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平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是当之无愧的“诗王”。
不像李白杜甫,他们的诗歌集都是后人整编的。
白居易生前就曾编纂了个人诗集,还写了首诗向元稹和李绅炫耀自己的才华,这首诗名为《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全诗如下: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这该当算白居易最自恋的一首诗了,虚假才华,但却让人无法回嘴,毕竟他所夸耀的都是事实。
诗题中的元九和李二十便是指元稹和李绅,他们都是白居易的好友。
九、二十,是他们在家族中的排行,古人常以此称呼好友,就像《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一个“戏”字解释白居易这首诗并不是非常严明的,而是带有调侃意味,大概是奔着和好友相互娱乐而写的。
诗歌开头两句便列举了自己最负盛名的诗作,显示了自己卓越的才华。
一首《长恨歌》是多么地有文采又有风情,十首《秦中吟》则充满了匡时济世之声。
《长恨歌》我们都知道,描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诗中有不少千古流传的名句。
而《秦中吟》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它们是一组诗,描写的是当年白居易在长安所见所闻的十大悲事,在当时意义深远,如今对我们而言却显得很迢遥。
曾经迷惑白居易最出名的该当是《长恨歌》和《琵琶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但这首诗却没提到《琵琶行》。
后来对了一下韶光,创造这首诗大概写于815年,而《琵琶行》作于816年,以是没遇上。
而接着的三四句调侃两位好友,显示了三人的亲密关系。
元稹常常偷学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被我的乐府歌行诗所折服。
当年元稹曾受白居易启示,诗风大改,“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
而“短李”便是指李绅,因他短小精悍,故有此“外号”。
他原来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善于写乐府诗,而白居易的乐府诗比他更胜一筹,令他自叹不如。
“老元”“短李”这两个称呼,表示了白居易和这二人的亲密关系,若非如此,也不敢如此随意称呼。
接下来的五六句是在感慨自己的人生。
这世上的荣华富贵大概是无缘了,也就身后的才名,聊以安慰了。
这里既是自大才华的表现,也充满了一种不公的心伤苦楚。
当时的他被贬江州,心中继位苦闷。
当年他曾给同样被贬谪的刘禹锡写过“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这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
空有一身才华抱负,却是无法施展,这样的烦闷不得志大概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吧。
末了七八句,以一种自傲的语气,极显自己的才华。
不要说我才大气粗,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了。
此“才”非彼“财”,那些钱财生不带来,去世不带去,而白居易的才名却是千古流传,就像杜甫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全诗所蕴含的感情是繁芜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夸耀,又有对好友的戏谑调侃,还模糊有一种不平的烦闷愤慨,相互领悟,倒别有一番韵味。
有些人认为白居易这首诗太过自大,不过我倒以为他有这个成本夸耀自己。
就像《唐诗快》所言:直得虚假,不差,不差!
不知读了此诗,你对白居易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你是否欣赏他这种自恋的态度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