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歌

有人说,清代有两座诗词高峰,一座叫仓央嘉措,一座叫纳兰性德。
前者耸立于雪域高原上,充满神性传奇色彩;后者居住在巍峨京城里,揭起一幅幅人间富贵锦绣帐。

康熙二十四年(1685),纳兰性德在京病逝,年仅31岁。

他这生平不过短短三十载,却遍历世间的荣华与真情:他年少登科,侍卫御前;他文词一绝,直追后主;他佳人在侧,又得遇心腹。
他以浓缩的人生达到了很多人毕生无法企及的高度,精彩而悲情。

纳兰性德最长情最自得最悲苦最孤独可惜31岁离世

“有光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清初著名学者查慎行——当代作家金庸的先祖,经人举荐,曾受聘为纳兰家的馆师。
他按着指引从北京城门出发,往北约十里,转过什刹后海,见到重重轩阁掩映在翠色景山中,方正围墙拔地而起,临水照映,便知明珠府到了。

查慎行下了轿进门,入目皆是朱甍碧瓦,雕梁画栋,穿过长长的游廊,沿路可见邸宅里的斋舍,或称“珊瑚阁”,或题“绣佛斋”,或挂“鸳鸯馆”,好一派珠光宝气。
院落空旷处是连片碧波兰亭的造景园林,颇具江南韵味,大略可见主人品味。

真不愧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图:查慎行(1650年-1727年)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
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墨客、文学家。
紧张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图源@360百科

这“宰相”即指纳兰明珠,也便是纳兰性德的父亲。
纳兰明珠凭借着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的推举进入官场,却在不久后扳倒了索额图。
他官居内阁十三年,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后转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在京城中炙手可热势绝伦,人皆以“相国”荣称。
他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管理黄河,平定噶尔丹,抗御外敌等重大事宜中都起到了积极浸染。

纳兰家属满洲正黄旗,最显贵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从龙入关,立有功绩,是地隧道道的满洲贵族,世代“诗书簪缨之族”。
纳兰性德家里的情形,切实其实和《红楼梦》所写的贾府一样,有“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了。

纳兰明珠二十岁那年,添了第一个儿子,由正妻爱新觉罗氏所出。
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的第五女,论辈分还是康熙的堂姑。

市价隆冬尾月十二日,纳兰性德在风雪中降生,家人为他取了一个吉利好听的小名:冬郎。
这年(1655)三月十八日,顺治天子的第三个儿子爱新觉罗·玄烨在紫禁城出生,玄烨后来继位成了清朝的第四位天子:康熙。
也便是说纳兰性德与康熙同龄。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

纳兰明珠给予了宗子最优渥的生活,最精良的教诲:吃的是珍馐百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请的开蒙老师是京城学霸进士董讷。
温顺乡里终年夜的纳兰性德,打小就聪明机警,好学不倦,读书过目不忘,才几岁即敢纵马骑射。
他行文作诗虽字里行间沾惹着脂喷鼻香粉气,却大有可不雅观,深受长辈激赏,都道是此子未来可期。

同龄人玄烨更是年少有为,他七岁登基,是为清圣祖,改元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韶光最长的天子。
康熙以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人为辅政大臣,罢十三衙门,复设内务府,而彼时的内务府郎中正是明珠。

在纳兰性德的童年印象中,父亲明珠一贯官运亨通,一升再升,深得康熙的宠信,两年后即被授为内务府总管。
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措辞笔墨”,还是满汉文化领悟政策的支持者,领衔主编过清月朔批大部头文籍。

自摄政王多尔衮带领清兵入关以来,满汉抵牾就非常激烈,当时满汉种族的偏见很深,例如满清统治下颁发的剃发制度就成为很多民气中的一根刺。
至于江南 “奏销案”,以抗征钱粮为借口,被革去功名出身的秀才、举人、进士多达一万三千人,一个探花由于欠了一文钱也被罢黜,对山东穷秀才蒲松龄震荡极大。
相同性子的还有所谓的“哭庙案”,著名文士金圣叹等人被逮捕处斩。
可见清廷故意增强对江南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威慑和掌握。

实行剃发制度

康熙是谢绝汉化的,但不即是对汉文化通盘抵制。
相反他是个眼力开阔手段高明的天子,不仅懂得高高举起尊孔崇儒的旗帜,乃至乐于靠近基督教徒,研究基督教义,为了实现全国政令统一,他对非满族文化都采纳了积极打仗的政策。
他用以汉制汉的方法,将满汉文化领悟在一起。
在三藩叛乱之际,联络江南汉族地主,防止群起作乱,更是稳固政权的关键所在。

朝堂上这些暗地里的政治博弈,纳兰性德日后也将深深领悟。
现在纳兰性德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为跻身朝堂作准备。

康熙十年(1671),17岁的纳兰性德补诸生,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得到国子监祭酒(相称于现在的校长)徐元文的赏识和大力称颂:“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
司马公指的便是纳兰明珠,这年他已经调任兵部尚书,相称于古代的大司马。
徐元文还特地为纳兰性德引荐了自己的兄长徐乾学。
徐乾学是当时的内阁学士,《明史》总裁官,更是江南有名的大地主、经学家和藏书家。

徐乾学(1631年-1694年)

在国子监读书一年后,纳兰性德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顺利考中举人。
这一年榜上有名的还有比纳兰性德小三岁的曹寅——曹雪芹的祖父。
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的奶妈,曹寅的父亲曹玺长期担当江宁织造的肥差,曹寅本人则是康熙的旁边伴读,深受康熙相信。
即便如此,这时的曹家还比不上纳兰家显贵。

放榜后,由纳兰性德率领这群举子一同前往顺天乡试的考官徐乾学家里拜会。
他们同徐乾学一起谈论经史的源流,文体的正变,师生间举止闲雅,其乐融融。
将要离开的时候,徐乾学特地留下纳兰性德,告诫他要忠实于君,“为臣贵有勿欺之忠”,并且将压箱底的宋元诸家经解出示给他看。
这些古经书纵然是纳兰家也没有,纳兰性德感到很愉快,就此拜徐乾学为师,表示要负责研读,希望徐乾学能够不吝见教。

曹寅(1658年-1712年)

秋闱过后纳兰性德参加了次年仲春的会试,三月发榜顺利中式,成为贡士,他的试卷还作为精良试卷上荐朝廷。
会试后便是最高一级的殿试了,四月初会在太和殿东西阁举行,由康熙在殿中亲自坐阵主持,殿试三甲便是科举路途的终点。
本来对付纳兰性德来说,考中进士是迎刃而解的事情,纳兰家也在为他参加殿试打点做好了准备。
结果许是京城三月的风乍暖还寒,纳兰性德病倒了,经大夫诊断为寒疾。
这寒疾来势汹汹,纳兰性德卧床不起,纵使心中焦灼,也依然错过了殿试的韶光。

明珠宽慰纳兰性德:“没事的,你还小,可以再轻微等等”,劝他莫气馁,日后也应更发奋图强,更上一层楼。
于是病愈后,纳兰性德每逢三六九日,都会一大凌晨就骑马前往徐乾学的家里客气求教,听讲书史,一贯到夜幕降临才回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纳兰性德逐渐创造前代流传至清的书本,留存不到十分之一,很多雕版损毁十分严重,险些难以辨认了,手抄本更是缺点百出,以讹传讹。
他还创造了徐乾学家中有非常多藏书,乃至比自己家中藏书阁还要丰富,这些书只有少量是唐代以前的,绝大多数都是宋、元、明时的书本,并且许多书本徐乾学都进行了校订。

纳兰性德萌生了一个想法,即他想把这些浩瀚藏书里面有代价的著作包罗编辑成一部丛书,方便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播,这个想法得到了徐乾学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纳兰性德卖力出资四十万两白银,徐乾学则利用自身影响力四处包罗书本,招纳了浙西词派创始人兼著名藏书家朱彝尊等人一起来完成这件事。

前后不到两年,共一千七百九十二卷的《通志堂经解》初版编辑成书,书中网络了一百四十多种宋元以来阐明儒家经典的书本。
对付这部鸿篇巨制纳兰性德丝毫不敢窃功,他在《通志堂经解》的总序里清楚解释,经解的网络、编辑、刊刻都是在老师徐乾学的直接辅导下进行的,校订事情也是由徐乾学完成的。

但纳兰性德作为主持人确实是既出了钱,又出了力的,在《通志堂经解》面世之后,依然受到了多方称颂。
《通志堂经解》作为一部儒家学说汇编,暗合了康熙执政时尊经崇儒的需求,纳兰性德因此赢得了康熙的讴歌。

康熙十五年(1676)春,又一年殿试年,纳兰性德为此已经准备了足足三年,不负众望地考取了二甲第七名进士。
这场考试他淡定从容,叙事析理就像一个有着几十年履历的宿儒,加之书法端庄遒劲,他的试卷又惊艳了各位阅卷考官。
纳兰家一时更为荣贵。

年少登科的纳兰性德,这年春风得意,经徐元文引见,得与平生心腹顾贞不雅观相识相知。
后来两人同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曹贞吉一道并称“京华三绝”,只因他们的诗词卓然独立,轰动京师。

“我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中进士后,并没有急速得到委任。
当时京城里流传的小道是,他即将参与馆选,进入翰林院,拥有入阁的机会。
有清一代的宰辅大多由此选,以是新进士子都以预选为荣。
可惜这个一贯没有得到证明。

倒是纳兰明珠又从吏部尚书,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入主内阁,真正的权倾朝野,风头无两。
此外明珠还担当实录、方略、一统志、明史等主要皇家著述的总纂官。
康熙特赐他《文献通考》等书,口谕中讴歌他才能出众,是朝廷的股肱之臣,希望他能够以史为鉴,好好体味康熙心中虚怀求治之意。

纳兰性德中进士后的一年多韶光里,他一贯闭门在家做个“待业”青年,致力于诗歌古文辞,杂文著录,撰辑《渌水亭杂识》《合订大易集义粹言》等。
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秋冬之交,纳兰性德才被付与乾清门三等侍卫,往后晋升二等侍卫,再为一等侍卫。

纳兰性德画像

在清初,能在宫里当侍卫,被认为是十分光彩的事情,如果父兄不是天子宠信的官员,那么他们的子弟压根还无法挨上侍卫的边。
而且清廷对待满族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的子弟更为优渥,常常会选为御前侍卫。
作为御前侍卫常伴天子旁边,就有更多的机会与天子打仗,为天子所赏识,“满洲将相多由此出”。
以是康熙把纳兰性德留在身边,显然也有加以稽核,将委以重任的意思。

纳兰性德面上固然也高兴,但是他的真实想法却是:“初及第,不得;又期入馆选,仍不得。
天意难测,中颇怏怏。
末了任侍卫,实非其愿。
”纳兰性德最大的冀望是策马疆场,入军从戎,在边关厮杀拼搏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
但是身处纳兰家,他已经注定不可能驰骋关外,只好寄希望于选入翰林,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谁知道只是派任了个出入跟从的侍卫之职,事与愿违。

纳兰性德在御前任职,一贯忠于职守,处事谨慎,无论天子有何嘱咐,都立时相应,并且把差事完成得相称俊秀。
因而他常常能得到康熙的赏赐,诸如金牌、佩刀、鞍马、彩缎、喷鼻香扇、字帖之类,甚至京中又开始传言他必将很快受到重用。
只是这个重用迟迟仍旧没有影子。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纳兰性德在御前值守,康熙去哪他在哪:

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巡视京畿,他随驾;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游幸汤泉,他随驾;

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赴巩华城,他随驾;

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去马兰峪,他随驾;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出山海关,登长白山敬拜,他随驾;

康熙二十二年(1683)仲春,康熙登五台山,七月巡古北口,他随驾;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下江南,然后又返程转往山东一带祭孔,他随驾。

可以说在纳兰性德生前9年的侍卫生涯里,康熙的活动轨迹便是他的活动轨迹,平直大略得一览无余,让他看不到半点转机。
仔细分辨就能创造他既苦于天涯飘泊,也厌恶金阶侍立。

乾隆南巡图局部|图源微博@国家博物馆

随御驾出山海关时,纳兰性德站在深蓝天幕下,望着夜色中一重夹一重的风雪,军中帐篷透出星星点点灯光,心中翻涌的不是“疆场秋点兵”的热血激情,却是旅程的漫长困难,对家乡的无穷思念。
由于广袤辽阔的塞上,对付身负家国重担的将士来说,是功业,是熟习的归宿,但对付侍卫角色的异域客来说,不过是苦差,是无谓的逆旅。
以是面对着千帐灯火,连天风雪,纳兰性德只感到了征戍无尽的苦恼,以及对人生的迷茫。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宅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风雨飘摇。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性德《如梦令》

不过纳兰性德也曾接到一个有趣的任务,这亦是他任职侍卫期间,所做过的最为主要的一件事,即北赴梭龙,完成侦察任务。

梭龙也便是索伦部,属于满族的一个分支,在黑龙江上游一带。
当年三藩叛乱期间,北面的沙俄曾经趁机南下搞侵略,攫取了部分城池。
为了打击沙俄侵略势力,清廷组织了一系列准备事情,个中就包括了纳兰性德参与的侦察事情。
这次侦察仅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精干军队,以行猎为名,深入沙俄驻扎前哨,探查敌情虚实。

这一趟行动比起以往的侍卫保护事情都要艰险,但是纳兰性德却格外喜好这一次的任务,这也是他短短生平中最靠近梦想中驰骋疆场的一次了。
此后他又奉命回到了侍卫军队里,去过那“遇天子出巡则随扈保驾,驻行宫则守卫戒备”的无味生活。

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纳兰性德便转向佛老经学,那个曾经热衷编辑《通志堂经解》,热衷把儒家性理之学作为拍门砖的纳兰性德早已渐变。
他自号为楞伽隐士,楞伽是佛家紧张经籍的名称,好友梁佩兰说他取名的深意是:“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
几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
纳兰性德还把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饮水词》,意谓“如鱼饮水,心里有数”,出自道明禅师答卢行者语。

饮水词集

作为豪门公子、天子近臣的纳兰性德,也没有像其父一样平常致力于交结官僚政客,相反与他交游的都是“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
这群人每每都是些不得志的文人,他们年纪比纳兰大一倍,都有名气而无官职,且每每都是汉人,比如顾贞不雅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梁佩兰、秦松龄、马云翎等人。

像广州人梁佩兰命运就非常不济,三十年间曾6次赴京会试均落第,他中进士时已经年届六十,做官不到一年便告病南归,长期过着比较清寒的生活。
但是纳兰性德却依然非常欣赏他,曾修书邀他共同编选宋元词集,在他离京回岭南时还在送行的词中感叹:“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
片帆何处?南浦沉喷鼻香雨”。

梁佩兰(1630年—1705年)清初墨客。

而严绳孙作为明朝遗少,一贯没有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他脾气旷达,作画山水深得董其昌宁静散逸之趣。
他曾被召参加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科,却没有丝毫中科的心思,仅匆匆写了一首“省耕诗”便搁笔退场。
纳兰性德刚认识严绳孙时才二十一岁,对方已经是个花甲老人了,但纳兰性德与其脾气相投,曾约请他到家中小住。
由于严绳孙对官场并不热衷,以是他对纳兰性德仕宦苦闷的感情,也彷佛比别的朋友理解得更深切一些,在别人都在为纳兰性德随驾出巡说些俊秀的祝贺话时,他反能同情纳兰性德的苦楚,为其惆怅伤感。

不过,要讨情谊最深的还属顾贞不雅观。
顾贞不雅观是晚明东林党魁脑顾宪成的四世孙,江苏无锡人,工诗文,词名尤著。
他年长纳兰性德十八岁,两人相识时,纳兰性德二十二岁年少登科出息无限,而顾贞不雅观已经四十岁了且终生不过区区一举人。
纳兰性德却与他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直接结为忘年交。

纳兰家里有几座茅草搭建的草堂,名为花间草堂,跟金碧辉煌的纳兰府整体格调比较颇显得扞格难入。
这文雅的茅斋正是纳兰性德为顾贞不雅观专门搭建的,他给顾贞不雅观的诗中说:“世谁容皎洁,天特任疏狂。
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

纳兰性德对待顾贞不雅观就像对待亲兄长,他曾拉着自己儿子的手对顾贞不雅观说:“此长兄之犹子!
”又挽起顾贞不雅观的手对儿子说:“此童子之伯父!

顾贞不雅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

纳兰性德还急其所急,许诺设法营救顾贞不雅观的好友吴兆骞,以“绝塞生还吴幼子”为已任。
当时吴兆骞由于江南五闱科场案的无辜牵连被革去举人头衔,流放宁古塔戍所二十三年。
后来经由纳兰性德的要求,纳兰明珠从中营救,朋友们凑了点钱,才得以赎还。
吴兆骞抵京后,百口安排住在徐乾学的学馆里,纳兰性德为此很高兴,分别给顾贞不雅观和吴兆骞都写了词诉说感慨。

纳兰性德与顾贞不雅观相见恨晚的主要缘故原由是,他们对现实有共同的认识。
彷佛在顾贞不雅观面前,纳兰信德才能卸下所有防守,格外诚挚做自己,暴露心底的声音:

德也狂生耳!
有光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心腹。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出生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在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性德《金缕曲》

纳兰性德从不以为能够出身崇高门第,能在京城混迹于官场便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正好相反他只以为这是命运的有时安排罢了,“卿自见其豪门,贫道如游蓬户耳”。
他把这些感想熏染都直白地见告顾贞不雅观,是希望出身寒素的朋友们都能理解他,不要把他作为一样平常的贵介公子看待,因此他说自己本是个狂放不羁的人。

纳兰性德在诗词里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一无所缺的他总是以为自己空空如也,直叹自己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去世后,纳兰明珠在家捧起《饮水词》,读到这一首词时禁不住老泪纵横,他想不明白“这孩子什么都有了,怎么还会这样烦懑活呢”。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性德《浣溪沙》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演习编辑|潘俊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