流尘。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牡丹花喻己,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沉沦腐化,心伤泪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环境已不可再,今后之出息已不可问。

08

杭州开元寺牡丹

张祜 〔唐代〕

冶艳初开小药栏,大家惆怅出长安。

风骚却是钱塘寺,不踏尘凡见牡丹。

张祜是唐朝著名墨客,从前居于苏州,经常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地。

牡丹起盛于唐朝长安,正逢四月牡丹季时,花栏里刚刚绽放的牡丹交错如锦,夺目似霞,此景致人们总以为只有长安才有,在长安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可是在杭州,僧人惠澄从长安带回的牡丹花已经在杭州成片绽放。

于是,他认为,不雅观赏如此国色天喷鼻香、雍容华贵而又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牡丹花,最好的地点不在长安,而在这钱塘寺这清净之地里。

当美景以禅意入画,便是这世上最美的修行。

09

戏题牡丹

唐·韩愈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以花喻已的,除了李商隐,还有韩愈。

公元815年,四十八岁的韩愈升任太子右庶子,逢牡丹花开,心情畅快。

他很光彩自己能在牡丹花开得枝叶俱茂之时看到这些牡丹,而花叶相衬也是刚好,花朵隐约依稀,它们也毋须相互依倚着争奇斗艳,以轻盈比较。

清晨到来时一朵朵花儿都像新妆的面庞一样,对着赏花的来宾偏偏都含着羞涩不语的深情。

没有心机的双燕时时从花上掠过,多情的游蜂却正在花间盘旋采蜜。

而牡丹的盛开,也让多年来

全诗对牡丹的形态、颜色虽无直接的描写,但以拟人用法写牡丹的“俱阴隐”、“斗轻盈”、“新妆面”、“不语情”,却比直接来描写牡丹更为形象生动。

10

牡丹

薛涛 〔唐代〕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喷鼻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在女才子薛涛的眼里,牡丹是自己热恋中的情人。

从去年牡丹花谢后,到目前又相逢,就像是久别相逢的恋人,有太多的愉快,亦有无限的情思。

可是相逢之时又担心离去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落望。

牡丹花散发芳香,通报着她的情意,虽然一句话不说,但彼此心灵相通。

如今她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床榻,以便在夜深人静时,与牡丹花互说相思。

11

牡丹

罗隐 〔唐代〕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东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牡丹花在园中蓓蕾初放,花瓣一片粉红,光彩照眼。

然而看到牡丹之时,总是以为不慎清晰,不知道是雾气笼罩,还是因自己的醉眼迷离。

但朦胧之中的牡丹,如轻纱中的美女,更具诱人的魅力。

面对着俏丽的牡丹花,那些富贵公子、千金小姐们却总是想着采摘而来,插在金瓶之中,或是云鬓之上,

彷佛如此,自己也会和花一样变得富贵起来,殊不知这并不合于花的本性。

  “当庭始觉东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庭院之中,才能显出牡丹的魅力,竟至使得东风更惬人意,使得春天真正显示出它动人的边幅。

古人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
”蝴蝶可以显示东风的婀娜美妙,牡丹花就更是这样。
牡丹花只有在自然的变革中,才能显示出多种姿态和良好的气质。

12

牡丹

皮日休 〔唐代〕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喷鼻香。

皮日休,是晚唐现实主义墨客,他出身贫苦家庭,对晚唐阴郁现实不满。

  在这首颂牡丹的诗中,他赋于牡丹以倔强的性情,描写它敢于在晚春末日一花独放,花中称王的高大形象和气魄,颇似唐末农人叛逆领袖黄巢写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玄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喷鼻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春色将阑,落红各处,一片残败散乱的景象,让人感到落红难缀,惋惜春天即将逝去。

但正是在这春色将阑百花齐谢的晚春时节,被人称道百花之王的“牡丹仙子”却亭亭玉立,一花独放,开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使人在失落望中又感到春的希望。

这何尝不是唐王朝病入膏肓,濒于土崩瓦解的来世,黄巢自号“冲天算夜将军”长安称帝的现实写照呢?

13

裴给事宅白牡丹

卢纶 〔唐代〕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在唐代,不雅观赏牡丹成为富朱紫家的一种习俗。
牡丹中又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

每到牡丹盛开时令,京城西街的私人花园里,车水马龙,不雅观者如堵,游人如云。

他们都是为了欣赏那名贵的紫牡丹而来,

而比较较如蚁附膻的紫牡丹,白牡丹却显得生僻了很多。

那白色的牡丹真的是不值一不雅观吗?实在并不如此。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冰清玉洁的品质。

全诗通过紫、白牡丹的比拟,赞颂白牡丹的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
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便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14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宋代〕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中计。

公元1071年,杭州牡丹盛开。

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

人潮拥挤,看花的人,尽然比花还多。

而人潮之中,竟有个头发花白的老者,鬓角之间簪着一朵牡丹花,一时倒比花更吸引了人的把稳力。

那老者彷佛也以为有点含羞起来,趁着摆头之际,把花丛脑袋上甩了下来。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此情此景,甚是有趣。

15

咏牡丹

陈与义 〔宋代〕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公元1136年,陈与义以病辞职,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不雅观,寓居浙江桐乡。

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有名天下,因此他见到面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绪。

他想到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落失落所,流落无依。

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还乡。

他独立花前,不忍拜别,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紧张的是怀旧。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墨客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想熏染。

读这首诗,很随意马虎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宅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立时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然。
”诗中凝聚着国恨家仇,比较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16

咏牡丹

王溥 〔宋代〕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看到牡丹都会以为她芳姿卓绝,俏丽动人,

也有人看到她除了貌美,别用一用的可鄙之处、

那枣花虽小,秋后还有枣儿甜脆适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天生。

而牡丹是没有实用代价的虚妄的外在美。

在这首诗中,墨客并没有否认牡丹的美艳、光彩,耀人眼目,但是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代价的虚妄的外在美,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颂的。

17

贺圣朝·留别

叶清臣 〔宋代〕

满斟绿醑留君住。
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着花谢、都来几许。
且高歌休诉。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残酷诗词之中,总有那么一些墨客凭借着一首两首垂名千古。

叶清臣此首便是个中之一。

这首词是作者在北宋都城汴京时留别朋侪之作,开篇写作者满斟绿色的美酒,劝朋侪暂留,且不要匆匆归去。

继而,又写作者纵酒高歌,劝朋侪钧,切切絮絮倾诉离情。

春色、离愁、风雨,构成了一幅离去图:阳春佳月,风雨凄凄,离愁万绪。

景致有多美,离去就有多愁。

花着花谢、都来几许。
由石友不得长聚而引起的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暗寓个中。

一想到别易会难,明年此际不知能否相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
这首词先写离愁,继而排解宽慰,终写怅惘之情,弯曲细致,语短情长。

18

昭君怨·牡丹

刘克庄 〔宋代〕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

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咏牡丹,大多数文人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喷鼻香,充满富贵气候。

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路子,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他曾在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见到过她。
文章中说只有洛阳的姚黄才是独步天下的名花。

而在刘禹锡那里,将她与芍药和芙蓉比较,虽然是“唯有牡丹真国色”,但究竟还是有所亏欠。

繁华之日的你成长在花圃中,有王侯将相争相不雅观赏,

可如今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陪伴你的也就只剩下荒烟衰草,荆榛狐兔。

“物是人非事事休”,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

欢迎您供应素材

@载月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