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维系生物多样性,是天然的“水库”“碳库”。
实在,它还是一个巨大的“粮库”,蕴含着强大的生产力,能够为人们供应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菌菇、蔬菜等绿色食品。

福建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5.12%、位居全国首位。
广袤的森林资源,为福建人的饭碗供应了更加丰硕的食品。

自古靠山吃山的福建人,科学利用林地资源、深入挖掘森林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木本粮油和经济林,全力开拓“森林碳水”“森林蛋白”“森林油脂”,以更好知足公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品消费需求。

开拓森林粮库

深入践行大年夜食物不雅观  福建上山入林向森林要食物

如果要评比福建省菜,竹笋一定是有力的竞争者。

竹笋被称为“土里长出来的氨基酸”。
福建拥有全国最大的竹林面积,竹笋年产量约140万吨。
毛竹笋、绿竹笋、雷竹笋、麻竹笋、酸竹笋、苦竹笋……舌尖上的竹海,一年四季不打烊,源源不断地供应“一口鲜”。
笋丝鸡茸、脆笋锅巴、竹笋炖排骨、蛋奶金丝笋、生扒鲜笋团鱼……无笋不欢的福建人不负大自然的赠送,开拓出了花式吃法。

福建人对竹笋的开拓,不止于就地取材,更有科技与家当加持。

在竹笋大家族中,毛竹冬笋因鲜喷鼻香脆甜的口感备受青睐,但产季集中,过期不候。
如今,时空的限定被冲破了,消费者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能吃上原汁原味的冬笋。

“首先过300℃热蒸汽,对鲜笋进行穿透式蒸煮,再过冷水冷却,末了采取超低温冬眠技能速冻。
”福建省联华七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敬付说,他所在的建瓯市是全国最大的水煮笋生产基地。
传统水煮笋加工,需经历蒸煮、乳酸发酵等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毁坏了竹笋内部细胞构造,难以完全保留鲜笋营养身分与口感特性。
这套新技能打破了瓶颈,让冬笋爱好者不分时地都能品尝到冬笋刚刚破土而出时的鲜美滋味,也为日趋同质化的竹笋加工行业带来了新动力。

把山里的土特产吃出花样、吃出科技范、吃落发当化,源自福建人因时制宜践行大食品不雅观。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敷全国均匀水平的四分之一,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物产丰富的省份。
盯着有限的耕地,一定吃不饱。
视角从山下转换到山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福建作为全国最“绿”省份,广袤的森林犹如天然粮库,能够供应木本粮油、菌菇、蔬菜、动物蛋白等绿色食品。
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计策问题》中,习近平同道就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办理用饭问题,应该转变思路:耕地给不了,森林来给。
福建人历来靠山吃山,勇于上山入林,向森林要食品。

锥栗,很多人都知道是风味独特的坚果。
但在粮食紧缺的年代,它可是山区老百姓代餐美食。
作为主要的木本粮食,锥栗果仁富含淀粉以及多种营养身分。
在建瓯市,从前流传着一句话:“山多地少不打粮,不种锥栗没出路。
”当地栽培锥栗的历史近2000年。
这粒“土疙瘩”,不仅帮助老百姓度过了饥馑年代,还成为致富增收的特色家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瓯市突出念好“山字经”,鼓励和支持锥栗家当发展。
如今,全市锥栗栽种面积约50万亩,占全国45%以上,年产值约8亿元,惠及23万人口。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约30%。
如何让中国人的油瓶子多装中国油?森林给出了新解——发展木本油料,开拓油源。
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历来是山区百姓主要的脂肪来源。
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落曾创造户均两担油的全国高产记录,被国务院付与周恩来总理题词的“绿色油库”锦旗。
作为油茶主产省份之一,福建现有油茶林约250万亩,年产油超2万吨,总产值50多亿元。

激活立体空间

扁肉、拌面、蒸饺被称为沙县小吃“三件套”。
实在,各式养生炖罐也是沙县小吃不可或缺的主角。
穿山龙、牛奶根、黄花倒水莲等中药材,则是个中的灵魂。

福建有自己的煲汤文化。
山区老百姓就地取材,将各种野生中药材融入日常饮食。
随着消费市场扩大,中药材需求量逐渐增长,如何稳定获取原材料?森林粮库再次给出了答案:开拓林下空间。

初夏时节,走进三明市沙县区凤岗街道西郊村落的马岩生态园,森林立体空间蔚为壮不雅观:上,人工杉木林郁郁葱葱;中,几年前刚套种的闽南、鄂西红豆等宝贵阔叶树茁壮成长;下,草珊瑚、多花黄精等中药材长势恰好。

“这片林子本是近30年生的纯杉木林,我们在林分改造的根本上,采取林下立体集约栽培技能,栽种了300多亩中药材。
”马岩生态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敏说,林下空间与野生环境相似,这里出产的中药材品质靠近野生资源,同时节省耕地资源,栽种本钱更低,还能有效缓解沙县小吃配料原材料短缺问题。
目前,牛奶根的收购价为每公斤84元,增奏效应显著。

如果你走进森林来一场绿叶寻踪之旅,会创造这也是一场寻味之旅。
树上枝繁叶茂,季候鲜果、风味坚果、油茶果飘喷鼻香四溢;树下百草丰茂,蕨菜、菌子在树冠的荫蔽下野蛮成长。
林下空间可谓福建人的第二块“耕地”。
过去,人们在这里探求野味,果腹充饥;如今,人们引入当代种养技能,因时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在不与粮争地和不砍树的同时,生产绿色食品。

“我们坚持科学利用林地资源,立体、集约发展林下经济。
”省林业局有关卖力人说,福建鼓励在不毁坏森林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优先利用商品林地发展林下经济。
2013年,省财政便设立林下经济利用补助专项资金。
个中,2021—2023年共安排1.6亿元资金,扶持全省林下经济家当发展。
同时,各地探索发放林下经营权凭据,授予林下经营权凭据质押贷款权能。

目前,全省已方案布局培植闽东南、闽东北、闽西和闽北4个林下经济产品主产区,大力推广“一县一业、一村落一品”发展模式,形成了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畜、林油、林粮、林果等业态。
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

林下生“金”的故事,正在福建茫茫山林中不断上演。

好山好水、迷彩服、养蜂好手……这是钟亮生为自己精心打造的“人设”。
在抖音平台,他的账号拥有8万多粉丝。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镜头,钟亮生走进蜜蜂王国,探求蜜源植物、诱蜂、分蜂、割蜜,也让武平梁野山出产的蜂蜜走进千家万户。

退伍军人钟亮生,曾是武平县中赤乡的一名护林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丰树茂,蜜源更丰富。
他瞅准商机,利用林下空间,转行创办梁野仙蜜养蜂专业互助社,带领乡亲投身“甜蜜的奇迹”。
如今,互助社蜜蜂养殖规模超1万箱。
蜂蜜还被开拓成了蜂蜜绿茶、蜂巢酒、蜂蜜护肤品等蜂制品。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林下空间的生产力正不断被激活,“不砍树也致富”成为新风尚。
紫灵芝、象洞鸡、富贵籽、白背草、铁皮石斛……林下空间实现了物尽其用,变身“绿色工厂”,更是林农增收的“聚宝盆”。
目前,武平全县林下经营面积超150万亩,年产值约40亿元,全县超3万林庄家受益。

造就家当动能

在传统印象中,森林食品是小众的土特产,在餐桌上的地位仅限于“尝鲜”而已。
随着老百姓食品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这一局势正在发生改变。

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和颜悦色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低落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
与此同时,肉蛋奶、菜果鱼等需求量逐年上升。
一降一升,哀求我们适应消费趋势,进一步构建多元化食品供给体系。
这为森林食品开拓带来了新的机遇。
曾经躲在深闺的土特产,逐渐走出大山,走上大众餐桌,走向家当化道路。

油茶,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天下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油茶籽加工制成的山茶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80%,比备受推崇的橄榄油还高。
随着“少吃油,吃好油”康健伙食理念渐成共识,油茶家当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不久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油茶技能团队带着一批接穗闇练工来到福安市范坑乡,为当地油农示范高接换冠技能。
这次引进的是该团队选育的“华硕”“华鑫”“华金”“湘林210”等品种。
它们的理论产油能力都能达到每亩近50公斤。

除了外引,福建还加大内培力度,大力推进油茶良种选育。
福建已持续履行6期种苗科技攻关和2轮种业创新与家当化工程,建成省级以上良种基地1475个、造就油茶良种苗木900多万株。

品种更新换代,为的是走出油茶林低产之困。

油茶要高产,离不开精耕细作。
但过去,许多油农疏于管理,使油茶林陷入“人种天养”的田地。
全省200多万亩油茶林中,低产林占比超过50%,均匀亩产油不敷10公斤。

眼下,福建正推进油茶生产三年行动,将低产油茶林改造列为主要任务——对林相破碎、树龄过大的油茶林更新更换,栽植良种新苗;对品种产量表现不佳的油茶林,通过高接换冠,引入新品种;对付管理粗放、根本举动步伐条件差的油茶林,强化施肥、修剪方法,完善举动步伐配套,旋转“人种天养”“重造轻管”的局势。

科技创新为油茶家当发展带来新动能。
家当链条延伸,则让其附加值实现倍增。

在尤溪县,龙头企业福建沈郎油茶株式会社除了生产食用油,还对油茶资源综合利用,开拓出护肤品、日化产品、口服产品等精湛加工产品。
在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互助社探索开展“认领一亩油茶”活动,开拓油茶产销新模式,同时操持依托3000多亩油茶园资源,打造茶旅游特色小镇。

不仅仅是油茶,森林粮库在家当化进程中,成为山区“绿色金库”。

一根竹笋可以有多少种打开办法?脆笋、炭烤笋、烟笋……春笋产季,走进建宁县味蕾跳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开足马力,将一根根鲜笋加工成笋制品。
这家年轻的企业成立于2020年,依托科研院所科技赋能,在笋深加工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拳头产品“纸片笋”销量全行业领跑。
眼下,该公司正抢抓预制菜行业风口,加大笋预制菜产品研发力度,泡椒春笋、葱油春笋、酸菜春笋等新产品已陆续上市。

建瓯锥栗,曾经的充饥果,如今已是高端休闲食品。
近年来,当地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先后完成《锥栗优秀无性系选择的研究》等20余项攻关课题研究,成功研制锥栗脱壳机,补充我国锥栗脱壳技能的空缺,打开了锥栗精湛加工的大门,改变了以往只卖鲜果的局势。
(福建日报 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