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活在北宋太平期间,那时候的文人,不管是欧阳修、王安石还是晏殊,都可以风花雪月。
辛弃疾不一样,他生活在羸弱的南宋,那时候的文人分两类,一类是什么都不管的范成大式文人,一类是去世前都念着“元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式文人。
显然,辛弃疾是第二类。
这类人,如何能洒脱得了,如何咽得下心中那口不平气?

辛弃疾不是一时看不开,他是至去世都未曾看开。
开禧元年,赋闲多年的辛弃疾被再次启用,镇守江防要地京口,这一年66岁的词中之龙登上了京口北固亭,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00多年后的本日,很多人对这首词最深的印象该当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8个字。

笔者还记得当年在教材上读到这句词时,只以为这话在霸气中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落寞,可惜年少懂了那么多。
而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背得滚瓜烂熟,却理解错了。
让我们先来读一下全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何意很多人背得滚瓜烂熟却理解错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平凡巷陌,人性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笔者看来,这是辛弃疾水平最高的词作。
论意境,这首词一开篇就英气冲天。
不管是“千古江山”,还是“金戈铁马”,词中之龙都奥妙地加上了斜阳草树等凄美的意象去中和它,让这份豪情中带着一丝伤感。
同时全词利用了大量的典故,但辛弃疾便是有本事让这些典故完美地与面前的景况相领悟,一点儿都不显生硬,这个火候一样平常文人达不到。

对付词中的末了一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少时笔者以为懂不了,如今却不愿懂。
由于,懂了,会心疼。
很多人以为,这是辛弃疾在疑惑廉颇老了是不是能食饭,同时他也在疑惑自己能否再担重任,这种理解真的对吗?

这句话是一个典故。
当年,年迈的廉颇到魏国,希望能得到赵王的重用,但赵王却却担心他年纪太大了,派人去查看他的情形。
廉颇为了证明自己,便吃了一斗米饭,吃了十斤肉,然后又披着盔甲上马。
可是就算是他如此刻意表现,末了赵王还是没有用他。

这8个字确实有豪情,但更多的是无奈和疑惑。
然而辛弃疾疑惑的不是自己和廉颇的能力,他疑惑的是朝廷对他的信赖,以及北伐的决心。
再次被启用,辛弃疾心中何等欢畅,那一次次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终于在年过60后实现了。
然而,这些年的官场沉浮他太理解南宋朝堂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他担心,这次提出北伐不过又是一次一时兴起。
他自己就像廉颇一样,明明尚能食饭,赵王却仍有不用他的情由。
他害怕,他怕廉颇当年的悲情在自己身上上演。
这便是这8个字的深刻涵义。

辛弃疾的担心没错,就在写下这首词后不久,他就从京口被贬到绍兴府等地任职,贰心中渴望的北伐也并没有来。
意气消沉的他,辞职离开了。
一年多后,68岁的辛弃疾带着遗憾离世了,听说临终前他仍喊着“杀贼”。
此后,朝廷给了他很多追赠和封赏,但这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他生前都未曾在意过这些名与利。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少时读不懂这一句,可如今却甘心自己未曾懂。
但唯有读懂了这8个字,才能明白,为何辛弃疾始终活不出苏轼的洒脱。
便是这份不洒脱,让笔者爱了他20多年,还有人和我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