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先容的这件作品便是“明四家”之一沈周的“送别图”。
沈周(1427-1509) 临风判袂图
设色绢本 手卷
30×129.5 cm
本卷《临风判袂图》整体构图疏朗,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出之,淡墨晕染,寓之缥缈无尽之感,江面留白,舟子摇橹,朋侪即将乘舟远去,五人在岸边俯身抱拳作揖,依依惜别。前景有矮小山丘与杂树相互掩映,岸边亦写饯别小亭,亭外翠竹荫荫,不禁生出“不信相逢易,翻怜判袂难”的离去心境。布局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中被称为章法,东晋画家谢赫称其为“经营位置”。此卷笔墨粗犷,水墨交融。在皴法上用粗笔披麻皴绘成,兼用小斧劈皴,在前景的树石与远处山峦中都可看出用笔的沉着有力。在墨色的利用上,看重用淡墨随着山石的构造进行渲染,墨色层次丰富,整体表现得苍润有力、憨实天真。这是沈周在结合古人笔法的同时融入书法的特性,由“细沈”转为“粗沈”的特点显现。
沈周《临风判袂图》 画心(旁边滑动查看更多)
沈周《临风判袂图》 局部
沈周山水画中人物多为点景而画,寥寥几笔,传韵达神。本卷《临风判袂图》中亦有表现得极为精彩的点景人物,图中在岸边与朋侪拱手示别的文人,几人姿态自若,衣纹的穿插自然合理。
沈周只用了大略几笔就将人物姿态及其头饰表现得一目了然。虽笔画减少,但笔力劲健,神韵不减,姿态仍旧十分形象。沈周在技法上吸取宋元各家之长,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将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形成了刚中显柔、雄浑凝练的用笔。尤其是闲笔的利用,劲利如铁划银钩,力可扛鼎,而无一丝霸悍之气。皴法不但有自身线条、力度、肌理等形式美,也蕴含着山水憨实、空悠等内在美,线条也有粗细、轻重、虚实、枯润之分。用笔的提按、迁移转变、抑扬等也有所不同,终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效果。
沈周《临风判袂图》 局部
本卷《临风判袂图》为罗振玉宸翰楼旧藏,并著录于《宸翰楼所藏字画目录》,此又有《贞松老人遗稿丙集》、《民国丛书》、《雪堂类稿 戌长物薄录》、《罗雪堂师长西席全集》、《罗雪堂合集》、《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历代字画录续编》等多次出版著录。
《临风判袂图》为沈周对先哲在这一题材创作上的传承,抒发由送别引发的各种繁芜情绪,对后世的送别图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