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馆人稀夜自长,苏州台远树苍苍。
江湖潮落高楼迥,天河秋归广簟凉。
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叶湿萤光。
西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画堂。
松江:吴淞江之古称。 唐·陆广微 《吴地记》:“ 松江 ,一名松陵 ,别号笠泽 。” 清·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三江》:“三江皆 太湖 之委流也。一曰松江,一曰娄江 ,一曰 东江 。” 清·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松江》:“ 唐人诗文称 松江 者,即今吴江县地,非今松江府 也。 松江首受太湖 ,经吴江、崑山、嘉定 、青浦 ,至 上海县合黄浦入海,亦名吴松江 。”
同道:1⃣️志趣相同;志向相同。2⃣️指志趣相同的人。《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道。”《后汉书·卓茂传》:“初, 茂 与同县 孔休 、 陈留 蔡勋 、 安众 刘宣 、 楚国 龚胜 、 上党 鲍宣 六人同道,不仕 王莽 时,并名重当时。”《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汉郑玄注:“同道曰友。”
首联:候馆人稀夜自长,苏州台远树苍苍。~~松江驿馆内乘客人稀少,夜晚愈发显得漫长。永夜无眠,看驿馆外苍苍林木,遥想远处的苏州台。(扣松江驿和苏州)
候馆:1⃣️接待过往官员或外国青鸟使的驿馆。2⃣️供瞭望用的小楼。《周礼·地官·遗人》:“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唐·钱起:“候馆扫清昼,使车出明光。” 皎然:“断续清猿应,淋漓候馆空。”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轡。”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此处指松江驿。
苏州台:亦称“姑胥台”。 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苏州山上,相传为吴王夫差所筑。《墨子·非攻中》:“﹝夫差﹞遂筑苏州之台,七年不成。” 汉·袁康《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 胥门外有九曲路, 闔閭 造以游姑胥之台 ,以望太湖 。” 李白:“风动荷花水殿喷鼻香,苏州台上宴吴王。”元·萨都剌 :“ 苏州台上一尊酒,落日昏鸦无限悲。”
苍苍:茂盛;浩瀚。《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毛传:“苍苍,盛也。” 唐·孟浩然:“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 皇甫冉:“蒹葭曙色苍苍远,蟋蟀秋声处处同。” 刘长卿:“苍苍来暮雨,淼淼逐寒流。”“手栽松树苍苍老,身卧桃园寂寂春。”
颔联:江湖潮落高楼迥,天河秋归广簟凉。~~吴淞江的潮水落去,显得高高的驿楼愈发高耸;秋夜星河低垂,候馆宽大的簟席生发凉意。
江湖:江河湖海。《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汉书·货殖传·范蠡》:“﹝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鴟夷子皮 ,之陶为 朱公 。” 宋姜夔 《白石诗说》:“波澜开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清·叶燮 《原诗·外篇上》:“大之则江湖,小之则沼泽,微风煽惑而为波为澜,此天地间自然之文也。”此处指吴淞江。
广簟:宽大的竹席。明初·高启:“风廊听竹移广簟,雪屋煨芋明高灯。”
颈联: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叶湿萤光。~~(伫立许久)看月光在梧桐树上摇移,栖息在树上的乌鹊也随之移动;夜露凝集在低处的红叶上,觉得飘飞的萤光都是湿润的。(驿楼高,故枫叶低)
碧梧:碧绿的梧桐树。唐杜甫:“喷鼻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宋·刘才邵 :“绮馔玉樽筵秩秩,碧梧翠竹影斜斜。” 明·刘基:“帘捲,帘捲,人与碧梧俱晚。” 宋·高鹏飞:“滴得愁浓青杏雨,吹教梦断碧梧风。”
鹊影:乌鹊的身影。唐·姚合:“孤光常见鸾踪在,分处还因鹊影回。” 宋·陆游:“但怜鹊影翻残月,不恨蝉声送夕阳。”“鹊影绕枝栖未稳,荷盘擎露重相扶。”
萤光:萤火虫的光。唐·孟浩然:“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戎昱:“萤光入竹去,水影过江来。” 卢纶:“乱萤光熠熠,行树影离离。”宋·徐照:“蛩响移砧石,萤光出瓦松。”
尾联:西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画堂。~~运西园公子宴饮之典:苏州城西园中宴饮的兄弟们啊,你们夜夜笙歌醉卧画堂时,是否也想到我呢?(回扣首联和诗题一二同道)
西园:西园公子之典。原指魏文帝曹丕。曹植诗《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文选》李善注:“公子,谓文帝。”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曹王为公子时常在此夜宴,接待文士。苏州亦有园林名“西园”。
多思:多情思;多相思。唐·韩愈:“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唐·元稹《红芍药》:“结植本为谁,赏心期在我。採之谅多思,幽赠何由果。” 北宋·杨忆:“谢塘春昼偏多思,潘鬓秋风苦未凋。” 宋·仲并:“几片雪多思,一枝梅有情。”
笙歌: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奏乐唱歌。《礼记·檀弓上》:“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旬日而成笙歌。” 唐·王维“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 宋 张子野:“相逢休惜醉颜酡,赖有西园明月照笙歌。” 明·梁辰鱼 :“千门花月笑相迎,喷鼻香风满路笙歌引。” 清·蒲松龄:“归过洞庭,见一画舫,雕槛朱窗,笙歌幽细,缓荡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