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聪慧不开。

这句话,也正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人生写照。

前半生,出家之前,他是风骚绝代的名门贵公子。

虽出身极好,可后半生他却命途多舛,经历了生离去世别,也尝尽了酸甜苦辣。

读了三遍弘一法师传我才明白苦到尽头就是悟

这些刻骨铭心的苦楚,逐渐让他变得透彻、通达。

终于在三十八岁那年,他得以勘破尘凡,皈依空门,成为众人敬仰的弘一法师。

正所谓,凡是磨你的,必能渡你。

很多时候,劫难也是一种赠送,苦厄也是一种指引。

读了三遍《弘一法师传》,我才明白:你经历过的所有痛楚,都是为了让你开悟。

1

遗憾的苦,让你悟透执念

《弘一法师传》里记载,18岁时,李叔同喜好上了天津第一名伶杨翠喜。

两人一见爱慕,很快就私定终生。

可门第崇高的李氏家族,绝不许可一个戏班女子登堂入室。

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李叔同只能暂时搁置求娶杨翠喜的动机,前往上海求学。

等他再次回来,杨翠喜已经被人带到了北京,后来嫁入了豪门。

《上阳赋》中有一句话:人究竟会被其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生平。

从此,杨翠喜便成了李叔同心中的一个执念。

每天夜里,他都想起杨翠喜的面孔,内心非常煎熬,险些夜夜失落眠。

后来,李叔同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学。

在上海,他结识了很多女子,如谢秋云、李苹喷鼻香等,然而他却无法喜好上任何人。

他总试图在这些女人身上,找到杨翠喜的影子,但换来的却是更深的折磨。

由于内心郁结太多,后来他生了一场大病,在家躺了几个月。

直到这时他才明白,执念太深,不仅无用,反而折磨自己。

此后他开始试着放下过去,逐步走出这段没有结果的恋情,让内心逐渐规复平和。

有一句话说得好:“天下上最大的牢笼,便是内心的执念。

成年人的天下总有遗憾与失落意,再强大的人,也会被心中堆积的执念压垮。

只有经历过失落去,你才能懂得,很多事物都是无法强求的。

对付生命中那些错过的人与事,去世去世揪住不放,只会让你越活越累;

只有及时松手,给内心松绑,你才能得到解脱。

正所谓:一念放下,天地皆宽。

凡事不执着不强求,执念少了,你的日子才能过得轻松舒适。

2

挫败的苦,让你悟透得失落

曾国藩曾说过:得失落有天命,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

人这生平,得与失落每每是守恒的。

你得到一些东西,一定也会失落去一些东西,有得有失落,是生命的一定。

若是太过看重一时的成败输赢,就只能被得失落所累,烦恼丛生。

当你遭遇过各类挫折,就会明白:对一个人而言,命运凡有剥夺,暗中必有玉成。

李叔同年轻时,曾经历过各种不顺与坎坷。

一开始,他想通过考取功名来实现自己的人心理想。

可才华横溢的他,踏入科举之路却屡屡受挫,末了只得了个童生出身,连秀才都未考中。

后来革命爆发,他又怀着激情亲切一头扎进了滚滚革命浪潮之中。

结果他支持的维新变法,只坚持了短短百日,便以失落败告终。

李叔同也因此受到通缉。

更不幸的是,李氏族人由于怕受牵连,还将李叔同一家赶了出去。

接连经历了如此多的失落败与打击,李叔同非常沮丧,于是他拿起笔写了些诗歌、小说,抒发心中的忧郁。

这些作品一经揭橥,便引起读者追捧,也受到评论家的讴歌。

此后他便投身到文艺创作当中,一步步成为著名作家。

谁也没料到,仕途没走通、革命也没干成的他,终极却在文艺界大放异彩。

亦舒说,有得有失落,才是人生,切勿愤愤不平。

对付一时的成败锱铢必较,只能给自己找不高兴。

当你以平常心收受接管现实中的得失落,你会创造,山重水复的尽头,每每藏着新的出路。

《滕王阁序》里说,失落之东隅,收之桑榆。

悟透得失落,做到得之坦然,失落之淡然,生活自然也就少些痛楚,多些洒脱。

3

离去的苦,让你悟透孤独

南朝文人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离而已矣。

人这生平,总要经历各种离去,走着走着你就会创造,自己逐步活成了一座孤岛。

1898年,李叔同搬家到上海。
在那里,他与文人许幻园、袁希濂等人结下了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

他们五人常常聚在一起,评论辩论诗词歌赋,诉说彼此空想。

然而时局动荡,不久后上海爆发经济危急。

许幻园于一夕之间破产,只得被迫离开上海,远走他乡。

某天算夜雪纷飞中,他来到李叔同家屋外告别:“叔同兄,我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罢,就转身消逝在了漫天的风雪中。

望着好友的背影,李叔同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深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过了几年,他独自去日本留学,与妻子远隔重洋,长久的分离也让他饱尝思念之苦。

再后来,母亲的去世,更是让他伤心欲绝。

人间间的生离去世别,让李叔同逐渐看淡了悲欢离合,懂得了孤独是人终极的归宿。

于是在39岁那年,他抛却世俗的统统,独身只身遁入空门。

作家刘亮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

人生本便是独自赶路的旅程。

越是往前走,随着一次次的告别,我们身边的人就越来越少,终极只剩下自己。

在这世间,能陪你一程的人很多,但没有人能陪你从出发点走到终点。

独孤是人的底色,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超出的高墙。

当你悟透了孤独,你才能笑对人生聚散,在独来独往中享受内心的丰硕。

4

病痛的苦,让你悟透死活

书中记载,弘一法师从小体质较差,他生平小病不断,也经历过一次重病。

那是1935年底,他受邀来到泉州惠安,在乡间讲经。

在此期间,他患上了风湿性溃疡,病重时全身高烧,伯仲也开始溃烂。

年夜夫看过后,开了药方,说:能不能好,得看命。

那会他痛楚得不能起床,只以为去世亡在逐渐逼近,乃至连遗嘱都写好了。

但没想到,治疗起效果了,很快他的病就开始好转。

这次大病,让弘一法师在死活边缘走了好几遭。

后来谈及这次经历,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广洽法师这样感慨:死活之事,蝉翼之隔。

在他看来,生与去世是相邻的,生命也是短匆匆的。

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生与去世的羁绊。

以是我们活着的时候,不用畏惧去世亡,而该当把每一秒都过得充足丰盈。

自那往后,弘一法师便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佛学研究中。

有次生病期间,他仍强坐着奋笔疾书。

面对弟子们的奉劝,他笑着说了句“小病从医,大病从去世”,说罢连续专一创作。

言语间,尽是对死活的看淡。

在这种努力下,他写出三十余本律宗著作,成为一代佛学宗师。

《去世亡诗社》里说:我们像旅人那样走向目的地,天下是堆栈,去世亡是旅行的终点。

一想到人终有一去世,很多人就会蜷缩在恐怖的阴影中惶惶不安。

可无论接不接管,我们都必须承认: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悄无声息地隐入尘烟。

古人说:向去世而生,以终为始。

去世亡是注定的,但怎么活却由你自己决定。

学会勘破死活,存心善待每一天,尽情拥抱滚烫人生,你才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五代史平话》里有句话:“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人这生平,总要经受万千坎坷与重重苦难。

然而所有那些失落意、受挫的时候,正好也藏着我们开悟、觉醒的契机。

点个赞吧 ,读懂弘一法师的生平,学会看淡得失落,断执念,舍负累。

当你悟透了人生,自然就不怕生活的任何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