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以是“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夸奖。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期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殊是京都的繁华景象,引发了李清照的创作激情亲切,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锋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全体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复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桌赞叹的和诗《浯溪复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
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众人刮目。
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人物生平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璧还氏。
”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等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以是,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月朔、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圆时,常先到当铺抵押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好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迢遥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高枕而卧的远古期间,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旧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赵家藏书虽然相称丰富,可是对付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足。
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费尽心机,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遇有名人字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
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
但是,计无所出,只好依依不舍地归还了人家。
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快。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便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
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
玄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起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
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
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
”(《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
”(《郡斋读书志》)惜均未见效。
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牵连到李清照身上。
崇宁二年(1103年)玄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
”(《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来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弹丸之地,不得不独身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李清照像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
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
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仲春,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统统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圆。
但是,宋徽宗大不雅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害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
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
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
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
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连续留居京师。
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不雅观元年(1107年)秋。
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
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拟之。
《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个中之雅意。
“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落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沉着安宁的无限乐趣。
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纺阐述: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细,字画完全,冠诸收书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
赵明诚夫妇在当地网络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
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
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宝贵资料》一文先容,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比较较,许多字的字形构造与运笔都甚相似。
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除自作媒介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
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
春、夏两季仍在青州。
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
不久即知莱州。
初,李清照未同行。
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
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
八月旬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
诗前有引言云:“宣和辛丑八月旬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
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
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连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
逐日晚更散,辄订正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岁。
赵明诚改守淄州。
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
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颠离流落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
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五月,康王赵构登基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去世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北方场合排场愈来愈紧张,李清照动手整理挑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 (《金石录后序》)十仲春,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再具舟载之。
十仲春,金人陷青州。
”此处笔墨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
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本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
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算夜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屈膝降服佩服派,借口时世危艰,谢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偷安。
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仲春,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
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
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
以项羽宁肯一去世,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
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顾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包袱,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大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
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
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本,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
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
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文籍仓皇南逃。
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
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落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
“到台,守已遁。
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
”玄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
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以是嵇中散,至去世薄殷周。
”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字画被盗。
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
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落。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
图书文物散失落殆尽造成的巨大痛楚,颠沛流离的亡命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断港绝潢的绝境。
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宝贵收藏。
当婚后创造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落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乃至拳脚相加。
张汝舟的野蛮行为,使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创造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过。
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哀求离婚。
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革职编管柳州。
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
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对付李清照再醮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 [5]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害,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激情亲切更趋飞腾。
她从个人的痛楚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力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
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
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落地的强烈欲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
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
虽为游戏笔墨,却语涉时势。
借评论辩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激情亲切地赞赏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落地的欲望,抒发了个人“义士晚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流落、无家可归的悲惨出生,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
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订正整理,表进于朝。
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去世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落望,在极度孤苦、悲惨中,悄然辞世。
[6]

文学造诣

编辑 语音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善于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博识的文学教化,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形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期间生活的变革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响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去相思。

后期:紧张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绪。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像 [7]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响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去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奇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述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弯曲,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朴拙。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每每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代价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比较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各类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楚,因而她的词作一变从前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悲惨、低沉之音,紧张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绪。

在流落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落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曩昔的生活,若有名的慢词《永遇乐》,回顾“中州盛日”的京洛往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顾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悲惨干瘪为难刁难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的处境,利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哀,《孤雁儿》中的悼亡感情,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悲惨的生活根本上产生的,以是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期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从前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主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光鲜的个性风神。
[8-9]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也有济南章丘人一说) [4] ,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很有文学教化。

秉承家学

李清照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以是“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夸奖。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期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殊是京都的繁华景象,引发了李清照的创作激情亲切,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锋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全体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复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桌赞叹的和诗《浯溪复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
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众人刮目。
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璧还氏。
”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等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以是,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月朔、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圆时,常先到当铺抵押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好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迢遥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高枕而卧的远古期间,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旧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赵家藏书虽然相称丰富,可是对付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足。
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费尽心机,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遇有名人字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
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
但是,计无所出,只好依依不舍地归还了人家。
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快。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便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
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
玄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起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
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
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
”(《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
”(《郡斋读书志》)惜均未见效。
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牵连到李清照身上。
崇宁二年(1103年)玄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
”(《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来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弹丸之地,不得不独身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李清照像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
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
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仲春,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统统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圆。
但是,宋徽宗大不雅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害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
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
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
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
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连续留居京师。
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不雅观元年(1107年)秋。
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
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拟之。
《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个中之雅意。
“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落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沉着安宁的无限乐趣。
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纺阐述: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细,字画完全,冠诸收书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
赵明诚夫妇在当地网络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
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
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宝贵资料》一文先容,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比较较,许多字的字形构造与运笔都甚相似。
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除自作媒介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
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
春、夏两季仍在青州。
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
不久即知莱州。
初,李清照未同行。
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
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
八月旬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
诗前有引言云:“宣和辛丑八月旬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
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
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连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
逐日晚更散,辄订正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岁。
赵明诚改守淄州。
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
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颠离流落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
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五月,康王赵构登基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去世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北方场合排场愈来愈紧张,李清照动手整理挑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 (《金石录后序》)十仲春,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再具舟载之。
十仲春,金人陷青州。
”此处笔墨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
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本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
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算夜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屈膝降服佩服派,借口时世危艰,谢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偷安。
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仲春,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
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
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
以项羽宁肯一去世,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
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顾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包袱,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大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
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
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本,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
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
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文籍仓皇南逃。
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
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落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
“到台,守已遁。
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
”玄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
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以是嵇中散,至去世薄殷周。
”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字画被盗。
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
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落。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
图书文物散失落殆尽造成的巨大痛楚,颠沛流离的亡命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断港绝潢的绝境。
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宝贵收藏。
当婚后创造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落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乃至拳脚相加。
张汝舟的野蛮行为,使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创造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过。
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哀求离婚。
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革职编管柳州。
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
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对付李清照再醮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 [5]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害,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激情亲切更趋飞腾。
她从个人的痛楚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力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
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
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落地的强烈欲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
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
虽为游戏笔墨,却语涉时势。
借评论辩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激情亲切地赞赏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落地的欲望,抒发了个人“义士晚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流落、无家可归的悲惨出生,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
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订正整理,表进于朝。
越十余年,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去世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落望,在极度孤苦、悲惨中,悄然辞世。
[6]

文学造诣

编辑 语音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善于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博识的文学教化,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形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期间生活的变革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响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去相思。

后期:紧张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绪。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像 [7]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响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去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奇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述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弯曲,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朴拙。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每每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代价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比较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各类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楚,因而她的词作一变从前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悲惨、低沉之音,紧张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绪。

在流落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落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曩昔的生活,若有名的慢词《永遇乐》,回顾“中州盛日”的京洛往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顾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悲惨干瘪为难刁难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的处境,利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哀,《孤雁儿》中的悼亡感情,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悲惨的生活根本上产生的,以是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期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从前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主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光鲜的个性风神。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