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支持宋刻本,也是我们很熟习的版本,还有一种是敦煌版,名为《惜罇空》,很多专家力挺这这一版,至今仍没有定论。
除了版本问题,《将进酒》的另一个争议之处在于:题目中的这个“将”字怎么读,到底读jiāng还是qiāng?
关于这一点,目前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大多数学者认为读“qiāng”,翻译为“请”,“将进酒”即为“请饮酒”。
第二种,读“jiāng”,是由叶嘉莹师长西席提出的。
当代人对古诗词多用朗读,而古人则多为吟诵。
吟诵,是一门学问,诗词中每一个字的腔调都有其分外的变革,老一辈学者吟诵的腔调,基本都是从上一辈学者那里继续来的。
身为诗词研究大家的叶嘉莹,同时也是一位吟诵大家,她曾在一门视频课中吟诵《将进酒》,把“将”读成“jiāng”,并且补充说,李白的《将进酒》是沿用古乐府的诗题,那些把《将进酒》的‘将’读“qiāng”而不读“jiāng”的,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妄人。
另一位支持的学者也说,“现在很盛行的把《将进酒》读成“qiāng进酒”,实在是没有道理的十分可笑的误读!
”
那么哪一种才是精确的呢?下面我分为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从字音流变角度来看,有些字随着时期的发展,读音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现在我们能查阅到的最早的韵书,是在唐代《切韵》根本之上弥补修订,编撰完成的《刊谬补缺切韵》。
书里记载:
卷一平声五阳韵:“将,即良反,大也,行也。又即亮反。”读为“jiāng”音;
此书第四卷去声五样韵:“将,将师。又即羊反。”读为“jiàng”音。
由此可推,唐代关于“将”字,其平声、去声字是同一的,读音不同,音调有异,然而并无“qiāng”字读音。
那么,“qiāng”的读音最早涌如今何时?
根据干系文献记载,在宋代的措辞笔墨互换中,“将”已经涌现了“qiāng”的读音。
到了清代后期。《将进酒》中“qiāng”字读音日趋成为主流,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个方面,吟诵传统。
古诗中,很多字都存在争议,有人建议古诗该当读古韵,取古意,方不减诗意。
比如,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读“xie”还是“xia”就存在很大争议。
在当代汉语中,“斜”除了“xie”的读音外,还存在“xia”、“ye”、“cha”三种古音,如汉代匈奴单于名为 “伊稚斜(cha)”,终南山有一山谷名“褒斜(ye)”。
在古代汉语中,异读有三种办法:
第一种,通假异读。
王维的《鹿柴》中,“鹿柴”是地名,“柴”字是“砦”的通假字,“砦”又是“寨”的古字,以是这便是通假异读,应读为“zhai”。
第二种,破音异读。
指某字改变了词性或意义,而改变读法。
如“乘”字,在当代汉语中多是动词的含义,然而它在古汉语中还可以做名词用,指“兵车”,千乘之国,这时候就要读“sheng”。
第三种,专有名词在古代有分外读法。
如:冒(mo)顿(du)(人名)、暴虎冯(ping)河(专有词汇)、绿(lu)林豪杰(专有词汇),等等。
《将进酒》中的“将”字,肯定不存在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可能存在破音异读的环境,读“jiang”可能更符合唐人习气。
第三,从“将”字字义角度考虑。
很多学者乃至是工具书,都选择诗经中的名句来佐证,如《卫风·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郑风·大叔于田》中“将叔无狃,戒其伤女”。
以上,“将”字古训皆为“请”,读音为“qiāng”。
据此,学者们也认为《将进酒》中的“将”为“请”,音该当读“qiāng”。
然而,著名诗词学家叶嘉莹师长西席提出异议,她认为,《诗经》中表示“请”的”将”,多用于男女之间,如“将仲子兮”中“将”是对自己所爱之人说的,表示语气的婉转,“啊,仲子”。
而《将进酒》中,不是男子对女子的委婉之词,李白的口气,该当如黄河之水涛涛而下,是“jiāng进酒,杯莫停”,她认为口气不同、场合不同,词义也应该有所差异。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将进酒》中“将”字读“jiāng”会更适宜。
在当代汉语中,“将”字只有“jiāng”、“jiàng”两种读音,分别作为形容词、副词和名词。
按照韵律学的习气,所处时期为何即读何,当下中小学教材中皆将古音读为今音。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将进酒》中“将”字读为“qiāng”已成定论,无从更正。
就连我此刻打字写这篇文章,只有打“qiāng进酒”,才能完全出来这三个字。
私以为,在解读《将进酒》时,可从众读“qiāng”,但一定要明白个中还有争议,有待确定。
不知道大家的意见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