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9

北大李鹏飞解读苏轼(04:39)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咏中秋的千古名篇,这首词为什么能够得到浩瀚读者们的厚爱呢?

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他(苏轼)从京城外放到山东的密州做太守。
他该当是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往后,主动哀求去做地方官,属于仕途不太顺利。

视频|李鹏飞苏轼的咏中秋名篇水调歌头为什么千古流传

其余,苏轼跟他的亲弟弟苏辙感情很深,到神宗熙宁九年的时候,他们已经有整整七年没有见面了,以是在中秋之夜他特殊地思念弟弟苏辙。

记录片《苏东坡》截图

这首词得到历代读者的喜好,很主要的缘故原由便是它里边的个人的情绪和人生的态度。
上篇跟他当时个人的处境是有关系的,看到中秋之夜的这一轮皓月,他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一种超然世外的感情。
“我欲乘风归去”,暗含着道家那种要飘然远去的情怀。
这里边最让我们动容的实在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虽然道家给苏轼指出了其余一条飘然远翥的人生道路,但是他还是更加热爱这个人世间,(由于)人间间有一种亲情的温暖。
他这样的选择也表现了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词转下篇,紧张是表现他对苏辙的一种怀念,在这么一个中国人传统的团圆的节日,苏轼一贯不能入眠。
那么他怎么来写对弟弟的思念呢?他追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类的悲欢离合,是我们所不能掌握的。
这彷佛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里面包含了一种很深奥深厚的对人生遗憾的感慨。
以是,这既让我们感到启迪,同时又冲动了我们。
后边说“此事古难全”,从古至今都这样,我们无可奈何,那么我们只能有一种美好的诚挚的祝福。
这祝福,首先是针对他们兄弟两个,同时也是针对世上所有的人们的一种美好的祝福。
苏轼把所有古人在这方面的诗词高度概括,更融进了他自己的情怀,变成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葛晓音/著,北京出版社,2019年4月版

葛晓音在《山水有清音》中评价苏轼是位达不雅观的墨客,苏轼在颠沛流离的生平中,是如何活出诗情画意的?

苏轼的生平,充满颠沛流离,充满了坎坷,但是他一贯有一种旷达、乐不雅观、倔强的态度,这样一种态度在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词里加以表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东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时候,所表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生风雨的洒脱从容,而且也带有一种倔强的姿态。
他在其余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边也写了几句特殊有名的句子。
他说:“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使女。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写的是别人流放的经历,实际上表达的是苏轼自己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湛的传统文化给苏轼一种力量。
其余,他有个人的文学和艺术天赋,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天下、对周围的事物有一种高度的感想熏染力、一种敏感性。
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文里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赤壁赋》里边,随处颂扬的一段话,概括了苏轼的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也表达了他的一种美学不雅观念。
他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对)大自然的这种热爱和沉迷洋溢于字里行间。
王水照师长西席是研究苏轼的著名学者,他说了一句很好的话,现实人生是很功利性的,一样平常人很随意马虎沉溺在个中不能自拔,但苏轼成功地把现实的功利的人生转化成了一种审美的人生。

审美能够给我们的感官、给我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愉悦。
苏轼把人生变成一种审美的人生,他的情绪、精神天下都充满了愉悦,那么他就能够超越功利,超越是非,也超越荣辱,他就随意马虎生活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里边,他的人生状态跟一样平常人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