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写完这首《虞美人》没多久,就被宋太宗赵光义赐去世。
他是个失落败的国主,却是个成功的词人。
在降宋之前,他也写诗填词,但是他为后人所熟知的几首词都是写于被俘虏之后。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自是人成长恨水长东”……
故国的留恋、亡国的仇恨、沦为囚徒的悲痛,全都表示在他的这些词作中。
午夜梦回,他常常想起金陵城破,“肉袒出降”的情景。
他以一首《破阵子》记录了当时国破的惨状,短短几句令人断肠。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兵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原是唐教坊曲名,传闻此曲最初是为了歌颂唐太宗征讨四方的功绩。
北宋的柳永、张先、晏殊等人都曾写过此曲,最为后人所熟知确当属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壮怀激烈,与原曲也最为契合。
而李煜的这首《破阵子》虽不如辛弃疾的悲壮,却也是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沦为囚徒后沉痛的心情,字字血泪,具有极强的艺术传染力,令人不忍卒读。
词的上半阕紧张是回顾南唐昔日的繁华景象。
开头两句从韶光和空间这两个角度落笔,总写南唐的江山之盛。
南唐最初是由李煜的祖父李昪(曾用名徐知诰)所建立,后来传位中主李璟,李璟传李煜,至灭亡历经了三十八年,词人这里是取整数,故而为四十年。
而南唐最壮大的时候有三十五个州,但是详细周遭多少公里就不好说了,以是这里的“三千里”算是泛指。
“四十年”、“三千里”,一实一虚,既对称又突出了南唐江山之锦绣,为后文的抒怀作铺垫。
而接下来“凤阁”和“玉树”这两句,是词人精心截取的两个画面,进一步突出南唐的繁华。
末了一句“几曾识兵戈”,以强烈的反问语气,抒发了词人的沉痛、仇恨之情。
他为何会有这样的反问?我以为有两个缘故原由。
一是历史成分,唐朝的开国天子李昪一贯提倡“休养生息”,乃至因此被臣子讥讽为“田舍翁”;中主李璟初继位时曾故意开疆拓土,奈何实力不济,反而使国力日渐衰退,后来便老诚笃实偏安一隅了。
末了继位的李煜也不是好战之人,很长一段韶光,南唐都是相对和安然定的,以是李煜根本没有想到战役会来得如此之快。
第二是由于像王国维所说的,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逐日过的是纸醉金迷的生活,根本无法想象战役到底是何等残酷。
这一句反问,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仇恨痛楚,看到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也使前四句繁华景象的描写都有了着落。
接着的下半阕描写的是他沦为俘虏后的生活情景。
“一旦”二字承上启下,使高下两片无缝衔接。
“沈腰潘鬓”持续用了两个典故,极力凸显了他悲惨的心境。
“沈腰”说的是南朝文坛大佬沈约,他由于患病而日渐瘦削,腰带频减;而“潘鬓”指的是古代第一美女,西晋文学家潘安,他在30多岁的时候,因仕途不顺,两鬓斑白。
“沈腰潘鬓消磨”只此6字可知他的囚徒生涯是有多么心伤悲痛。
接下来他专门截取了离开故国,辞别太庙的那个场面,将他的悲愤之情推向了顶端。
为什么“辞庙日”会令他如此印象深刻呢?
大概是由于这一天是他人生中的迁移转变点,从此他再也不是一国之主,而是俘虏。
末了他以“垂泪对宫娥”结束了整首词,他满腹的愁苦无人倾诉,只能对着一众宫娥默默垂泪,何等悲哀。
全词从南唐的繁华写到亡国后的囚徒生涯,跌宕起伏中,畅快淋漓地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痛之情。
无论是从艺术手腕还是抒发的情绪上来说,这首词都不输《虞美人》,短短几句令人断肠。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好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