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晋宋期间文学家。
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勋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

父陶逸亦曾出仕,然早卒,故家道中衰。

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而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得意。
二十九岁时,以亲老家贫,出仕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
四十岁后先后入刘裕、刘敬宣幕下,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

安帝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令,十一月辞归。
从此隐居躬耕二十余年。
义熙末年,朝廷复征为著作郎,拒不出仕。
卒于家。

陶渊明13首诗词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能斩获一批小迷弟是有原因的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辞赋、散文诸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而尤以诗歌对后代的影响最为巨大。
由于他也斩获了,像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苏轼这样的一批小迷弟。

若根据他的生活经历来划分,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成前后两期,而以辞却彭泽令归田为边界。

【01】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三十六岁。
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

此前,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义务后,返途中途经江西,准备顺道回家省亲,然而被风阻在途中。

一起星夜兼程,一直地皮算着归家的日子,即将见到慈母,叫人多么欢欣啊,还能见到兄弟朋侪。

摇船荡桨行路难,眼见悬在天涯的斜阳就要落入西山,你能说游子没有归心似箭?熏风跟我对着干,风大浪急只能收起船桨困在湖边。

博识茂密的草丛一望无边,夏天的树木繁茂扶疏。
谁说归舟离家千里之外?近在咫尺的老屋就在南岭脚下。
纵目远眺,庐山尽收眼中,空有一声长叹,却不知要去往何处。

【02】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

自古以来,公差都是苦差事,行船坐车未便利,还要受到自然条件的摧残。
以前只是耳闻,本日我才晓得个中困难滋味。

此时此刻,山川旷野令人畏惧,世道难测,江水险恶,大浪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疾风劲吹,刮得天昏地暗,彷佛永久不打算停歇下来。

思来想去,还是田园生活美好,迟早要和这操心费力的官场告辞。
人生还有多少很多多少壮年?现在还有多少韶光在这游宦生涯里虚度?不如早日归隐,等老了恐怕就来不及了。

这两首诗都是陶渊明仕宦生涯中的即景抒怀诗。
第一首基调烦闷,五月仲夏,两岸风景秀美,但贰心中却翻江倒海不是滋味,只因一个缘由——归心似箭。

他匆忙赶路,打算着到家的日子,可是却事与愿违,行船遇风浪,无奈被迫搁浅。

此时,困在湖边一隅的陶渊明只能望湖兴叹,老母亲慈祥的脸庞和亲人们那热切的情意可望而不可及,真是没有什么比这让人更受煎熬的了。

第二首的“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贴切地写出了陶渊明在行役途中对山川景物的真实感想熏染,用词准确而夸年夜。

一个“崩”字形象而有声地形容出巨浪的咆哮声,陶渊明借此自然景象隐喻官场中的激烈斗争,也反响出二心坎在仕宦和归隐之间的激烈冲突。

可见,第二首以议论路途险阻,蕴藉地表达出他对官场的厌倦。

【03】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这首诗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
隆安四年(400年)春,桓玄克荆州、雍州后,督八州即八郡军事,领荆州、江州刺史。

当时陶渊明在桓玄幕府里供职。
隆安五年七月,他还乡探亲假满,再次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的官府。
路经涂口时,写下这首诗。

三十年的清闲村落居生活,弹指一挥间,尘凡里的那些事情离得迢遥而朦胧。
在那纯净美好的田园家乡,享受着《诗经》《尚书》这些儒家经典的读书之乐。

我为什么要丢弃这样美好的生活,跑到官场上去搅和那些繁芜低俗的事情?船桨轻轻摇荡,击碎了映在湖中的月牙,就在此地与亲友们话别。

傍晚的凉风从远处垂垂吹来,月光如水,照得四周一片明朗。
明净的天宇浩渺无边,水面波光影动。

心中惦记着烦人的公务,辗转不能入睡。
永夜已过半,还得独自前行。
宁戚叩牛而歌并不是我所神往的,我留恋的是能像隐士长沮、桀溺那样躬种田园。

下决心甩掉乌纱帽返回故里,那高官厚禄根本不能打动我的心。
衡门茅舍才能修出真脾气,或凭借善行使名声远播乡里。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用白描的手腕写江上夜行的所见、所遇,真切而生动,全诗抒述感慨无一不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这是陶渊明诗歌中为数不多的行旅诗之一。
就在墨客写下这首诗的次年,桓玄挥戈东下建康,翌年废晋安帝自主,国号为楚。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只是表现行役的劳苦和他对仕途的厌恶,此时在桓玄幕府中的陶渊明已经对桓玄的狼子野心有了认识。

诗中借用隐士长沮和桀溺的故事,表明自己希望在屯子种田度日,流露出很想从这个是非之地中脱身出来的意愿。

这一夜的江边明月使陶渊明格外忧伤。
此刻,江水流淌,大地沉睡在梦乡中,人们在江边轻声话别。
夜半时分,被差役之事折腾得心力交瘁的陶渊明感到非常孤独。

在涂口这无边的月色中,他对前方的路途深深地忧虑起来。
那是一条他并不愿意选择的路,他溘然创造他勤学不辍追求的空想生活实在便是他身后不远的家乡田园。

他非常希望有那么一天,他也能成为无官一身轻的隐者,抛却官场上那些叫人怠倦的烦恼。

【04】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因此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展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夫。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隔壁。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春天。
隆安五年(401年)冬,丁忧返归,自此退职。
元兴元年(402年),进占荆州的桓玄又进一步攻陷京师,称太尉,统辖朝政。
国事无望,使陶渊明武断了躬耕自资的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

昔日听说南坡旭日的农田有利于垦植,可是很遗憾,自己未曾亲自耕种。
我常认为自己像颜回一样穷苦,又怎能不抓紧春耕时节去垦植呢?

晨起我就备好车马,上路之前心儿早已飞到远处。
新春时节,鸟雀欢快地鸣叫,冷风送来和美之感。
寒草覆盖着荒漠的小路,由于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以是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于此,不思回归世俗的社会。
面对这种隐耕世外、见识通达的高明之人,我自愧难当,所保名节也显得过于肤浅。

先师孔子留有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
”仰慕高论,自己难以企及,转而立下耕耘之志。
农忙时节欢欣鼓舞,和颜悦色地劝人耕种。

微风从远处的平原上习习吹来,秀美的嫩苗一日比一日茁壮。
一年的收成尚未估量,劳作已使我愉快无比。

耕种之余在田边歇息,没有行人前来向我问路。
日落之时相伴而回,取来美酒慰劳左邻右舍。
夜里掩闭柴门,吟诗、读书得意其乐,姑且做个农人吧。

第一首阐述劳动经由,用诗歌的措辞描述自然界的美,抒发二心坎对古代先贤的怀念。

诗中提到的颜回、植杖翁,都是安贫乐道和遁世隐居的典范。
他以无比推崇的口气赞赏他们的人生选择,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使他的心灵得到净化,但此时的陶渊明彷佛还没有完备释然,隐还是不隐,他在两难中选择。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这个天下的“通识”便是要入世,即不隐,追求功成名就。

这两句话流露出陶渊明心底的惭愧,他暂时还不想归隐,他还有未实现的抱负。

他写下第一首诗,彷佛意犹未尽。
在第二首诗中,田间劳作的欢娱使他想起了古代隐士长沮、桀溺高尚的操行。

孔子是陶渊明的精神导师,他信奉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思想,感叹实践起来不随意马虎。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对他似有无限的诱惑,使贰心内无比神往,但他又在物质天下中徘徊不定,内心挣扎。

就眼下来看,陶渊明虽有归隐之意,但还没有付诸行动的决心,他还在世俗与归隐的两难之中挣扎。

末节的“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两句,流露出他的终极选择是归隐,由于他知道,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

这两首诗表现了陶渊明诗悠远安谧的境界,诗中有田园美景和躬种田间的喜悦,以及陶渊明对古代隐士的思念和赞颂。

【05】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寓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癸卯岁十仲春中作与从弟敬远》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当时陶渊明三十九岁。
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

在简陋的茅舍中隐居,断绝与世俗官场的往来,荆条编成的柴门终日紧闭,冷风凄凄的岁暮,阴沉沉地下了一整天的大雪。

侧耳谛听,四处没有一点声响。
放眼户外,大地银妆素裹真皎洁。
软弱的衣衫挡不住砭骨的寒风,一箪食,一瓢饮,粗茶淡饭也难得。

空荡的房屋中,没有什么能让人欢悦的。
古书频频被翻阅,时时读到上古英烈的业绩。
高尚的情操吾辈不可攀越,只想恪守清贫的气节。

若不走坦途大道,难道隐居躬耕便是粗糙之举吗?我的言外有深意,志趣相投谁识别!

后世在评价陶渊明这首诗时说“层波迭浪,庶几近之”,但更确切地说,该当是在这“层波迭浪”的表面泛起一层层宁静的荡漾。

这首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全诗以情为灵魂,渗透个中。
写事简洁,写景真切,议论杂陈其间,措辞诙谐。

表面看闲淡乐不雅观,实则隐含着悲愤沉痛,有把“层波迭浪”化为一泓净水的高超驾驭能力,意境深厚而醇美。
清代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一意一转,弯曲尽致”。

现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在官场运作升迁,乃一条“阳关大道”;另一条是退隐田园,栖迟于荆条柴门,乃一座“独木小桥”。

事实上,忍饥受饿的滋味并不好受,恪守其穷没那么随意马虎。
陶渊明坦率地承认“谬得固穷节”,这句话并不是一句谦辞,乃是陶渊明的一句大实话,说自己实在并不想走那条“独木桥”,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既然“阳关大道”行不通,退而求其次也不算“拙”,明显可以品味出自我安慰的意思。
可见他的本意并不是想“拙”,而是逼到这一步无可奈何的决议。

既然不愿意走做官的“平津”,那么困守“衡门”也就不嫌其“拙”了。
谁能对他这句话回应呢?恐怕这问句的工具只有一人,那便是他的从弟陶敬远,此时只有敬远能辨此心的“契合”之道。

就在陶渊明写好这首诗的一个月后,东晋政局再次动荡。
俏丽的庐山脚下由于频年兵荒马乱,已是满目疮痍。

【06】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得意,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陶渊明四十岁。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行镇军将军。
军府设在京口。
陶渊明当时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府的参军,在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年少不知世事艰,爱慕的事只在琴与书。
纵然身着粗布衣衫。
心里也快活:纵然身处穷苦、短缺食品,也心安理得。

有时碰着了出仕的机会,姑且暂时游迹于仕途。
丢弃手杖,命人清晨准备行装,暂时别离田园,孤舟遥遥,渐行渐远,归思不绝,萦绕心间。

此番行程难道不远吗?跋山涉水,千里有余。
异域的风景已经看倦了,忍不住思念田园,归心似箭。

看到天上的云彩,羞对飞行在高空中的鸟儿,看到河中的游鱼,惭愧自己不由自主。
纯洁朴素的思想清闲心中,哪能受制于形体所为?且听凭自然的造化变迁,终极回到隐居的草庐。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自叙年轻时只爱弹琴读书,不喜好熏染世俗事务,虽然清贫,但怡然自乐。

常日情形下,当一个人沉浸在回顾过去的美好光阴中时,每每是在弯曲隐晦地表达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陶渊明开宗明义地强调年轻时托身事外、委以琴书的生活,不丢脸出他是在蕴藉地表达对当前仕宦生涯的反感。

但即便厌恶文案劳形的仕宦生活,迫不得已的出仕也是命运的安排,权且把这当作人生旅途中的一处驿站好了,安心从政吧。

第二段的“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直白坦言,把马车停靠在通衢大道上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小憩一下子,“暂与园田疏”,别离田园也是暂时的。

第三段的“眇眇孤舟逝”看似语调沉着,离清闲宁静的山村落越来越远,一起上的所见使陶渊明心有触动。

官场险恶,水深不见底,初始出发时心态还算沉着,现在开始起波澜了。
路途越走越远,到了曲阿,计程千里有余,心潮难平,归思已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目倦川涂异”一句不假辞色地表达出对此行的厌倦。

天空中有鸟儿在自由飞行,水中的游鱼在自由地游弋,但陶渊明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束缚,毫无自由可言,他不禁生出愧怍之情。

墨客在第四段的末了四句中,坦露了立身行事的打算,“谁谓形迹拘”中的“形迹”可理解为为宦之形、出仕之迹。

天空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使他悟到了自由的宝贵,他重拾隐居初衷,甘心复归淡泊无名的生活,于是鼓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所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前一句为应对当前处境的对策,后一句为对终极出路的打算。

这首诗层次清晰,将履新途中的内心感想熏染和生理变革娓娓道来,平淡中见精彩,蕴藉细腻,实乃陶渊明精心结撰的佳作。

诗中遣词造句不乏精妙之处。
“时来苟冥会”,一个“会”字真切地表现了陶渊明任其自然交会的人生态度。

“目倦川涂异”,一个“异”字包罗万象,涵盖了沿途山水互异的美景,从浔阳至曲阿,长江大川、清流小溪、匡庐飞峙,钟山盘曲蜿蜒,然而如此美景,为何会让陶渊明“目倦”呢?

此处与其说是“目倦”,不如说是“心倦”、心累,蕴藉地表明了对官场的厌倦,说话甚妙。

陶渊明这次出仕也是一波三折,他没有在刘裕的幕府中施展技艺,反而郁郁不得志。

只管刘裕肃清桓玄的残余势力时,对陶渊明不做深究,但陶渊明依然事事未便利。

再者,刘裕表现出的残暴也让陶渊明难以忍受,出仕与复归天天在陶渊明脑筋里萦绕着,他再一次备受仕宦生涯的煎熬。

【07】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作甚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四十一岁。
义熙元年(405年)三月,刘敬宣上表晋安帝自请辞职。

陶渊来岁夜概便是为刘敬宣上表辞职之事奉命出使京都,出使途中经钱溪(今安徽省贵池县梅根港)时,写下这首诗。

再次来到这片地皮,岁月像堆积的尘埃,厚重如山。
晨昏日暮,眺望山川,往事依然如故,微雨洗尘,林木葱绿,疾风劲吹,鸟更高飞,顾念山川万物茂盛,风雨应时从不爽约。

不知自己是何缘故,吃苦讨累奉这差役?身体好似受束缚,抱负在胸志不移。
夜夜梦里归田园,岂能长久两离?光阴流逝,终将返回故里,学那霜中松柏傲然特立。

陶渊明不止一次到过钱溪,关于他到钱溪的韶光,从江西宜丰陶氏族谱中可以查到一条记载:“乙巳三月,公使都,经钱溪,复邦族……”言之凿凿,解释他以前来过钱溪,并与这里的陶氏家族有过应酬。

现在旧地重游,他不由得感慨万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两句说尽他对这个地方爱得多么深奥深厚,从早到晚都看不足这里的山川景致。

从桓玄篡位到刘裕起兵讨伐,战役结束的两三年间,世间发生了很大变革,江山依旧,物是人非。

这是一首构思颇具特色的诗,前半部分重在表达陶渊明的内心意念,用的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腕,措辞生动,形象深刻;

后半部分是深化主旨,在托物言志上章法均衡,过渡无痕,凸显出了诗歌的整洁和谐之美。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翻”这两句被认为是陶诗中情景交融的佳句。
市价暮春三月,细如游丝的春雨洗润了高林,使高林更显青绿可爱;鸟儿在一碧如洗的空中飞行,清风托举,更显轻盈自若。

无限春光尽收眼底,风、雨、林、鸟都被收入陶渊明面前的画面中,清代诗论家潘德舆评价它“体物之妙,畴非以化工兼画工者”。

历来诗家认为,陶诗中的飞鸟、园林诗句无一不赋有“为仁”的思想,这是陶诗的一个显著特色。
就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言,这两句有很高的美学境界。

这次陶渊明带着上司辞职的公函途经钱溪,心里别是一番滋味,看着面前的景物,鸟飞高空、鱼游水中,自己却毫无自由可言。

故乡的田园有无限的吸引力,贰心里泛起归去的感情,急迫想回抵家乡去过归隐的生活。

这次他彻底明白了,他不是一个长于在暗流涌动的官场上旁边逢源的人。

如果刘敬宣离开了江州府,陶渊明失落去依托,他又将去哪里做参军呢?他很清楚自己的分外身份,他和刘敬宣一样没有参加讨伐桓玄的行动,况且他还做过桓玄的幕僚,而且众人皆知,桓玄待他甚厚。

连刘敬宣这样的将门之子都被弹劾了,说不定哪天这把火也会烧到自己头上。
同时他也看到刘裕在打消异己中屠刀见红的残酷即便那些立过战功的人,末了的了局也是兔死狗烹。

各类考虑后,陶渊明做出末了决定。
就在刘敬宣离开江州后,义熙元年(405年)三月,陶渊明也弃官归田,这是他第三次离开官场,这一年,陶渊明四十一岁。

【08】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落,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任官十三年,却一贯厌恶官场,神往田园。
四十一岁时末了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往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归来后,就写出了自己羁于污浊尘网的懊悔与回物化然的由衷喜悦。

幼年时就不喜好世俗气韵,天生本性热爱大自然。
有时失落足跌入了仕途的网罗,转眼间,离开田园已经十年有余。

笼中的鸟儿常常留恋昔日的山林,池里的鱼儿神往从前的江河大海。
我宁愿在南野际开拓荒地,拙朴秉性不改,归种田园。

无需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八九间草屋散落在榆树柳树之间,屋前屋后绿荫环抱,桃红李日,竞相争艳于堂前,素雅与绚丽交相照映。

在空旷的野外上,村落相隔,像一幅国画大师的水墨画,袅袅炊烟在野外上柔柔地四处弥漫。

忽然远处有狗在深巷中吠叫,惊起一阵鸡鸣声,此起彼伏的叫声震得树梢上的枝叶瑟瑟作响。

【09】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

我住在偏僻的里巷,与外界交往很少,很难听到车马鼓噪的声响。
白天常常关闭柴门,一个人在空室中独处,不生杂念。

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都是贴心贴腹地来往。
相见时闭口不言世俗之事,只道桑麻长势可好。

我种的桑麻每天在长高,我开基的地皮在日益增广。
时常担心一夜严霜降临,把我种的桑麻打得杂乱无章,犹如草莽一样。

第二年春天,陶渊明扛起锄头,在南边那片荒野中开垦出一块耕地,并种上了庄稼。

【10】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敷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在南山下的野外里种下豆子,结果杂草茂盛而豆苗却稀稀疏疏。

清晨天还未大亮就急忙下田去革除杂草,直到夕阳西下,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露水滴落,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湿透了也不敷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的初衷,如此便好。

【11】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不雅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干系。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戌岁玄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玄月。
这年陶渊明四十六岁,是他弃官彭泽令归田躬耕的第六年。
在这年秋收后,他以郑重又愉快的心情创作了《庚戌岁玄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

人生归依有常理可循,民以衣食为天。
谁人可以不劳而获求得温饱?早春耕种忙,一年收成勉强糊口。
清晨荷锄下地忙,日落背稻把家还。

居住山中霜露重,时令未到,寒气袭人。
谁说农夫的劳作不辛劳?可谁也不能推脱这劳苦。
一天劳累,身体疲倦不堪,幸好没有碰着灾害来纠缠。
稍稍洗漱后,清爽地在房檐下歇息,一杯浊酒笑开颜。

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矢志归隐,躬种田园,他们的志向千年以来一贯和我息息相关。
但愿能长久过这空手发迹的生活,躬种田亩,甘之如饴。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阐述了对劳动的体验和沉思,他夹叙夹议.既叙说收稻的欢畅,也抒发躬耕之情怀。

他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新思想——农业生产乃衣食之源。
这种思想在当时尤为名贵。
同时,他也表明在无法改变的浊世中保全人格自由的唯一出路是弃官归田、躬耕自资。

长沮和桀溺矢志归隐,乃是这首诗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躬耕辛劳,但乐在个中,这是陶渊明在自由与劳动代价中收成的双重喜悦,陶渊明诗中所闪耀的思想之光在诗歌史上,显得尤为宝贵。

【1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我的草屋盖活着人聚拢的繁华街道,却从没有烦扰的车马繁盛热闹繁荣声。
问我为何如此心如止水?一个人只要心灵远避尘俗,自然会感想熏染到所处之所的宁静了。

怡然自得地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觉间一举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弥漫的雾气与傍晚的景致相映成趣,飞鸟结伴归巢来。
此情此景中自然蕴藏着人生真意,想要辨识却忘了要如何去表达。

【13】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堂前的林木葱茏一片,仲夏时节,莺儿枝头叫,绿影落满窗,大树亭亭如盖,阴凉宜人。
季风从南面垂垂吹来,掀起了我的衣袂。
这是仲夏的村落庄景物之乐。

分开官场的劳役之事,回归田园,闭门谢客,终日读书弹琴,起卧随意。
这是我空想的精神之乐啊。

园中的蔬菜丰足有余,往年的陈谷囤积仓中。
生活所需够吃够用,就当知足,非分之欲的享受并非我所歆羡,这是物质知足之乐。

取来自家种的高粱,春捣后酿成美酒,尽可自斟自酌。
妻儿团圆,幼子绕膝,依偎身边嬉戏,口齿不清地咿呀学语,这是明日亲之乐。

淳厚的生活是那样甘美愉悦,富贵功名像浮云一样飘散。

这首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境浑成,淳真亲切之感弥漫全诗。
陶渊明用白描手腕勾画出一幅宜人的村落庄画卷,让人读来恍如身临其境,沉浸在隐逸恬淡的画中,听到悠扬的琴声和读书声,看到田舍的和谐自足。

全诗用朴实无华的措辞描述出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朴拙动人。
虽然未用典故,没有华美的词华,没有比兴、对偶来助阵,亦未渲染铺张,但写景、写人生动光鲜。

在陶渊明的心中,人在百年之后同归于灭,钱财富贵、名望利禄对一个人的生命而言,实在没有长远的代价。

固然,他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有悲观的身分,但对付那些热衷于追逐功名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剂清凉的良药。

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四十九岁的陶渊明在经历了贫而仕,奔忙社会的厌倦心情中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神往,他对付隐或退之间,时时呈现,参杂个中的纠结,终极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的姿态开始了从尘网中得到解放的田园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欠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