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 一作:正是)

译文

诗词鉴赏入选小学教材之诗歌苏轼赠刘景文

荷花凋落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便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墨客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捉住“荷尽”、“菊残”描述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比拟,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解释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壁,而这一点正好是其他时令无法比较的。
墨客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天生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光阴,乐不雅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彷佛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质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由于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致。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质和刚毅的节操。

古人写秋天景色,大多气候衰飒,渗透悲秋感情。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活气,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工具,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述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众人正侧重于橘,由于“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紧张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蕴藉地赞赏了刘景文的品质和秉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
墨客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