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心血来潮看到杜甫的诗,越来越以为当时在学校时候学的很浅,现在查询资料重新学习。
赏析
《望岳》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杜甫当时二十六岁。于开元二十三年,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才由江南回到洛阳,不料文章似班、扬的杜甫,竟没考上。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 一来当时社会还算安定,是开元盛世,二来个人生活还不成问题,三来自己还年轻,以是虽然落第,他并不在乎,就在次年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游历。这次游历地区是在齐赵(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他在开元二十五年所作的《登兖州城楼》诗有句云:“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杜甫的父亲杜闲当时正在做兖州司马,杜甫当时可能急于省亲,没有韶光登泰山,以是写了《望岳》
一诗。因此,这首诗与《登兖州城楼》写于同一年。这是现存杜甫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五言诗。
泰山古称“东岳”,故此诗题叫“望岳”,实际上是望泰山,而非登泰山。以是全诗的抒怀线索是由望泰山,而到在想象中登泰山。因此前六句是写望泰山,后两句是写在想象中登泰山。清人仇兆鳌
《杜诗详注》中说:“诗用四层写意:首联了望之色,颔联近望之势,颈联细望之景,尾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就诗的构造来说,这是对应的上的。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泰山又称“岱”,为五岳之首,以是诗中用“岱宗”二字尊称泰山,并表示久有倾慕之情。“何如”即
么样呢”之意;夫是语气词。"岱宗夫何如?"用本日的话说便是,我久已倾慕的泰山究竟是若何的呢?用设问形式开篇,表现了青年
人未见到泰山时的爱崇与倾慕。第二句立时作回答道:“齐鲁青未了。”这一句一样平常剖析是写景,却没有把稳它的文化内涵。齐鲁本
是周代两个主要诸侯国的国名,后就作为两国所在地域的简称。
《史记》称,“泰之阳则鲁,其阴则齐”(《货殖列传》)。而泰山正好是这两个古老诸侯国的分边界,同时也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的故乡。杜甫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一片青黛色,绵延不绝,望不
到尽头。这不仅描述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壮不雅观景致,而且还指出了泰山的人文历史背景,使泰山染上了一层古老的历史色彩。刘辰翁评说:“只五字雄盖一世。”这时盛唐气候未衰,杜甫又是裘马颇浮滑的青年,以是开篇就把泰山写得雄伟宏壮,而且富有文化内涵。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大自然、宇宙之意;钟,钟聚。是说大自然的统统神奇秀美的景致,皆钟聚于泰山,泰山的景致包罗万象,变幻无穷。以是第四句接着突出泰山满盈天地、变幻无穷的气势,山南则阳,山北则阴,分割为通亮和阴暗的景致,判若清晨和薄暮两个天下。与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豁殊”的诗意是
近的。如果从文化上来说,第一、二句是从韶光上写泰山,突出泰山的古老,具有浓郁的历史感,那么三、四句是从空间上写泰山,突出泰山是大自然的伟力造成的,具有变幻无穷的宏伟气势,具有神奇的宇宙感。从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文化不雅观出发,就知道《望岳》蕴涵深刻的文化内涵,前四句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革的雄伟壮美的景致。
诗的五、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连续写泰山景致和墨客感想熏染。“曾”同“层”。“决”“眦”本于曹植《冬猎》篇“张目决眦”,凝神了望、张目极视的意思。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想熏染到杜甫在青年时广阔而浩荡的襟怀,也可以想到青年墨客那长远而宽阔的眼界。这种眼界和肚量胸襟,是盛唐时期精神的反响,也是传统文化战胜物我的差别把个体精神“化解”于全体宇宙之中的一种广大襟怀,亦即庄子所说的“万
勿与我为一”、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诗意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墨客望泰山还不满意,心想如果我登上绝顶,泰山是一番什么景致呢。“会当"即一定要,表示墨客的意愿和决心,而末句“一览众山小”正是墨客“凌绝顶”的想象之词,寄托了墨客希望登上奇迹顶峰的年夜志壮志,以及出路万里的乐不雅观和信心。这种年夜志和壮志,这种乐不雅观和信心,既是盛唐时期文化激活了中国士人的空想,也是儒家人间精神和建功立业思想的反响。
从以上的剖析可以想到,《望岳》不仅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革的壮美景致,而且表现了把大自然的浩气都纳入墨客广阔肚量胸襟的豪情,寄托了登上奇迹顶峰的年夜志壮志,以及出路万里的乐不雅观和信心。这是唐代儒、释、道三家文化领悟的结果,也是昂扬向上的盛唐气候的表现。
全诗充满了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这首诗意境宏伟壮阔,文化蕴涵丰富深刻,气势磅礴,风格雄浑,是杜甫早期诗的名篇大作。
经查证,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