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娱乐与文化结合形式的日益发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民众中具有更加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比如,在浩瀚小孩子和父母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童语,“每天三分钟,国学童子功。”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丢脸出,现在的父母,在从小对孩子的教诲中,也是越来越重视“国学”文化的熏陶浸染。
伴随着这一股国学热潮,很多传承经典的文化节目,也受到不雅观众的广泛追捧。
从从前间的《百家讲坛》,到近几年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无一不是好评如潮。
“00后”古典才女武亦姝
当然,火了的不止节目,还有浩瀚参加节目的高朋和评委。
比如在《中国诗词大会》中,“00后”古典才女武亦姝、“外卖小哥”雷海为等等,都让不雅观众朋友们印象深刻。
除了这些登时书柜,满腹经纶的选手,几位文化秘闻深厚的专家评委,也被浩瀚不雅观众熟知。
比如,蒙曼、康震、王立群、郦波等有名学者,都是在此类节目中名声大振,成为了广受追捧的“学术明星”。
人们常说,“盛名之下无虚士”,然而盛名之下,也最随意马虎惹来非议。
就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康震,重点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求名求利后不久,浩瀚争议也随之而来。
康震书法作品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决赛中,康震教授为勉励众选手,现场吟诵了一首自己所作的七言绝句。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骚唱春晖。”
然而,却正是这短短的四句诗,让康震陷入了争议。
有人说,康震的这首诗,完备暴露他在诗词上短板,才不配位。
为何有人这么说呢?
详细缘故原由,还是要从这首诗的本身提及。
对付一些不太懂得古代诗词的韵律格调的人来说,这首诗看上去彷佛没什么问题,读起来也还算是朗朗上口。
但在对一些名家学者,乃至只是对古典诗词有所研究的人看来,却以为是错漏百出。
我们都知道,所谓“七言绝句”,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诗词文体。
指的便是每句诗中,各有七个字,且每句中的对应部分有相应的对仗和押韵哀求。
比如,正常情形下,诗的偶句,其末了一个字会被最为韵脚。
每句韵脚中的韵母同等,会让诗句有一种音律美,读起来也会更加朗朗上口。
而我们看康教授这首诗中,最为偶句末了一个字的“菲”和“晖”,显然并不知足这一条件。
至于诗句中,哀求的“对仗”,我们看前两句的“东去”与“新妍”,后两句的“流日月”与“竞芳菲”,显然也并不工致。
康震书法作品
其余,在创作四句七绝诗时,还有一个条件,便是必须要屈服“起、承、转、合”的基本规律。
详细来说,便是要达到“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革,合要渊永”的标准。
而读过康震的这首诗后,一些网友认为,他完备没有体会到七绝的精髓。
整首诗不过是从古代浩瀚的经典词作“拼凑”而来。
比如“大江”,我们都知道有一句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而“春晖”一词,更是小学生都背过的著名墨客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还有“日月”、“芳菲”等,亦是许多古典诗词中,常常用到的意象。
以是,有人称康震的这首诗完备给人一种敷衍堆砌的觉得,根本不像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文化人”该当做出来的内容。
由于网上关于康震的作品,内容空洞,诗味全无,乃至语句不通的质疑声。
一些好事者,又将他挂在自己办公室的一首七律,也拿出来评判鞭笞。
不过这次说的不是对仗、韵律上的问题,而是改而攻击其诗句中平仄上的错漏。
根据阐明,一样平常的诗歌讲究有起有落、抑扬抑扬的韵味。
以是,最忌讳的便是某一诗句中的末了三字都是平声,即所谓“三平调”。
而在康震的挂着的这首诗中,恰好有这样一句,“高臂长空纵横旋”,其却是“平仄平平平平平”。
不仅是“三平”,而是更糟糕的五平调,使得诗歌朗读起来没有丝毫起伏。
随着两首诗皆被网友诟病,于是很多人跟风调侃,说康震没有墨客的灵性,不会写诗,便是个笑话。
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边对康震作诗水平的质疑声还未平息之时,其古文解读水平,也迎来了不小的质疑声。
事情发生在另一期的节目中。
在评价古代某一文人时,康震说了这样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不算是什么,能做到“入淤泥而不染”才真厉害。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出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其紧张含义是,讴歌莲花的清纯、高洁。
看节目时,彷佛大家伙儿也没以为,康震的这句话有什么不对。
然而在节目播出后,却有人指出:康震的这句话,完备便是个笑话!
这又怎么说呢?
有人认为,能言“出”,自然代表着已经“入”过了。能入再出,还能保持高洁,怎么可能比纯挚地“入”弱了几分含义呢?
再者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由于它本身便生在淤泥之中,这并非它能选择的,而是自然环境的限定。
而倘若一个人本身便成长在“清洁”的环境中,又为何非要“入淤泥”中,去磨练下是否能“不染”呢?又不是要玩碟中谍?
以上各类“翻车”事宜,彷佛都在证明:康震的才学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一向被人夸奖“能书会画”的“诗词男神”康震,难道真的是名不副实、沽名钓誉之人?
《中国诗词大会》高朋合影
对付此,网友也是众说纷纭。就彷佛现在很多流量明星,一方面是黑粉不遗余力地“黑”,另一方面,也有粉丝千方百计地夸。
究竟该如何评价呢?在本人看来,我们还是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一个人。
首先,我们先从节目之外,去认识一下康震这个人。
康震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学历是文学博士,紧张研究方向是中国古典文学,康震目前,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职位是文学院教授。
在一次采访中,康震教授在谈到自己最佩服的人时,曾表示:十分佩服自己的祖父。
康震书法作品
康教授的爷爷,实在便是一个通俗俗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
但他的厉害之处,便在于,纵然家庭条件再困难,他都从来没有让自己7个孩子中的任何一人,放弃过学业。
以是,康震教授的叔伯、姑姑们,全部都是知识分子。
因此,在回顾自己少年时的求学经历时,康震教授曾经表示:耕读之家的家风,以及爷爷开始的崇尚知识的理念,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主要的影响。
大概正是从爷爷身上继续下来那种朴素的农人作风,康震教授的的笔墨和字画中,渗透出的是一种淡然的书卷气。
当然,这里并不是夸赞他的书法水平有多高,毕竟关于书法、绘画,也都只能算作是康震教授的一个兴趣爱好,而不是专长。
康震这个名字,最早被大家所认识,该当是在2008年的《百家讲坛》节目中。
而他紧张卖力讲解的,便是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古代诗词大家的经典佳作。
凭借着诙谐风趣的讲课办法以及渊博的文学秘闻,康震逐渐打开了有名度,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学术明星”。
也正是因此,在之后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中,都有康震的身影涌现。
康震书法作品
但是,值得我们把稳的一点是,翻遍网上浩瀚关于康震的简历先容,并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内容中,称其为“墨客”。
而在各种节目和访谈中,康震教授也并未以“墨客”的身份自称过。
以是,严格来说,对付担当节目高朋评委果这些学者来说,其最准确的定义,该当是“诗词鉴赏评论家”,而不是一个“墨客”。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善于的领域都不一样,而哪怕是同一领域,也会因详细分支的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方向。
就拿历史学这个专业来说,就可以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天下古代史,天下当代史等,不同的种别。
康震绘画作品
而对大多数的历史学者,也都只是在某一领域中的研究比较深入。
同样,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也并不等同于是一个墨客。
更细一点来说,一个诗词鉴赏家,也并不即是便是一个墨客。
毕竟,这二者的定位也不一样。“鉴赏”的定位,该当在于研究;而“墨客”的定位,则紧张在于创作。
比如,近些年来,部分高校的中文系,曾公开表示过:我们培养的是运用型人才和语文事情者,而不是作家。
同理,我们把这个道理放到康震教授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并不是一个墨客,作诗不是他的专业领域。
以是,在评价他的时候,实在不必单以作诗的水平,来断定他是否真的有才华。
作为一个古典文化研究者,康震教授在自己几十年的研讨学习中,自然具备了丰硕的文化涵养,对付自己所善于的国学内容,也有着个人独到的理解。
作为一个以“评论者”的身份,坐到评委席上的学者。
康震教授信手拈来好词佳句,谈笑间尽显谦谦风华,这是他能被人夸奖的紧张缘故原由之一。
看过节目的不雅观众,实在不难创造,康震教授在对诗句的点评中,总是以一种层层递进的办法进行,这样实在也是便于普通不雅观众去理解诗句。
正如一些人所言,康震教授的话“如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实在让人激动不已”。
而他对付诗句的创作背景,以及墨客的人生经历等等,都能做到张口而来,这无疑也是证明,其具备的丰硕知识秘闻。
另一方面,我们从此类节目的创办目的来说。
节目的最紧张目标,便在于通过重温中国经典诗词的形式,继续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这一目的出发,康震教授无疑算是一个“合格”的高朋。
在对诗词的讲解和点评中,他都能以一种风趣诙谐的办法,让不雅观众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同时,也能够爱上诗词。
谁也不能否认,许多人都是由于节目中,这些高朋学者的点评,而对诗词文化产生了兴趣。
国学大教室中的小朋友们
以是,在很多人看来,康震、蒙曼这些人,实在更像一个分享者,同在电视机前的不雅观众,分享他们眼中诗词文化的魅力。
而这种雅俗共赏的办法,无疑进一步拉近了普通人和古典国学之间的间隔。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对付同样一部文学作品,由于每个人身处的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评价。
以是,在对付某些解读中,纵然有所差异,也不必直接以对错的办法进行评价。
康震绘画作品
更何况,所谓:古诗词,古诗词。这也表示,它的创作者早已离我们远去了。
对付其含义的解读,也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的阐明。
其余,专家也是人,不是不会出错的机器。
以是,对付他们偶尔涌现的一些小失落误,还是要多一点原谅,而不是求全责备。
当然,对付“文化”,我们确实须要一些吹毛求疵的钻牛角尖精神。
创造了问题或者有不同意见,自然该当提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不会被束缚,才能更加进步。
但在对某一个人进行评价时,我们还是该当从他的详细专业角度进行,而不能从某一方面“佐证”后,就一杆子打去世。
其余,作为一个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来说,中国的文化实乃博大精湛。
无论是汉字、针言,亦或是诗词、文章,可谓是一字一精华,一句故事。
以是,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对付中国文化,已经研究透彻了。
毕竟这是一个浩大的“课题”,是须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讨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