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是一种分外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正读和倒读都能成诗。
回文诗分“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
通体回文
从末了一个字起倒读,就会涌现其余一首诗了。
顺读:春天的梅花凌乱地和雪一起飘落,创造树上有几朵花开了。此种美景必须要尽情地畅饮,仁善的邻里愿一同前来。
倒读:既然至心相交,饮酒必须是贴心贴腹。树木萌芽有几朵花绽放,春雪中梅花凌乱飘落。
顺读:端着羽觞在春天里沉醉的觉得很好,晚雪让庭院显得清闲。往后可以长久回顾曾经一同前往赏景,中间的林木对着远处的山峦。
倒读: 山峦远对着树林中心,赏景可以共同回顾良久。清闲的庭院有晚雪飞舞,春酒让人沉醉的觉得很好。
我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便是潘孟阳(?-815)和权德舆(759-818)俩人一起饮酒赏景。
顺读:潮水伴随着暗浪如雪山倾倒,远处有人在明月下垂钓。 桥正对着寺门,松间小路狭窄,门槛正对着泉眼,石上流过的水波清澈。远处的绿树映照着江天清晨,彤霞弥漫伴随着海上的太阳景象晴朗。 遥望四方,云朵与水面相接,碧绿山峰上飞鸿轻盈的飞过。
倒读:鸿雁轻盈的飞过碧绿的山峰,水面连接着天边的云彩,向四方遥望路途遥遥。晴朗的日子海上彤霞弥漫,清晨时江边绿树绵延至远方。清澈的水波一眼泉水正在门槛前,狭窄的小路在松门寺正对着桥。明月下渔船在远处水域捕鱼,山倒般的雪色的浪花下有暗潮跟随。
顺读: 独自倚靠在孤楼,寒灯相隔,小雨敲打着梧桐窗。冷风带着露珠扑向头饰,精细的发髻,淡薄的妆容,身影对着稀疏的栏杆显得娇小。院子空旷,荒漠的绿草喷鼻香气浓郁,已靠近薄暮,月光映照着赤色的帘子。
倒读:赤色的帘子映着月光,已近昏黄,冉冉飘来浓郁的喷鼻香气。荒漠的绿草使空旷的院子,小栏杆显得稀疏,对着影子悄然装扮,敷上薄薄一层粉,显得肤如凝脂。玲珑的发髻戴上圆环玉饰,络索上的虫钗轻轻晃动。冰冷的露珠和风逼近窗旁的梧桐,小雨隔着灯,在寒梦中倚靠着楼阁,显得那么孤独。
这首与上面一首不同的是,倒读须要挪动标点符号的位置。
就句回文
也叫倒句回文,是每一句都可以倒读,且倒读顺读是千篇一律的。
垂着帘子的画阁中,画着的帘子垂落,是谁心系怀念着,怀念着谁?影子逗弄着花枝,花朵逗弄着影子,丝线挂在柳树上,柳树上挂着丝线。脸上流着泪水,泪流的脸,眉眼带着浓郁的愁色,愁上眉梢。漫长的夜晚寒灯照着,寒夜漫长,期待归来的梦中,梦见归期。
双句回文
也叫逐句回文,是前一句正读,后一句倒读。
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赤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岭上。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竹篱,竹篱稀疏向我望着。老人星即将到来,老人星到时,便是进入晚年时。离去时珍惜枯败的枝条,红梅枯谢了,要珍惜别离时的情意。
本篇回文
这种是一首诗前半段正读,后半段倒读。
像盐粒乱飞仿佛蝴蝶起舞,雪花飘落掉入粉匣。 粉匣里有雪花飘落,犹如飞舞的蝴蝶乱飞的盐。
环复回文
先从开头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后一句与前一句相衔,末了一句与首句相衔。
《四季回文》明·唐寅
春: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
夏:莲新长水贴青钱数点圆
秋: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
冬:梅枝几点雪花开春信来
读法如下:
下面这首读法跟上面一样,这里就不一一先容了,有兴趣的友友可以收藏起来逐步品读。
清·吴绛雪《春夏秋冬》
春:莺啼岸 柳弄 春晴 夜月明
夏:喷鼻香莲碧 水动 风凉 夏日长
秋:秋江楚 雁宿 沙洲 浅水流
冬:红炉透 炭炙 寒风 御隆冬
回文诗,虽有些笔墨游戏的味道,但从欣赏汉语的笔墨美上看,则具有审美代价。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独特,它不仅磨练墨客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汉字的对称美和措辞的奥妙利用。
上期《顶针诗》,下期《同头诗》,期待与你再次相遇。