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马迪并没有“吃老本”,他把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演奏、创作和理论研究上,相继推出了《赶牲灵》、《塞上风情》、《山居秋暝》、《大漠》、《望乡》、《纺线线》、《春夜喜雨》、《跑旱船》等一批佳作,同时,在演奏上不断追求新的理念,在自己的演奏实践中努力探索最适宜自己的演奏方法,冲破“南北派”的界线,探求属于自己的和谐之声,逐步形成了集创作、演奏、传授教化于一身,以诠释“秦风古韵”为主的“马迪风格”。
2007年金秋,正值海内首场“天韵·风雅”马迪笛子作品独奏音乐会在西安举行之际,在欣赏马迪笛艺作品的同时,有必要对其笛乐艺术进行深入地磋商和研究,以便使这“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能够传播和发扬。“马迪风格”紧张分为三个部分,即:创作、演奏和传授教化。
“要想在笛子演出艺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作品。”这句良言彷佛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老一辈的冯、刘、陆、赵到中青年的演奏家俞逊发、詹永明等大家,无不都有自己的旷世之作,马迪也不例外,凭借20岁的习作《秦川抒怀》一举成名。成功的背后固然有着父亲的严厉督匆匆以及自身的努力,而更为直接的是基于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孕育出创作的灵感。古城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统领八百里秦川。土沃物丰,地杰人灵,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千年之久。秦汉的辉煌,隋唐的壮盛。在这块古老的地皮上,历史曾镌刻了无数的神奇,马迪——成长在这片古丝绸之路出发点的长安人,“秦风古韵”已深深地融入其血液之中。在其创作的数十首作品中,大多数都表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此根本上,又时时挖掘新的音乐元素,探究新的创作思路和理念。其作品大致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其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歌、戏曲音乐和传统音乐。谈及这一点,还要从陕西的地域、人文、措辞和民歌提及。陕西包括陕北、关中、陕南,唐代后景象恶变、生态衰变、地皮贫瘠、旱灾绵延,方志云“人性躁动、风气果决、尚醇厚、好俭约。”利用的措辞是西北中原官话的关中方言和陕北晋语,受其地域、人文、措辞的影响,早就了陕西人豪迈、刚毅的脾气,随之产生了苍劲的民歌。陕西的民歌文体紧张有山歌、小调、舞歌、号子等组成,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豪放的“信天游”,除此之外还有秦腔、二人台、秧歌等。此外,由于是多朝古都的缘故,多种类型的古乐,尤其是唐乐流传至今,丰富了陕西的音乐类型。从音乐本身来看,其调式徵、商、羽调式,多向下属宫音系统转调,多四、五度连续回返跳进,其色调较为纯挚,常见的乐汇音组有512、562、623、5612,除此之外,还有带有地方色彩特色音阶,如 7声音阶(燕乐),偏音降7和4,同时也包括戏曲中的苦音、哭腔等,这些音素整合起来,形成了“秦风古韵”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马迪正是利用着这一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曲风。《赶牲灵》、《秦川抒怀》、《塞上风情》、《晨曦》、《纺线线》、《跑旱船》等曲目都是根据当地的民歌和舞歌改编、提炼而成;《秦腔曲牌》是根据秦腔牌子曲移植而成;《山居秋暝》、《登幽州台歌》、《夜雨寄北》等曲目则是利用唐诗的意韵和古乐的神韵结合而成,欣赏之时,顿时使人身临其境,感想熏染到黄地皮的豪情激越和凄美,体味到古乐悠远深邃的意境。
其二,在立足地方特色的根本上,勇于推陈出新。继《秦川抒怀》、《塞上风情》等一系列作品被众人肯定后,马迪试图将音乐的风格从秦川风情中转移到其它领域,2001年,他结合了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通过对古丝绸之路上商队行程的描写,加之他乡的腔调,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他乡风情。此曲一经问世,受到了浩瀚演奏家和笛友们的高度评价,可谓是为新世纪的笛曲创作增长了一抹亮色。此后,这股创作的新思潮一发不可收,在2003年又相继利用了闽南的音乐素材,谱写了《望乡》;根据杜甫的唐诗《春夜喜雨》的意境创作了同名排箫曲《春夜喜雨》;2005年又根据山西民歌改编了《看秧歌》……或许是跨入新世纪给马迪带来了新的创作思绪,这些乐曲不单单是纯粹地借景抒怀,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空想境界的追求,充分地反应了作者对“美”的深刻理解。
第三,其作品形式丰富多样,主旋律和伴奏构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在其作品中有笛子独奏曲、笛子与乐队作品、笛子二重奏、排箫曲等类型,选用的笛子紧张以适宜“吹情”的F、E调中音笛和以长于表达“意韵”的低音大笛为主,特殊是利用了无膜低音笛,产生出一种特有的质感,较完美地表达了乐曲深层次的内涵。其作品强调主旋律的连贯性和耐听性,险些每首乐曲的旋律都会使人久久回味,在创作时,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大致写下旋律,之后反复吟唱,以求旋律的精细完美,《秦川抒怀》便是在反复念唱陕北民歌《绣荷包》中,稍许变换音阶的行进,利用碗碗腔的戏曲韵味,加上民歌旋律笛子化的手腕而出身的。此外,他的作品不只只是主旋律美,它的配器与主旋律相得益彰。配器中不仅采取了传统的音型节奏,更多地加入了地方音乐的色彩,利用了“我繁你简、你简我繁”的手腕,同时配有复调的穿插,层层推进,使整部作品层次光鲜、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意味深长。
这些精良的乐曲和配器险些都出自于马迪一人之手。这对付一位专业的作曲家来说可能不是件难事,但对付马迪来说那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才华。细细想来,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文化深厚、人文气息浓郁的古城,对精良音乐文化的感悟加之后天的勤奋,匆匆使美好悠远的音符从其心中自然地流露,此时,我们早已抛开业余和专业的界定,由于,只有自己内心的心声才是情真意切的。
好曲子更须要好的演奏家将其演绎、推广。马迪作为当代中国精良的笛子演奏家,诠释自己的作品更是当仁不让。可以说,他的演奏是随着作品的深入而逐步完善的。
从吹法上来看,他讲究气息贯通,声音追求松、圆、透、亮,南北兼容,中西结合。马迪认为“吹笛以气为本,气通百通。”在其演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想熏染到他的松弛,无论演奏什么风格的曲子,音色都是那么的圆润、干净,声音具有强有力的穿透力。他演奏时,气流是非常的缓慢,气是通过小腹的支撑,经由畅通的腔体自然流出(意指口腔打开,其从腹腔哈出),这样能使声音更为集中,把跑宇量降到最低点,在轻松的状态下便于气息的掌握;正是由于这种松弛的演奏状态,在其演奏过程中利用了“马氏”特色的气震音,他的气震音有别于一样平常纯挚意义上的腹震音,他是根据音乐的发展和起伏,利用各种不同速率和气息位置的气震音来表达乐曲的内涵,时而用深厚的腹震音表现幽远的诗意;时而用气位较浅的气震音来表现如泣如诉的凄美;时而又用两者相结合的气震音,虚实交替,表现出情景交融的风采,这些不同幅度气震音的利用正如人们的倾诉,诉说着一段段动听至深的故事。他那种自然的吹法,还借鉴了泰西长笛的演奏法,音色柔柔顺约,高、中、低音的音色相对统一,这种吹法在演奏古韵意味的曲子中尤为明显,表示出“气韵生动、笛人合一”的超凡境界。
从演奏技法上来看,除了常用的笛子演奏技巧以外,马迪还在笛子上利用了“揉音、交击、刹气、呼音、无膜金属声”等新演奏技法,拓宽了笛子的演奏技法。提起揉音,我们很快就会遐想到《秦川抒怀》中降7的演奏,它是通过食指和中指并拢,折衷地向下压揉,演奏降7音,产生出犹如板胡压弦的独特效果,利用这一技法来模拟陕西音乐中的苦音,非常靠近人声,用于此曲中,好比是戏曲中的润腔,为乐曲增长了无穷的韵律,可以说,这个技巧也险些成为了演奏陕西风格乐曲的常用“武器”。“交击”最先在高明老师的《陕北好》中利用,它是通过相邻两个手指持续交替颤动,产生出特有的灵动、交错之感,马迪在《赶牲灵》中利用,模拟骡子的叫声,惟妙惟肖;在《山居秋暝》中利用,以追求空灵的意境。提到《山居秋暝》,个中除了利用“交击”的技法之外,还创始了“刹气、呼音、”这三种分外技巧。“刹气”源于尺八的技法,用强有力的气一触即发,注意灌输吹孔,产生惊异震慑之感;“呼音”是笛音和喉音的结合,即在演奏旋律的同时,喉咙吟唱出不同的腔调,具有和声的效果;“无膜金属声”则是指利用无膜的低音大笛,通过对气流、音色的掌握,发出犹如箫一样平常的金属声,本曲利用这些技巧,以求通过幽远的笛声,展示出古诗意的深邃意境。马迪对演奏技巧的合理利用,增强的乐曲的风格性,同时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马迪作品风格”特色。
谈到“美”,每个演奏家都有各自的不雅观点,马迪对“美”的理解可以用“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层层深入、气韵生情”这十六个字来概括。他认为,在一首曲子中,除了在强弱上要有变革之外,还需根据乐曲的意境,在音色上有起伏的比拟,从美学角度上来讲,如果整首乐曲都是一种音色的话,纵然音色非常统一、完美,但从整体上剖析,一成不变的美就不完美了。从马迪的作品本身和演奏上来看,都是由几个层次组成,在不同的段落中,他将气韵、音色也分成几个层次,缠绵柔美、柔中带刚、意韵深远、由浅入深地刻画出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他的作品犹如曲线图一样平常从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连绵起伏,他的演奏更是冲破了原来认为“北方笛派”都是粗犷,大音量的片面思想,马迪用他那沉稳而又失落豪放激越、粗犷而不失落委婉细腻典雅之韵,用他那特有的审美思想和音乐语汇讲述着秦俗民风和大唐神韵。
在演绎奇迹如日方升的同时,马迪不忘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著书,积极投身到专业竹笛传授教化和业余竹笛推广事情中。
在业余韶光里,马迪也没有闲着,2007年4月,为了更好地促进陕西竹笛艺术的遍及、教诲和互换,他创立了“马迪笛、箫、埙联谊会”。他让出自己在陕西省歌舞团里的住房,作为联谊会的活动场所,定期举办笛友互换会和讲座,解答笛友们的问题,并且亲自为笛友们示范、讲解;成立短短几个月来,参加联谊会的朋友愈来愈多,可以说这个联谊会成为了笛友们乐园。应笛友们的强烈哀求,2007年7月,又在西安举办了首届“马迪竹笛研习营”, 来自美国、黑龙江、广州,湖南、山西、河南,江苏、山东、内蒙、甘肃、河北等地区的30余名营员汇聚一堂,他们相互互换、相互学习,马老师逐一进行辅导,营员们收成颇丰。今后,马迪表示要多举办此类的业余互换活动,并时时约请专业的演奏家们共同参与,他非常乐意担当“笛文化”的传播大使,为继续和发扬中国精良民族文化出谋划策。
“实践是考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由多年来的传授教化、实践,马迪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讲究:“气出丹田、小腹支撑、气流缓出、口腔共鸣。”强调演奏时要处于一种相对放松、自然的状态。“气是演奏之本”贯穿其笛艺理论。中国历来有“气沉于底、声贯于顶”之说,只有气息沉住了,才能保持身体的自然放松,松弛、宽畅的腔体能赌气息顺畅流利,发出松润的声音,通过口腔有序地调节,达到高、中、低这三个音区音色的统一。在练习气息时,可先模拟“狗喘气”的觉得作肢体练习,做这个练习时低落喉头,打开口腔(发“奥”声的状态),腰围始终保持向外扩展,气息一进一出,探求气息的位置感及腹部的扩展、弹性感,把气息吸满,横膈膜向外支撑保持,口腔保持打开状态,咽喉畅通,靠腹部的支撑八气息拉住而不出气,不许可用喉部卡气或用风门挡气,在保持几秒后,在往外垂垂呼气,以此增强腹部肌肉对气息的掌握力。在基本找到觉得后,可以开始在笛子上试吹长音,之后可以结合小曲、民歌练习气息的转换,同时有操持地通过练习曲练习手指的灵巧性和舌头的弹性,“气、舌、指”是吹好笛子的三要素。在演奏曲子方面,他强调不要一味地演奏一种风格的乐曲,该当多打仗各种风格的乐曲,较为全面地节制音乐之外的知识,多接管姊妹艺术中可以借鉴的成分,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音乐要的便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秦川抒怀》已流传了近30年,马迪却是近几年来才逐渐走入笛界同仁的视线,作为一位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笛坛才子,在创作作品、竹笛演奏、遍及教诲、竹笛理论上均表示出大家丰采。让我们相约十月十三,一同关注这一笛坛的盛世,也期待马迪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能够如笛子宗师陆春龄师长西席寄语那样:“一马当先,笛艺腾飞”!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