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岑参是很好的朋友,公元757年六月,担当左拾遗的杜甫,与其余三个谏官,共同上书推举岑参,说他“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
没过多久,岑参果真得到了右补阙的职位。

补阙和拾遗一样,都是谏官,虽然职位很低,但是能够直接参与政事,也不算屈辱人才。

可是随着韶光推移,岑参对事情越来越不满意,终于有一天,他写诗向杜甫吐槽,并且蕴藉地讽刺了当朝天子。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对工作不满写了一首吐槽诗欲抑先扬讽意实足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喷鼻香归 。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

左省,即门下省,位于宣政殿东;岑参,从属中书省,位于宣政殿西。
宣政殿,是天子处理政事的地方。

那么,右补阙这个职位为何不能让岑参满意?他为何又要讽刺天子?他又是如何蕴藉讽刺天子的?

我们来仔细读一读。

唐朝大明宫遗址,宣政殿在个中

1、两人事情相似,且充满光彩。

首联,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联步,同行;丹陛,宫殿的台阶;分曹,分部办事;限,紫薇,指天子办公的宣政殿。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上朝时,与你齐步快走,登上赤色台阶;退朝后分署办公,与你只隔天子的宣政殿。

首联包含了两层意思:

(1)“联步”和“分曹”,解释两人的事情相似,同时上朝,而且办公地点离得很近;

(2)“趋丹陛”和“限紫微”,解释两人都在天子身边事情,这是很光彩的事情。

奇怪了,墨客不是要吐槽自己的事情吗,为何还说事情很光彩呢?

这是墨客做的铺垫,按常理来说,越是光彩的事情越能引发人的动力,岑参和杜甫是不是也这样呢?

我们连续读颔联。

大明宫遗址

2、两人的事情韶光长。

颔联,晓随天仗入,暮惹御喷鼻香归。
天仗,指皇家的仪仗;惹,熏染;御喷鼻香,宫殿中的炉喷鼻香。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清晨跟随皇家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喷鼻香气回归。

“晓随天仗入”,是过渡句,“天仗”承接首联,仍旧突出了事情的光彩。

而“晓”和“暮”两个字连用,有“日日反复”的意思,解释他们的事情很少间断,每天如此。

“暮惹御喷鼻香归”,又表示出他们每天都永劫光待在办公场所,很少出门走动。

每天都永劫光待在办公场所,就像“码农”一样,他们会不会以为很呆板呢?

还不好说,由于首联写得很清楚,他们的事情很光彩。
一项充满光彩的事情,纵然每天做,也未必会呆板,如果这个事情很故意义,反而会更让人有造诣感。

那么,他们的事情故意义吗,能不能让他们产生造诣感呢?

青云羡鸟飞

3、墨客感到无所作为。

颈联,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青云,指高空。

这两句看起来大略,但不太好理解,由于墨客同时利用了流水对和倒装的手腕。

“白发”,是墨客“悲花落”和“羡鸟飞”的条件条件。

这两句该当这样理解:我现在已经年迈,因此会为花落感到悲哀,并且倾慕鸟可以高空中飞行。

墨客“悲花落”,显然是由于年迈,但他倾慕鸟飞青云,与年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比喻的手腕,“鸟飞青云”比喻能实现空想的人,也便是说,墨客倾慕那些能够实现空想的人。

综合来看,墨客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不仅为年迈而悲哀,还倾慕那些能够实现空想的人。

这就非常清楚了,墨客是在为自己年迈却又无所作为而悲哀。

那么问题来了:墨客的事情充满了光彩,而且事情韶光很长,怎么会无所作为呢?

前两联的铺垫,以及颈联的迁移转变,都是为了逼出尾联的讽刺。

花落

4、墨客无所作为的缘故原由。

尾联,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阙事,指缺陷、差错;自,当然;谏书,劝谏的奏章。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圣明的朝廷该当没有错事,当然会以为劝谏的奏章越来越稀少。

这两句写得很故意思。

我们接着上文的思路来剖析。

墨客是谏官,他的事情职责当然是劝谏天子,但是他为什么会以为无所作为呢?

由于“谏书稀”。

可是为什么会“谏书稀”呢?你岑参不是右补阙吗,干嘛不多写一些劝谏的奏章呢?

墨客找了一个看似堂而皇之的情由,大概是由于“圣朝无阙事”。

这个情由看似在歌颂天子,但事实上根本站不住脚。

从历史规律看,凡是圣明的君主,都会从谏如流,您看,唐太宗李世民够圣明了吧,但是他仍旧要屈服魏征的劝谏,魏征去世后,他认为自己丢失了一壁镜子。

难道唐肃宗的圣明程度,能超过了唐太宗?

显然不可能。
现在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百姓仍旧流落失落所,天子怎么可能会没有错事呢?

可是既然有错事,你岑参为什么不写谏书呢?

答案只有一个:天子不肯纳谏,不管是拾遗也好,还是补阙也好,都只不过是一个闲职,如果你非要劝谏,结果只能触怒天子。

由此可见,墨客给杜甫写这首诗不仅是为了吐槽,更是为了讽刺天子不肯纳谏。

岑参

5、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墨客认为自己的事情很光彩;

其次,墨客认为自己的事情韶光很长;

然后,墨客却觉得到自己无所作为;

结尾,墨客无所作为的缘故原由,是天子不肯纳谏。

您看这首诗,墨客采取了欲抑先扬的写法,先写自己的事情很光彩,而且自己也努力了,按道理讲,他该当可以在这个职位上做一番奇迹,可是结果却无所作为。

前两联的光彩和努力,与颈联的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就更能突出墨客心中的悲哀。
墨客越悲哀,对造成他悲哀的缘故原由就会越愤慨,尾联的反话正说,就越具有讽刺意味,这便是墨客的奥妙构思。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不管是吐槽也好,还是讽刺也好,岑参肯定对目前这个事情不满意,但是这个事情正好是杜甫帮忙先容的,岑参的这首诗会不会让杜甫感到尴尬呢?

岑参当然也考虑了这一点,因此他并不是只写自己,而是在首联中通过“联步”和“分曹”两个字,把两个人“绑”在了一起,他同时在为两个人的事情而吐槽,这样就能减少杜甫的尴尬。

但是相信杜甫看到这首诗,心里多少都会有些愧疚,如果不是他的举荐,岑参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出息。

那么杜甫该怎么回答呢?

我们来日诰日来读杜甫回给岑参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